象脚鼓舞
傣语称“仿光托”,是最具特色的傣族男性舞蹈,几乎所有的小伙子都会跳。有独舞、双人舞、集体舞等形式。用象脚鼓、鋩或排鋩、钗伴奏。动作刚柔相济,外柔内刚,舞姿动感强烈。舞者以左肩背鼓,左手扶住胸左侧的鼓首,右手边击鼓边舞。舞者膝部按节奏曲伸,小腿敏捷地跳跃,提气,收腹,挺胸,加上头部、眼神巧妙配合,显出稳健、豪迈、有力、热情而潇洒,具有浓郁的傣族风格。独舞讲究功底和韵味,舞步线路变化多端;集体舞讲究整齐对称,队形多为方阵或圆形。
依拉贺
傣族集体民间舞,过去只是男子跳,现在男女都跳。在节庆的日子里边唱边跳。因为每段唱词都有“依拉贺”作衬词,故得名。“依拉贺”的唱词讲究节奏和韵律,多为3个字一句,也有5个、7个字一句的。舞蹈动作简练,随着象脚鼓、鋩锣的伴奏,屈膝下蹲颤动,手臂三道弯翻腕就舞起来。也有右手持花扇起舞的。 “依拉贺”感情奔放热烈,极富感染力。许多中外来宾受其感染,常情不自禁地步入跳舞者人群之中,手舞足蹈起来。
特色舞蹈
孔雀舞
孔雀舞是傣族的民间舞蹈,傣语叫“戛洛拥”、“戛朗洛”等。有金孔雀舞、绿孔雀舞、孔雀公主舞、孔雀道具舞等不同品种。分独舞、双人舞、群舞等不同形式,是一种模似鸟兽的民间舞蹈。过去演员均为男性,还有专为土司跳舞的民间艺人。
现已成为逢年节必跳的全民舞蹈。孔雀舞的表演者便是孔雀的化身,以精采的表演,体现其傣家人和平、善良、美好的希冀-孔雀与傣家人的审美情趣融为一体,形成独特的民族风格。
阿细跳月
阿细跳月是彝族民间舞蹈,彝语称“高丝毕”,即高高兴兴跳舞之意。“阿细”,弥勒县的彝族支系;除节日外,人们爱在月下欢舞,故称跳月;又因舞蹈由弦乐伴奏,故又得“阿细跳乐”之称。每当月夜,人们围着篝火,小伙子或吹笛子,或拨动着浑厚的大大三弦,与身着节日服装姑娘们围圈踏脚击拍、击掌起舞。边弹、边唱、边舞,动作洒脱、明快,跳跃性强,舞蹈自始至终热情奔充分表现出彝族人民乐观、粗犷的性格。
地方音乐戏
滇剧是云南的主要地方剧种,约有200多年历史。它渊源于秦腔、徽调、楚腔和汉调,结合云南人民的生活习俗,审美趣味,特别是地方语言和民间音乐,形成了经丝弦、胡琴、襄阳三类声腔为主体的滇剧音乐唱腔,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滇剧舞台上,曾出现过许多蜚声艺坛的老一辈演员,他们的精湛技艺,深受广大观众的喜爱。
花灯是深受云南人民喜爱的一种民间歌舞小戏。它以民歌小调和民间歌舞为基础发展演变而成,约有200多年历史。以对歌,舞蹈为主,具有对歌风味,可唱,也可歌舞,也可以演出大中型的传统与现代戏。花灯有琴、笛、弦子、月琴和鼓、锣等伴奏。曲调有1000多首,唱腔优美动听,通俗易懂,富于生活气息。
火把节
主要是白族和彝族都盛行的节日,是一种预祝五谷丰登,人畜兴旺的节庆活动。火把节历史悠久,早见记载:白族火把节是农历二月二十五日,彝族火把节是农历六月二十四。节庆期间,不同地区有不同的仪式和游乐方式。白族和彝族,家家门前要竖起一个火把,村口要竖一个高15米左右的大火把,插花挂果,晚上,男女老幼汇集广场,点燃火把,围着火堆唱歌,还用烛光粉扑撒火把,气氛欢快、活泼,姑娘们要把五彩手镯线放在火堆上烘烤,藉以消除邪气;刚结婚的小伙们,当火把燃烧“开斗”掸下时,便一拥而上,抢其“开斗”上的模拟刀、戈,以求早得贵子;火把节之夜,各家还备一小火把,,人手一柱,人们举着火把,同行田间,有的还骑马举火把奔驰,远远望去形成一条弯曲的火龙,场面极为壮观。这一夜,往往通宵不寐。
