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洞沟瀑布群,是赤水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位于贵州省赤水市大同镇境内。离赤水城17公里,距大同镇5公里,在景区4公里的河道上,均分布的4幅情神各异的瀑布,两旁沟谷近20个山涧流泉,飞珠展玉,河谷万竹拥溪,奇石峰俊,奇花异草,形成一个仪态万千的瀑布群落。
四洞沟瀑布群,是赤水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位于贵州省赤水市大同镇境内,离城区十五..
更多>>
四洞沟风景区离赤水17公里,距大同镇5公里。在景区四洞沟一段约四公里的河道上,按大致相等的距离排列..
洞沟瀑布群,是赤水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位于贵州省赤水市大同镇境内,离城区十五公..
湄江茶是肩形高级绿茶,有40年历史。早在抗日战争时期,设于湄潭境内的中农所相茶试验场,以湄潭苔茶群体品种为原料,仿照龙井工艺试制而成。1954年将湄江河名与茶名融在一起正式定名。江河美,茶叶香,更加令人神往。湄江茶虽与龙井工艺相似,但由于所用湄潭苦茶品种生长旺盛,节间较长,叶质肥嫩,芽叶肥壮,采摘细嫩匀齐,经过摊晾的鲜叶按杀青、摊晾、二炒、再摊晾,而后低温烘干的工序,手工操作,制作精湛,茶叶品质别具一格。冲泡后一片片扁平秀直的茶条,顷刻变成一朵朵、一芽一叶的小花在杯中怒放,散发出一股股清香嫩爽的茶香。它既是一种高雅的艺术珍品,又给人们以美的享受。湄江茶因能与狮峰极品龙井媲美而畅销省内外。
贵州茅台酒独产于中国的贵州省遵义县仁怀镇,是与苏格兰威士忌、法国科涅克白兰地齐名的三大蒸馏名酒之一,是大曲酱香型白酒的鼻祖。
据史书记载,公元前135年,汉武帝令唐蒙出使南越,唐蒙饮到南越国(今茅台镇所在的仁怀县一带)所产的构酱酒后,将此酒带回长安,受到汉武帝的称赞,并留了“唐蒙饮构酱而使夜郎”的传说。据清代《旧遵义府志》所载,道光年间,“茅台烧房不下二十家,所费山粮不下二万石。”1843年,清代诗人郑珍咏赞茅台“酒冠黔人国”。1949年前,茅台酒生产凋敝,仅有三家酒坊,即:华姓出资开办的“成义酒坊”、称之“华茅”;王姓出资建立的“荣和酒房”,称之“王茅”;赖姓出资办的“恒兴酒坊”,称“赖茅”。“华茅”就是现在的茅台酒的前身。
茅台酒,被尊为“国酒”。他具有色清透明、醇香馥郁、入口柔绵、清冽甘爽、回香持久的特点,人们把茅台酒独有的香味称为“茅香”,是我国酱香型风格最完美的典型。
董酒是国家八大名酒之一,是白酒五大香型中唯一“其它类型”的代表,其酒色清澈透明,溴之花香幽雅,入中醇和浓郁,饮后甘爽味长。“酯香、醇香、药香”是构成董酒香型的几个重要方面。据说,董洒还有预防癌症之功效,董酒厂数千名职工数中无一人得过癌症。董酒有名广告词:懂天事莫如董酒!
董酒厂座落在遵义市北郊距市区7.5公里的董公寺,是一座小型佛教寺庙,初建于明朝万历年间,名“龙山寺”,后改名为“西乐庵”。乾隆六年重修,易名为“董公寺”。随道路两旁的街道,以寺名为地名,也叫“董公寺”,沿用至今。董公寺一带的酿酒历史可追溯到魏晋南北朝时代,蒸馏酒至少可追溯到清光绪初年。至清末,这里的酿酒业已具有一定规模,小曲酒作坊处处可见,而以酿造世家程氏作坊所酿小曲酒最为出色。程氏后人程明坤酿造出别具一格的“董公寺窖酒”。他收集民间有关酿酒、制曲配方加以改进,最后形成制小曲的“百草单”,制大曲的“产香单”,以芳香类药群为主,补气、补血、滋阴类药群为辅。四十年代初经人提议,将“董公寺窖酒”保留头尾二字,定名为“董酒”。
