暂无
竹工艺,久负盛誉,自明代以来,历经数百年历史,以其粗犷、质朴、精美的艺术特色,在1919年巴拿马国际博览会上夺得金奖。至今已拥有竹簧、竹筷、竹筒、竹根雕、竹编、竹家具、竹建筑等七大类数午种工艺产品。竹簧,取材于楠竹筒内壁,色泽牙黄,用它镶嵌、雕刻、制作的珠宝盒、镇纸等工艺品,典雅豪华,被誉为“竹象牙”。竹筷,以镂空雕狮头筷为上乘工艺品,有含宝、空花、采宝、单双狮等数十种产品,远销海内外。
竹筒 以凹竹、人面竹为原料,分空 、古雕、皮雕、阳雕、阴雕等类别,雕刻出龙凤、人物、山水等,倍受人们珍爱、收藏。
利用废弃的竹根,变废为宝,以其特殊的造型,雕刻出寿星、罗汉、仕女及飞禽走兽,深受游人青眯。
从“杂粮酒”到“五粮液”,从温德丰到“中国酒业大王”的宜宾五粮液酒厂,六百年老窖走出了辉煌的改革发展之路。五粮液是浓香型曲酒,具有“香气悠久,酒味醇厚,入口甘美,入喉净爽,各味协调,恰到好处”的独特风格。自1915年的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获得第一块金牌以来,至今已获国际金牌32块、国内金牌4块。1994年被第五十届世界统计大会命名为“中国酒业大王”。“五粮液”商标被评为首批“中国十大驰名商标”。目前,“五粮液”品牌价值35.85亿元,位居中国酒行业之冠。
产于宜宾叙府曲酒厂,属国家名优酒厂,国家二级计量单位。“叙府大曲”具有“醇香浓郁,绵甜净爽,饮后尤香”的独特风格。并于1984年、1988年获首届中国食品博览会金奖,1994年第五届亚太国际博览会金奖。
宜宾燃面原名叙府燃面,早在清光绪年间,便开始有人经营,是宜宾传统的名小吃。这种小吃选用本地优质水面条为主料,以宜宾黄芽菜、小磨麻油、鲜板化油、八角、山奈、芝麻、花生、核桃、金条辣椒、上等花椒、味精以及香葱、豌豆尖或菠菜叶等辅料,将面煮熟,捞起甩干,去除碱味,再按传统工艺加油佐料即成。宜宾燃面特点是:松散红亮、香味扑鼻、辣麻相间、味美爽口。既可佐酒,又可果腹。因其油重无水,引火即燃,故名燃面。此面经济实惠,独具一格,不仅本地人喜爱,就是中外游人也赞不绝口。
叶儿粑又叫艾馍,原是川西图库农家清明节的传统食品。1940年,新都天斋小食店将艾馍精心改制,更名为叶儿粑。制作叶儿粑选料考究,工艺精细,具有色绿形美、细软爽口的特点,为四川名小吃之一。用糯米粉面包麻茸甜馅心或鲜肉咸馅心,外裹鲜橘子叶,置旺火蒸。特色是清香滋润,醇甜爽口,咸鲜味美。
芽菜即“宜宾芽菜”,是与“涪陵榨菜”、“南充冬菜”、“内江大头菜”齐名的四川四大腌菜之一。始创于清道光年间,以鲜青菜剖丝,晾至余叶渐枯,再配以作料腌制而成。主要特点是香、脆、甜、嫩、味美可口。常用作芽菜扣肉、燃面等宜宾特色美食的重要佐料。解放前,“杨洪兴酱园”生产的“五香芽菜”曾远销昆明、港澳及东南亚。宜宾芽菜1982年评为四川省优质产品,1985年评为全国优质产品。近年,经过精加工的“碎米芽菜”,以其质量上乘、方便价廉而深受群众喜爱。
宜宾特色炖鸡面,选料严格,做工精细,色泽奶黄,咸鲜醇香,入口爽滑.1990年8月获得“四川省风味小吃”金牌.1992年9月获得“四川省名小吃”金牌。
长江边上的黄辣丁,是“巴实黄辣侗。啥叫“巴实”?这是四川话,就是好得不能再好的意思。
在宜宾做出的黄辣丁不是红烧或清蒸,而多是川菜的吃法,黄辣丁鱼火锅,肉质鲜嫩,无比。