白族本主节
“本主”意为“本境、本家族的福主”,是白族人民特有的宗教信仰。村民不论升官发财、疾苦病痛、生儿育女都要去本主庙祈求保佑。各村白族信奉的本主有神、烈女贞妇、孝子忠臣等都建有本主庙。庙宇宏伟,本主像雕塑精湛,造型美观。每逢本主诞辰,都要杀猪宰羊,举行盛大的祭祀活动,称之为“本主节”。本主节十分隆重,有一套完整的祭祀礼仪,伴之悦耳动听的洞经音乐和各民间歌舞表演,形成了白族地区特有的本主文化。
三月街民族节
“三月街”又叫“观音市”。传说唐永徽年间,观音菩萨前来大理,用白语讲经说法,听众越集越多,形成集市。由于大理是南方丝绸之路一博南古道的重要通商口岸,因此三月街商品经济日渐发达,逐渐演变为具有浓厚民族特点的集会。
每年农历3月15日至21日,是大理三月街的会期,1991年起又定为大理州民族节,故称“三月街民族节”。届时,在大理古城西苍山中和峰麓举行盛大集会,滇西各少数民族,乃至全国各地商贾云集,中外游客纷沓而至,在这里进行牲畜、药材、茶叶、铜器等名特产品物质交易会和文艺体育盛会,规模空前,人潮如流。骑手逐角竟技,歌声如海,真是好戏连台。“一年一度三月街,四面八方有人来。各族人民齐欢唱,赛马唱歌做买卖”,这是对“三月街”热闹、欢快场面的真实写照。
蝴蝶会
蝴蝶会地点在蝴蝶泉,时间为农历四月十五日。相传是为白族人民纪念为反抗封建婚姻而投泉殉情的霞郎、雯姑而举行的传统盛会。
普米族朝山节
普米族人的朝山节在正月初一到十五之间进行。人们身着盛装,骑马或步行到附近的山上欢度佳节。除祭祀山神外,还有赛马、 摔跤、 射箭等娱乐活动。野餐后另选道路下山,不返原路,以示辞旧迎新,来年好运。
僳僳族阔时节
阔时节僳僳族的传统节日,又名“迎新节”,在每年的农历11月20日举行,节日期间,各家都喜欢用松枝装饰堂前屋后,全村老少都喜欢围在一起吹葫芦笙,跳迎新舞,唱迎新歌,并举行隆重的送魂仪式,把过去一年不好的魂赶走。节日热闹非凡,打跳对歌,射箭比赛等丰富多彩,风情浓郁。
纳西族棒棒节
农历正月十五日,是纳西族传统节日“棒棒节”,最有特点的是节日期间进行竹木农具的交流,附近农村的群众和小商贩在农贸市场上摆摊售货。这是一个竹、木、铁农具交流盛会,品种繁多,热闹异常。邻近各县的农民,乃至大理、保山、西藏一带的农民和商人,都携带本地特产到集会上出售,然后购买所需物品,而丽江一带的农民也为备春耕购买农具和所需用品。
纳西族骡马会
骡马会是丽江纳西族传统民俗节日,于每年农历七月中旬举行,会期为一周,以交易骡、马、牛、羊等牲畜为主,还交流各地土产。大理、剑川、鹤庆、中甸、永胜等一带的农民都前来买骡马和丽江铜器,上市骡马上万头。会期还举行各种交娱活动,赛马,演戏等是最受欢迎的节日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