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面:老城边的“西洋小城” 闹市里的休憩天堂(2)

喜欢
大字
小字
南方都市报 微博 | 2010年04月14日15:52

沙面大街60号原英国“广州俱乐部”。1868年建,两层建筑。这个时期的建筑因为建筑技术和建筑材料的局限,显得比较朴素。墙壁没有特别的装饰。窗户的拱形能看出英式情结。外廊形特征可见。
沙面大街60号原英国“广州俱乐部”。1868年建,两层建筑。这个时期的建筑因为建筑技术和建筑材料的局限,显得比较朴素。墙壁没有特别的装饰。窗户的拱形能看出英式情结。外廊形特征可见。

  沙面建筑之父

  说起沙面建筑,有一个人不得不提,他就是著名的美国土木工程师伯捷先生,他于20世纪初期活跃在广州的建筑师和土木工程师。他参与设计改建的中山大学马丁堂,曾被推断为中国近代第一幢钢筋混凝土混合结构建筑。伯捷1902年受雇来华,曾参与设计并建造的沙面租界建筑有粤海关红楼、瑞记洋行新楼、花旗银行新楼等,并独立设计位于沙面的法国东方汇理银行(沙面第一楼)、旧俄罗斯领事馆,故被誉为“沙面建筑之父”。

沙面最热闹的地方要数英国圣公会基督教堂
沙面最热闹的地方要数英国圣公会基督教堂

  现场传真

  沙面记录了广州近代史,堪称西洋建筑博物馆

  沙面,是位于珠江白鹅潭北岸的一个椭圆形小岛,面积仅有0.3平方公里。但沙面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得天独厚的自然及人文环境而备受社会各界的关注。它记录了一部近代史,记录了异国情调,是广州的文化财富。

  清明时节,沙面的天空雨朦朦,并陷入了到处是吱吱嘎嘎、叮叮咚咚的施工声音中,在工地中寻找一个尚且干净、完整的角落拍照的新人、模特,踮起脚找尚且还可以走的路的观光客,也不好有什么怨言,只是期待着这里几个月后的新貌。

  居民正在迁出,老建筑有望恢复旧观

  热闹是属于外面的。不小心发现有几栋老建筑是可以自由出入的,顺着昏暗的过道进去,是沙面目前能比较近距离感受的景致。

  沙面大街62号是沙面的文化站、老年之家,又是福利彩票售卖点。楼下的信箱上还贴着住户的名字,不过整栋楼都没见一个人。沙面大街59号是书画艺术工作室。旋转的木楼梯有着弧线的扶栏,讲究的雕花形似橄榄枝,踩着厚实的木头,咚咚咚。一缕绿萝从中间天顶上垂吊下来。楼梯旁分布了好些房间,人大多都搬走了,有些锁着,有些敞开,里面是人去楼空的狼藉。一扇门上贴着张落满了灰尘的纸条:“某某某,请回电。同学某某找。”

  沙面大街49号,从木楼梯上去,方形元素常见,过道的天花便是木头拼出的小方格,楼梯旁的墙壁上也贴着木头,有方形的纹路。虽无花样的点缀,但也可见细致和用心。正有人在二楼的走廊上洗衣,原来也是一处民居。杂乱的走廊上堆放了很多器物,衣服挂得有些拥挤。虽说一切残旧,但还是能见建筑本身的美。为了修缮保护沙面文物建筑,2007年9月就有400多户老街坊陆续从沙面搬走,他们占沙面居民的三分之一。

  据了解,沙面以前的建筑全都是商务建筑,变成民居后,没有相应的卫生间、厨房、洗澡间,后来都是自行更改,白蚁等虫害也没法防护。有专家认为,最好的保护方式就是恢复它的商业办公功能。

沙面建筑风格多样
沙面建筑风格多样

  这里集中了欧式建筑22种风格中的21种

  沙面岛上150多座欧洲风格建筑中,有42座是特色突出的新巴洛克式、仿哥特式、券廊式、新古典式及中西合璧风格的建筑,这里集中了欧式建筑22种风格中的21种。在全国12个城市曾经有过的30个租界中,唯独广州沙面还拥有清晰的边界、完整的格局。因此,虽然广州设立租界比上海晚16年,面积只有上海租界的1/147,但“广州沙面建筑群”与“上海外滩建筑群”却同时在1996年成为首批被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西方古典式建筑群,也是广州市政府公布的第一批历史文化保护区。

  目前沙面最热闹的地方要属英国圣公会基督教堂。它位于沙面南街60号,修建于1865年,早前已经翻新。因为可以对外开放,很多人在教堂里坐着休息,或者四处参观,拍照者众。而另一处天主教露德圣母堂就显得冷清了,因为它还在等待修缮中,到处包裹着绿网。

  露德圣母堂建成于1892年,是国家级A类文物保护建筑,占地面积839.75平方米,属哥特式建筑。塔身造型层层收分,富于装饰意味的红色塔顶挺拔。在广州的教堂建筑中,它都算是最有特色的。不过,再精美的东西在岁月的冲刷下都会有痕迹。曾经,它的钟楼但教尖塔被台风刮倒。今年3月,教堂开始修缮施工,没多久便被喊停。原来经政府部门调查,认为这施工属违规行为,工程被喊停。据了解,早在2006年,教堂就提交修葺申请,广州市政府拨出400多万元专项资金。不过,由于教堂属于国家级A类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各项修缮细节要求严苛,审批工作经历了四年。日前,相关修葺方案终于通过国家文物总局的审批。但还要等待施工方案通过省市文化部门的审批。

  评估报告

  沙面建筑风格多样,保护力度还要加大

  发言人:汤国华 广州大学教授,广州大学岭南建筑研究所所长

  广州名片:如何看沙面建筑风格在时代变迁中所体现的变化?