男女若另寻新欢,妻子有权另嫁他人,并可带走一部分劳动所得的财产。苗族男女青年均豪爽大方,能歌善舞,有着广泛的社交自由。通过各种会期,民族节日,走亲戚,赶歌场,互相结识,对山歌,勾通情感。表达爱恋之意。进而互赠信物表示订婚,在订婚后双方仍是自由地参加各种会期和社交活动。如果一方发现对方在爱情上不专一,就主动地退回信物表示毁约。从订婚到结婚都是自己作主,父母很少包办,也很少提到嫁妆和彩礼的多寡。
苗族青年男女社交自由,导致一些青年早恋,解放前一般在15至17岁就结婚,18岁以前都有第一小孩,俗称三十六岁做爷爷的说法。新中国成立后,颁布了《婚姻法》禁止了早婚,但在一些偏僻山区仍有早婚早育现象。 男女青年订婚后,男方于春节期间去几个小伙挑着糍耙,腊猪腿、坛子酒,糖果等去女家拜年一、二次。苗族结婚仪式非常隆重,在结婚前一月,女方开始哭嫁,村中未婚姑娘,每晚聚 会陪哭,嫂子们劝解亦哭,统称“哭嫁”,实际是唱出嫁歌。婚前三日男方送肉酒聘礼到女家。女方则宴请宾客,舅爷,姑爷及亲友礼作贺。这时“哭嫁”也达到高潮。
结婚之前一天叫“插花日”此日女方家宾客齐集,男方必须在插花日派迎亲队伍去女方家。迎亲队伍由年青的7----11人单数组成。领队的男人叫“娶亲大哥”,女子叫“娶亲婆”另外还跟随一班吹鼓手[乐队]。迎亲队到女方家寨外即鸣放鞭炮,女方紧闭大门,必待娶亲大哥送 上开门礼红包,讲一番娶亲客套话,才准进门, 迎亲队坐席饮酒时。女方村中的姑娘们会向迎亲客人们劝酒,必将迎亲客人灌醉,姑娘们还借劝酒、上菜、上茶、盛饭等伺机向迎亲人脸上摸抹锅底黑,摸得娶亲人个个成为大花脸,名曰“打粑”, 或用豆渣和荨麻叶对娶亲人围攻,打得娶亲人遍体都是豆渣;荨麻叶蜇得娶亲火焦辣疼,叫“打亲”“打发”,既越打越亲,越打越发。要女方待老年人出来制止才停。然后,晚上男女青年可以对唱山歌,通宵达。结婚日叫做“正日”,正日黎明,开始发亲,由女方送亲大哥[兄弟]背新娘从正门出换新鞋送入户门外的花轿中,抬去男家。若途中与别寨娶亲队伍相遇,则各抢先从高处绕过。到了男家门外就由娶亲大哥背新娘从门前火盆上走过,然后新郎新娘行礼拜堂,男方则大摆宴席三天,答谢亲朋好友等不在话下,过完三早后新郎陪新娘回娘家探亲小住几天。
宜宾县从汉至民一千多年的历史中,县地存在着汉晋和宋明岩墓。其岩墓的石刻像内容丰富,形象逼真,堪称一绝。这些像既反映了汉代农业生产技术、制陶、冶铸、酿造等的高水平,又表明音乐、舞蹈、杂技、雕刻等文化艺术已在民间盛行。
今尚存的上千余座岩墓、著名的有黄伞汉代岩墓群、三十六臂山宋明岩墓群、北斗岩宋代岩墓群。同时与岩墓伴随,县地一直存在着铜鼓,即县地沿着从汉代建起的通往滇黔的“南夷道”这条古道把汉文化与铜鼓民族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留下了汉文化与西南少数民族文化相 结合的历史痕迹。在民居建筑方面,宜宾县的建筑很有艺术特色。如集中、西建筑于一体的“朱家民居”。整个建筑占地2400m2,建筑面积1357m2,建筑依地势而置,主体一楼一底,砖木结构,仿“洋楼”,面积660m2。主体楼后隔天井为厨房、杂物仓,右前方建一座6米见方的印子楼。