解放前夕,因种种原因,程氏小作坊关闭,董酒在市场上绝迹了。1957年,当地政府在原程氏小作坊基础上修灶建窖,恢复生产,一次成功。次年,酒样送上级鉴定,国务院总理办公室批示:“色、香、味均佳,建议当地政府予以恢复发展。”为保护这一传统名产,1983年国家将董酒工艺、配方列为科学技术保密项目“机密”级,1996年国家保密局又重申这一项目为国家机密,严禁对外作泄密性宣传。
湄窖,产于贵州湄潭酒厂。湄潭县城山明水秀,土地肥沃,阳光充足,气候温和,物产丰富,地宝天华,素有“小花溪”之称,为贵州高原有名的鱼米之乡。清澈晶莹的湄江河从湄潭酒厂内缓缓流过,弯环如眉,波光粼粼。朝有旭日初照,紫气东来,暮有斜阳余辉,渔舟晚唱。
湄潭是有名的美酒之乡,酿酒历史悠久。据康熙《湄潭县志》所载:“湄人善酿,好酒酬宾。”仙人张三丰酒醉江边的故事广为流传。故湄潭为美酒之乡早已闻名于世。中国湄窖系列产品,以优质高粱、小麦为原料,采用浓香型白酒生产工艺与现代科技相结合新技术,混蒸混烧、续糟发酵,经蒸馏、贮存、勾兑精制而成。具有清澈透明,芳香浓郁,醇厚绵甜,回味悠长等特点。被中外专家评为酒中珍品。自1983年以来,先后被评为省优、部优、国优产品;1988年荣获中国首届食品博览会金奖,并在同年莱比锡秋季国际博览会上独占熬头,荣获唯一的一块白酒金牌;1992年再次荣获首届美国国际名酒博览会金奖;1993年首家荣获全国白酒行业质量体系认证和产品质量认证证书。
鸭溪窖酒产于贵州省遵义县的鸭溪镇,因地得名。该酒生产已有100多年的历史。今日鸭溪窖酒始于20年代的赖氏作坊,因以雷泉之水作引酿制,名日雷泉酒,曾名噪黔北,载入方志。抗日战争胜利以后,由何氏经营,易名为荣华酒,因经营不善而很快倒闭。解放后,1955年始得恢复生产,1963年被评为贵州名酒,一直沿袭了大小曲的传统工艺生产了约50年。1973年引人浓香型酒工艺后,年年蝉联贵州历届名酒之称号。鸭溪窖酒以高梁作原料,小麦制曲,属浓香型白酒,酒精含量55%。风格特点是:酒色透明,窖香浓郁,甘冽醇厚,尾净余长。
遵义丝绸,历史悠久,是贵州丝绸的发源地。清乾降时,由外传来了柞蚕放养和巢丝法和技术。到清道光年间,遵义就已成为贵州丝绸贸易中心。近年来,所生产的丝绸织品畅销国内,甚至销到南洋各地,产品质量与杭绸不相上下。
此外,遵义的丝织品还有被面、缎背经、美丽绸等。丝织品的特点是:绸身紧密,手感光滑柔软,温润如玉,轻飘而绚丽,具有桑蚕丝所特有的天然光泽。遵义的丝织品,远销北京、上海、兰州等地。生丝、和服绸还外销日本,深受国内外人士的好评。
遵义豆花面创制于本世纪初,至今已有近百年的历史,如今的遵义市,豆花面馆遍及大街小巷,生意火红。那么多的豆花面馆中,以老城一带最负盛名,其中,又数老城新华桥头刘承富家豆花面最出名。
豆花面的制法是,先选用上等面粉掺和新鲜鸡蛋,再加少量芡粉和碱水制作而成“宽刀面”;再选用黄豆磨
浆点酸水而成水豆腐,然后再用豆浆煮熟而成“豆花”,其特点是细嫩软绵;所用的“佐料”有肉末、麻油,熟菜油、细辣椒油、猪油、鱼香菜、姜丝、香椒末、葱花、油炸花生米、油炸豆腐丁等,有的还加上碎细的鱿鱼、鸡丁、猪蹄筋等。
食用时将煮熟的面条盛装在一碗内,盖上煮熟的豆花,盛上豆浆。用一小碟拌匀的佐料。用筷子将面条和豆花挑进小碟内,边蘸佐料边吃,一定要趁热吃,鲜香嫩滑,食欲顿开。
遵义羊肉粉在制作过程中,选料特殊。首先是羊,在黔东北的思南、德江、凤闵、务州、道真、正安一带,有一种特殊的矮脚山羊,既肥又无膻气。选用这种矮脚山羊的羊肉最为上乘,最好是当天宰杀后入锅,下锅后用大火煮开改用文火煨,而后取出肉切成薄片。粉煮好后将肉片用开水烫热,加上鲜骨汤即可食用,品尝羊肉粉讲究喝原汤品原味。
在羊肉米粉汤上浇下鲜红的辣椒油,再撒上花椒粉、蒜苗、香葱等,热气腾腾,香味扑鼻,非常诱人。遵义羊肉粉不仅色香味俱全,还具滋阴壮阳的功能。