  汤国华:沙面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风格的建筑产生。早期的是1861年沙面租界形成至19世纪末兴建的。那时,受到建筑材料和建筑技术的制约,基本都是小型的外廊式建筑,两层建筑为多。

  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尽管建筑材料和建筑技术都有很大进步,但外墙装饰很少用花岗石,而多用的水刷石,建筑面积很大,通常达2000平方米以上,超过三层。这个时期出现了不少洋行、公司。这个时期的建筑也都在坡屋面铺盖了广州地区传统的陶筒板瓦。

  20世纪30年代以后,西方国际式建筑风格流行,中国国内正推行“中国固有式建筑风格”。所以,后期的沙面建筑停止了对古典主义的模仿,转向比较简洁的立面。外廊方柱粗大,如窗间墙。没有了原来的坡屋顶,看起来像方盒子。

  广州名片:对沙面建筑群的保护,应该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汤国华:解放初期,广州市政府就有了针对沙面建筑的保护条例,例如只准步行进入。一直到“文革”期间都是这样,后来汽车都能进去了。1949年以后,这里成为普通市民的家。对于这些古老建筑来说,居民拥挤地入住造成较大程度的破坏。以前是几个外国人住一套大房间,现在分隔成多个小间,房子结构的改变对于文物的保护来说是很大的忌讳。

  2000年后,广州出台了中国第一个为文物建筑群作专门规划的保护方案,这次规划确定沙面建筑群的保护范围为整个沙面岛,其中包括同一时期内所形成的街巷布局、河涌、树木等。2007年又出台文物建筑出租不得改变原状等规定。荔湾区政府还提出了通过房屋置换逐步迁出居民的方案。

  广州名片:现在沙面整个是大工地,整治的程度将是怎样?

  汤国华:这次除了沙面北街43号、沙面大街天主教堂和沙面西桥是全面维修项目外,其他基本上是迎亚运整治工程,主要是恢复外立面原状和修葺漏水的屋顶,尽量按照历史原貌修复。前段时间,新的详细保护方案已经在广州市规划局通过,还未获国家文物局审批。沙面建筑群的保护,资金仍是个大问题。总的来说,保护力度不够,保护进度较慢。

  数字

  1861年9月3日 沙面筑基填埋等工程竣工。18个月时间,让沙面成为四面环水的小岛,只有东西二桥供出入。英、法两国官员分别与两广总督劳崇光签订正式租约。

  1864年 英国沙面基督教堂、牧师公馆相继完工。该产业的代管团体是广州教会协会(英国圣公会)。

  1865年 经过几年的大兴土木,英租界洋楼林立,英国驻广州领事馆迁入沙面,继而有法、德、意、荷、葡等国在沙面设立驻广州领事馆。许多原来设在十三行的外国洋行,也开始迁到沙面设立分行。

  1870年 沙面英租界的各种公共设施、楼堂馆舍已基本竣工。外国商行、银行等机构大都迁入沙面办公。其中英国13家,美国2家,德国2家,法国1家。

  1888年5月5日 沙面租界第一间酒店——— 沙面酒店开业。

  1889年10月 法国政府将他们在沙面的其余土地进行了拍卖。在1890年法国领事馆搬进沙面之后,法租界也开始变得热闹起来。

  1892年 露德圣母堂在沙面法租界建成。

  1904年 沙面政务会决定以电灯代替沙面大街小巷的油街灯。

  1915年7月12日至15日 西江、北江流域连降大雨,两江洪水争道,造成百年未遇的“乙卯水灾”。广州沙面租界尽成泽国,英国驻广州领事馆被洪水冲毁,还有不少建筑物也遭受不同程度的损坏。

  1923年在沙面英国领事馆院子内的新式现代化建筑完工,它以布局和风格特色使自己成为沙面标志之一。

1 2
分享到: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我有话说

您还可以看看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通行证注册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Copyright © 1996-2013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热门国家和城市

热门国家和城市

热门国家和城市

热门国家和城市

热门国家和城市

热门国家和城市

热门国家和城市

大家发现

为我发现

发现攻略
    发现微博
    新浪微博、博客、邮箱请直接登录
    忘记密码
    登录

    还没有新浪账号?

    立即注册
    X
    @明日香 提问中
    1/140
    此问题会同步到你的新浪微博
    提交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