居民内道路踏步整齐,花木繁多,尤以主楼前两株合抱的黄桷兰树为珍贵,花开时节,满镇飘香。另外有建筑规模宏大,功能分区明确、屋宇高低错落,造型丰富多姿的李场祥湾民居。群众文化活动日渐普及,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文艺创作、书法、美术、摄影等作品常获省级以上各类奖项和入选参加市级以上各类大赛。如文学创作,有王建容的《梦酒与文化》、李晓虹的论文《科学与教育》、兰铁的美术专著《山水画教法》、《中国基础教法》、汪焘的诗歌《月亮》、李伯章、周大川的合著小说《大蜀三雄》、田丽分歌曲《美丽的梦酒厂》等。书法、美术方面有刘泰伟的国画《黄谷图》、《亲情》、陈华的《苗女》、梁盛华的《铁臂铜墙》等李代煊、张兴明的书法篆刻等等作品,摄影爱好者更是众多,县内也常举办一些各类文艺作品展。除此还有各种龙灯、牛灯、狮灯、船灯、扭秧歌,各种健身操运动以及化装游行表演最受广大群众喜爱,其中尤以观音的龙灯表演为上乘,它集舞蹈、杂技、体育于一身。
龙灯
彩龙,全长约3米,分首、身、尾三节,竹篾扎,糊纸,彩绘,用黄布连接,各节用竹棍支撑。舞时,龙头对龙尾,按反时针方向变位,舞完四方为一轮,基本动作由龙首指挥,舞目有“黄龙缠腰”,“金龙抱柱”,“鱼跃龙门”等,以锣鼓伴舞,庆贺佳节。
火龙,分首、身、尾三部分,首尾各一节,龙身为五节。装饰与彩龙相似,唯体型较大,长约20米,新年耍龙灯,一般正月初八出龙,十五以后收龙。出龙时,前有牌灯导路,龙随舞宝之后作抢宝状,上下腾飞左右翻滚,气势雄伟,变化无常。闹元宵时,用火炮,烟花向火龙投放,名叫烧龙灯,舞龙人赤裸上身,头戴尖斗笠,手持龙节,在各种烟花爆竹交织声中蹁跹起舞,民间有耍龙灯会把霉气烧掉的说法,故每年烧龙灯时参与舞龙者争先恐后。
狮灯
一般在节日或民间喜庆时举办。多由懂武术的人组成舞狮班子,舞时,锣鼓伴舞,节奏明快,紧张热烈,舞狮一般由四人组成,一人饰沙僧,二人披狮身道具(一人持头,一人摇尾)扮狮,另一人戴猴头面具扮猴,配合舞狮作滑稽动作。
牛灯
多在春节期间举办,耍牛灯需三人,一人扮牧童,两人扮牛。表演放牧情景,同时由“牧童”领唱牛灯调,众和。唱词大多取自山歌,多数唱词是通过叙述耕牛辛苦,以吐露农民的辛劳。
花灯
唱时用胡琴伴奏,内容多为长篇爱情故事,是叙事情歌演唱,演唱者可以自由发挥。
车灯
县内广为流传,是民间文艺的主要演唱形式,农村多数男性老年人一般都会唱。表演时,一男一女(男伴),女的坐车,男的推车,车随人走而似滚动向前,车灯唱腔融山歌、花灯等唱词,而形成多种腔调,无论什么腔调,都有领唱和相配合。
春节
春节俗称过年。据彝文古籍记载,彝族曾用太阳历,将一年分为10个月,每月36天,每月从鼠日起头,十二属相循环三周,以猪日终尾。一年360天,剩下5至6天为过年日,不计入10个内。过年分大年小年,大年在10月末夏至日,小年在冬至。但现在的元阳彝族过年逐步汉化,与汉族同过春节。
祭倮
祭倮选在农历二月,属牛、属牛、属羊日都可举行。如果当月寨里死了人,则视为不吉利,推行到下一个月举行。
祭倮活动共三天。第一天全村男女老幼一早打扫家庭和街道卫生,修理村道,中午由毕摩念经文,驱鬼除邪,祈求全村平安,五谷丰登,人畜兴旺;第二天在村外倮树林里杀猪祭神话中的英雄阿倮,从事各种祭祀活动;第三天,每户人家办一桌丰盛的酒席,端到街心相互请客。不论认识不认识,只要跨进村子的人,就被热情邀请入席。
端阳节
彝族过端阳节的形式,与汉族大同小异。但其节日含义却不同。汉族为纪念屈原,彝族却为纪念为民除害的天皇——妮吉筛。
节日休息二至三天。村民们杀猪、杀鸡外,还要包粽子,祭祀天皇妮吉筛。
彝族端阳节不忌日。孩童们尽情嬉戏,男女青年则串山对歌、跳乐,是谈情说爱的大好时机。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