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猴”是北京独有的靠四味中药材制作的手工艺品。蝉蜕、辛夷、白芨和木通组合,按人的肢体特征粘接成各种形态。2011年底,邱贻生凭一组“黄包车”主题的毛猴,获得了某赛银奖。
“上手很容易,形神兼备却很难。”邱贻生说,来他家里参观的朋友不少,经他稍加指导,粘出一个毛猴很容易,但把毛猴做“活”却不易。“就说这组获奖作品吧,这坐车的和拉车的神情就大不相同。坐车的,他牛气啊,得表现得特悠闲;拉车的呢,得卖力气,好像还憋着股气儿在使劲。旁边的路人呢,有穿戴阔绰的,也有身无长物、挠着脑袋一副艳羡神态的……这些动作、神态,都得传递出来,整个毛猴作品才能活起来。”
邱贻生家里的工作台上,摆满了小电锯、小车床、各种型号的小着色笔,还有上漆、上釉的工具,光剪刀就有十多把。
毛猴高度只有3到4厘米,衣帽、道具大的不过几厘米,小的只有几毫米。“你看这小碗,直径只3毫米,但得做精致了,要有底、有腰。”邱贻生演示着,把手指都捏不起来的小金属块固定在微型车床上,打磨出碗底、碗口,扫去残屑,刷上漆,小碗这才成形。
做毛猴是一件磨性子的事,复杂的作品要花上个把月才能完成。但邱贻生说,“越是复杂,我越喜欢,因为乐趣全在里边。”只要开始做毛猴,他就全然不知时间流逝,“经常一做就到夜里一两点,有时一不留神就做到天亮,起来直接去上班。”
邱贻生说,毛猴最吸引人的地方在于它的拟人化,如何赋予毛猴喜怒哀乐?只能靠一次次试验、揣摩,还有对生活的细心观察。“你仔细看,毛猴其实是没有眼睛的,但是用心做出来的毛猴,它的喜怒哀乐,你却全都能看得明白。”
毛猴的起源
传说清朝京城骡马市大街一家中药铺里,小伙计挨了账房先生一顿臭骂,正委屈呢,突然发现蝉蜕有点特别,心中一动,就用蝉蜕等药材粘了个尖嘴猴腮的“账房先生”。师兄们看了都说像极了,小伙计觉得出了一口气。
再后来,中药铺老板从中看出“生意”来,把蝉蜕、辛夷、白芨和木通这几味中药单独包装出售,称“猴料”。家长买“猴料”给小孩粘猴玩,渐渐成了老北京逢年过节的一个传统。民国时期,出了“猴儿汪”、“猴儿钱”两位艺人,开始在东安市场和庙会上卖毛猴,当时叫“药制玩猴”,毛猴自此融入了老北京习俗,成了深受喜爱的手工艺品。(文:孙奇茹)
相关阅读: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通行证注册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Copyright © 1996-2013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