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酒产于贵州遵义董酒厂,属大曲其他香型优质白酒;它以其独特的工艺、典型的风格,优良的品质驰名中外,在中国名酒中独树一帜。
董酒厂坐落在遵义市北郊距市区7.5公里的董公寺,往北40公里是著名天险"娄山关"。川黔铁路和公路都经过此地.这里地处贵州高原主体北端,以低山丘陵和宽谷盆地为主.由于大娄山脉的调剂,董公寺一带局部小气候稳定,冬无严寒,夏无酷暑,田地肥沃,绿树成荫,清泉漫流,环境幽静,很适宜酿造类微生物生长繁殖,是一个酿酒历史悠久的地方,董酒因创始于此地而得名。"董公寺"是一座小型佛教寺庙,初建于明朝万历年间,名"龙山寺",后改名为"西乐庵"。清康熙元年(公元1663年)迁任遵义兵备道的董显忠出资修葺该寺,划定庙产,委人管理,终因经营不善,致"西乐庵"墙倾瓦塌。清乾隆六年(公元1743年),有燕僧云游至此,募资重修,感董显忠之举,将"西乐庵"易名为"董公寺"。随道路两旁的街道,以寺名为地名,也叫"董公寺",沿用至今。现为董公寺镇政府所在地,寺庙已改为董公寺镇中学。
董公寺一带的酿酒历史可追溯到魏晋南北朝时代,蒸馏酒至少可追溯到清光绪初年。至清未,这里的酿酒业已具有一定规模,小曲酒作坊处处可见,酿造技艺互通互融,仅董公寺至高坪约十公里的地带,就有小作坊十余家,而以酿造世家程氏作坊所酿小曲酒最为出色。程氏后人程明坤(字翰章、1903-1963)汇聚前人技艺而汲人所长,结合当地水土、气候、原料等条件,酿造出别具一格的"董公寺窖酒"。他勤奋好学,收集民间有关酿酒、制曲配方进行研究,加以改进,最后形成制小曲的"百草单"后名"蜈蚣单";制大曲的"产香单"。在制小曲的"百草单"和制大曲的" 产香单"中,芳香类药群为主,补气、补血、滋阴类药群为辅。中药在制曲过程中被微生物分解、合成形成的酸、酯、醇、酚等微量成分达100多种,不仅丰富了董酒的内涵,还使酒体具有综合性保健功能,对内科、外科、神经科、儿科、妇科、泌尿及心脑血管疾病有防治作用。后来程氏又几经改进,形成一套完整的酿造工艺,秘不外传,独家经营。随着工艺的健全,酒质日臻完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初即成为遵义名产。四十年代初经人提议,将"董公寺窖酒"保留头尾二字,定名为"董酒"。并将散装销售改为瓶装销售,在川、黔、滇、湘颇有名气,但年产量始终没有突破8吨。
1935年,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时两次路过遵义,许多指战员曾领略过"董酒"的神韵,英勇杀敌,救民于水火,留下了许多动人的传说…….
解放前夕,因种种原因,程氏小作坊关闭,董酒在市场上绝迹了。
1957年,当地政府决定发掘这一传统名产,由遵义酒精厂派人在原程氏小作坊基础上修灶建窖,恢复生产,一次成功。次年,酒样送上级鉴定,国务院总理办公室批示:"色、香、味均佳,建议当地政府予以恢复发展。"董酒枯木逢春,从此逐年发展。试产的当年即达到解放前生产水平,1966年突破80吨。在文化大革命年代,徘徊十年。1977年突破百吨关,1986年突破千吨关,1989年产董酒3000 吨,此后,董酒生产能力得到加强,至1993年时产量已突破万吨大关,达到11609吨。
董酒采用优质高梁为原料,以厂区西面八公里的水口寺地下泉水为酿造用水,小曲小窖制取酒醅,大曲大窖制取香醅,酒醅香醅串蒸而成。其工艺简称为"两小,两大,双醅串蒸"再经量质摘酒,分级陈酿,科学勾兑,严格检验,精心包装而出厂。
这一独特精湛的酿造工艺造就董酒的典型风格:既有大曲酒的浓郁芳香,又有小曲酒的柔绵、醇和、回甜,还有微微的、淡雅舒适的药香和爽口的微酸,酒体丰满协调。行家们概括为:酒液清澈透明,香气幽雅舒适,入口醇和浓郁,饮后甘爽味长。
董酒典型风格的内涵,十分丰富,据有关文献报道,董酒含各种酸、酯、醇等微量成份达百余种,现还有数十种未被认识。经贵州省轻工科研所初步探明,董酒香味成份与其他名酒不一样,具有"三高一低"的特点,丁酸乙酯,高级醇总酸含量较高,是其他名酒的 3-5、2-3倍,乳酸乙脂含量则是其他名酒的二分之一以下,"酯香、醇香、药香"是构成董酒香型的几个重要方面。
董酒舒适的药香与近百味中草药参与小曲、大曲的制作有密切关系,在这些药材中,有我国著名的八大香料药,还有若干味名贵中草药。这些药材在成曲过程中大部份被微生物所利用,进而达到抑制杂菌生长,增强有益菌种繁殖,促进造蛹作用。
宁静的林荫道上,偶遇温文儒雅的教授,碰撞风采飞扬的青春,恍若与世隔绝... |
酒店是很多电影的重要场景,通常男女主角在里面发生最浪漫的故事,或者成为凶杀悬疑电影的重要证据场所... |
|||
墨尔本,是个奇妙的地方:一边依偎着蔚蓝的大海,一边枕靠着沧桑的岩石;悬崖峭壁之间可以开辟出世界上最美丽的公路... |
空姐,很多人认为是一份即轻松又令人羡慕的职业。其实空姐的工作却是非常辛苦的。例如,遇到挑剔的乘客时,也必须要保持微笑等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