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袍·前世今生
百年旗袍史,就是兼容并包的创新史,更是上海海派文化的浓缩精华。
来源 旗人之袍或旗女之袍
旗袍,顾名思义,是旗人之袍或旗女之袍。《辞海》释文旗袍是“清满洲旗人妇女所穿的一种服装制服。下摆不开叉,衣袖八寸至一尺。衣边绣有彩绿。辛亥革命后,汉族妇女也普遍采用”。
融合 缓慢而持续地进行
随着满族的统治者进入北京,旗袍也成为宫廷服饰,但这时的旗袍与现代意义上指称的旗袍在样式、裁剪、装饰上相差甚远。在宫廷之外,随着民族融合,满、汉妇女的服装互相学习与借鉴,款式与风格上有了诸多相似之处。在清朝统治的300多年间,这种融合一直在缓慢而持续地进行。
新鲜 最早穿旗袍的汉族妇女是上海女学生
清朝覆灭后,旗服经过短暂的沉寂后,反而成为汉族妇女的流行服饰。据考证,早在1913年就已出现身着旗袍的汉族妇女。最早穿着旗袍的汉族妇女是一批上海的女学生,她们穿着宽敞的蓝布旗袍走在街上,引起各界妇女的羡慕。这也成为文明、新潮的象征,引得各界妇女纷纷效仿。
流行 成为专属妇女的日常服装
1921年,旗袍在上海妇女界流行,继而迅速扩大到全国各个阶层,逐渐成为专属妇女的日常服装。这个年代旗袍的款式有两个特点:“中西合璧,变化多端”。而现代意义上旗袍即是这种以旗装为基础并广泛吸收西式裁剪方法制作的海派旗袍,上海遂成为现代旗袍的发祥地。
1929年,国民政府公布《民国服制条例》作出规定,正式将旗袍定为两款女子国民礼服之一。此后直至20世纪40年代末,旗袍一度成为中国的"国服",成为中国妇女最重要的日常服饰。这一时期,旗袍也走向了国际化,在西方逐渐流行起来。
回归 电影深温旗袍文化
建国后很长一段时间,由于政治、经济原因,旗袍在内地几乎销声匿迹;反倒是在港台地区及海外华人中,旗袍仍在流行。改革开放之后,旗袍经历了一个奇特的“回流”。
随着电影《花样年华》、《金粉世家》、《色戒》等影视剧的上映,旗袍再度流行起来。
上海简称沪,别称申,面积为6340.5平方公里,是中国最大的经济中心城市,也是国际著名的港口城市,在中国的经济发展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上海北界长江,东濒东海,南临杭州湾,西接江苏、浙江两省。地处南北海岸线中心,长江由此入海,交通便利,腹地宽阔,地理位置优越。上海是中国的历史文化名城,早在宋代就有了上海镇,元朝置上海县,建城已有700多年历史。1843年鸦片战争结束后,上海成为对外开放的商埠与租界..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通行证注册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Copyright © 1996-2013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