清朝光绪年间。中国驻日本公使黎庶昌宴请日本国上层知名人士。席间,黎庶昌特命厨师制作的一道家乡菜——遵义新舟的醋羊肉,使得赴宴的日本客人赞不绝口。醋羊肉是一味冬令佳肴,以烫皮全羊连内脏一起下锅烹制,即俗称“全锅汤”者为最佳。也可用三、四斤不拘任何部位的小块羊肉和少许杂碎烹制。烹制时,一般先把麻糖(即麦芽糖)和去籽煮烂并剁细的红辣椒调制成“黄酱”,再把煮到紧缩变硬的羊肉连同杂碎,切成一寸厚、一寸半长的块块,放入黄酱中炒透,然后,把羊肉汤全部倒入,加适量酒、醋、酱油及盐。文火炯至羊肉酥烂即可。这道菜,色如桃脂,肉酥汤酽。上席时,撒上花椒、胡椒、姜、葱、完美等佐料。其味微甜带酸,兼有轻微辣味,既保持了羊肉特有的鲜味,又没有羊肉的膻味。如今遵义新舟一带,但凡酒宴,以至家庭饷客,都有醋羊肉上席;到遵义出差或旅游的,也无不以一尝醋羊肉美味为乐事。
罐罐鸡起源于清代末年,因用笔筒形瓦罐盛鸡蒸制而得名。罐罐鸡的选料、用料、制作工艺很讲究,风味别具一格,颇受四方宾客的赞扬。成为遵义地区的名菜肴,也是宴请客人席中常用的座汤菜。罐罐鸡可根据招待不同对象,配以不同的原料。一般只需在砍匀的鸡块中,配入水发墨鱼、柏松的姜块、白胡椒、葱节及食盐少许,然后装入罐内,上笼用猛火蒸几小时即可。若高级筵席用,还需加鲢鱼、莲米,名贵药材“三七”、“天麻”等,不仅鸡肉把嫩,汤清味鲜,营养丰富,还有祛瘀血、止痛、治头晕病等功能,是高级的滋补品。在席上,每人一份,吃法讲究,很卫生。如用来作小吃的配汤,则又是一番风味。
龙爪菜,即蕨菜,盛产于贵州各地。蕨菜又分为甜蕨与苦蕨;甜蕨较小,质味最佳;苦蕨较大,有苦味,次之。龙爪菜不宜在新鲜时食用,因其涩,不爽口。宜将用开水水过,再用冷水漂白晒干,即便贮存,其味亦佳。龙爪肉丝是黔菜特有的一种地方传统名菜,历时甚久。先将龙爪菜破成丝,切成二寸长,为主料。猪瘦肉洗净同样切成二寸长,稍粗于火柴梗的丝,肉丝放入盘中,加少许盐,水灾粉码和,将炒锅烧热放少许猪油将肉丝炒散,倒入漏勺滤油,锅内留油约五钱,再将贵阳花溪干辣椒加工成的糍粑辣椒少许,放入锅内炼制,再加上本地生产的豆鼓粑少许烩炒,再下肉丝与龙爪菜,兑上酱油、滋汁、香葱,一并炒转起锅即可。此菜有龙爪菜的脆香,色泽红亮,肉丝鲜嫩微带辣味,香气扑鼻,十分可口。是贵州人民最喜爱吃的地方菜肴之一。
仡佬年(农历三月初三)
农历三月初三是仡佬族的春节,届时要准备鸡、酒、肉、饭等敬奉山神或土地,认为敬了这些神就会保佑平安。供品用过以后,就在山上或寨门前聚食。当地仡佬族人民叫做过年。
小知识:仡佬族是贵州历史最悠久的土著民族,多居住在本省,自称为贵州“本地人”。人口约5万多,散居在黔西南和黔北等地。仡佬族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很多人都会说汉语、苗语、布依语等。但没有文字,通用汉文。服饰与汉族及邻近的少数民族大体相同。
牛王节(农历十月初一)
农历十月一日,是仡佬族的传统节日“牛王节”。每到这一天,当地仡佬族人民便要杀鸡备酒,点香燃烛,放响鞭炮,在牛厩门前敬牛王菩萨,祈愿它保佑耕牛身躯健壮、无病无灾。同时,还要给牛披红挂彩,打糍粑挂在牛角上,表示替牛祝寿。
供粑(除夕夜)
即用精米敬献祖先。在乡间,每当除夕的晚上,家家都要做好米饭和菜肴举行祭祀。同吃一餐饭后,整个寨子都会在堂屋正中祭祀祖先,同时还要进行叩头、唱歌、敬献等仪式。
贵州名酒节 (公历7月至8月)
分别在遵义市、仁怀市茅台镇、赤水市十丈洞等地举行。活动内容主要为参观遵义酒文化博物馆、茅台酒厂、遵义会议会址、赤水十丈洞瀑布等,而对于嗜酒人士来说,最吸引人的是可遍尝当地名酒。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