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站 在盐井听传奇
盐井在历史上是吐蕃通往南诏的要道,也是滇茶运往西藏的必经之路。
盐井是茶马古道在西藏境内的第一站,紧依澜沧江,江两岸卤水丰富,呈自然泉涌状而出。人们在各泉眼处垒石固水,形成一处井盐,然后背取卤水至江边低平处,同样地围成田,让日光蒸晒,水尽后便是粗盐,再将粗盐背回各家平坦的屋项进一步晾晒打理就可等候盐商的收购了。盐井晒盐有悠久的历史,传说从格萨尔王时期就有晒盐历史。格萨尔王与纳西为争夺盐井盐田还有过一场战争。据历史考证,从唐朝以前就有盐井晒盐的历史。要从世界盐业史上查找,也没有盐井式的晒盐方式,它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
盐井博物馆建在纳西民族乡,走214国道一进镇就能看到。所有消失的历史都是从细节开始的,不被查觉却已慢慢远去。一座博物馆,收集到的是实物,纪录的曾经存在,见证的却是历史。盐田博物馆当然以盐田的器物为主,也讲历史,也有故事,更是作为茶马古道上与盐相关的最直接的表现。尤其是初到盐井,初次入藏,再初次亲历茶马古道,盐田博物馆真可是最适时适地打开的教科书。
从盐田博物馆门前的小路沿着山路狂奔,急转加上冲下降,侧身就是悬崖,崖下便是翻滚着黄色巨浪的澜沧江。今年再去去盐田的路已民经修好成了柏油路面,靠江的一侧也修了防护栏,盐田前修起了几个介绍牌,写着盐田的历史和性质,如此规划对游客确实可有些初步的了解,虽然于自然天地间的盐田失去了几分原本的韵味。
盐田晒盐的时间在每年的十一月到来年的三月。几年前去下盐井的盐田,从上层的盐池下去,低矮而潮湿空间内盐池一个接着一个。女人用水泥修补池子。池田有数层,每层之间有木头支起,从上面渗透下来的水结了晶一条条地吊在顶上。层层之间有只能容下一只脚的小路或是一根木头削成的梯子,我徒手上下都需要极度小心,不知那些身背盐水的女人是如何练就了健步如飞的本领。
盐池很像是一个迷宫,从缝隙里可以看到河对岸的盐田从河边向上沿着山坡层层建起,高原的阳光阴晴变幻,使得水声滔滔的宁静山谷有了神奇而灵动的气息。终于下到江边,河水急流,高大的木桩子从江岸支撑着起,盐池里的水因为有了光线而显得清透。三个正在远处一个小池中洗澡的小姑娘见到我之后快速爬起穿好衣服,顶着湿淋淋的头发抱个柱子悄悄地探头观察。
盐田外的村庄和村边的白塔正在最后一道余辉中显现光彩。最近一次去,两位阿佳坐在田边,表示如果要拍照片,她们可以去背盐水,每次收费10元,其实对于要拍到真实盐田的摄影师来讲,或许这也并不过份,劳动是对等的,没有什么是必须。
上盐井最鲜明的标志就是村边高大的钟楼和十字架的教堂。盐井天主教堂是1858年由法国巴黎外方传教士邓得亮神父所建,藏式土木结构的老教堂前几年被重新翻修建成了水泥建筑。
据说从1858年至1949年先后有17位外同传教士赴盐井传教及开展宗教活动。盐井乡的天主教堂,是历尽艰辛的西方传教士在西藏保留下来的惟一教堂。盐井是西藏境内纳西族聚集地,村子里外来的纳西族基本信奉藏传佛教,而藏族却是虔诚的天主教徒。更有趣的是夫妇宗教信仰不同,就在大厅的主位上一边挂着耶稣像,一边供着佛位,各敬各的神,互不干扰。但不管是纳西族还是藏族的服装都是一致的,都是藏族打扮。
上盐井村去盐田只能是徒步而行,从村庄的西侧沿着村边的路曲折向下,单程大约要走二个小时,沿山梁下行,直达白盐田,站在高处俯视澜沧江水,河对岸的山坡上白色围墙构成的村庄轮廓清晰,阳光透过云在山川河流与村庄间缓慢移动。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至于是看没看到制盐的全过程,已不再那么重要。
从镇上去盐田还有一条徒步路线,必须得问明当地人,沿着镇外的小路徒步,路程相对另外二条就近了很多,一个小时左右就可以到达盐田,走到盐田边却原来是与另外一条去下盐井村的路在大桥边重合。这条徒步路虽然仅是山间小路,却有一路风光,途中还有小佛塔和已经废弃的宅院。
TIPS
交通:滇藏线进藏的第一站,柏油路面修了没几年,路况非常的棒。从镇上去往盐田的路只有一条能通车,其余的路都只能造又脚或是骑上毛驴。
食宿:建议住在曲孜卡温泉,温泉一带建起了数家度假宾馆,标准间120元到200元不待,每间客房里都带有温泉池,每家的环境都很不错,而且自带餐厅。盐井镇上也有几家当地人家的客栈,比较简单。盐井最著名的食物就是加加面,每碗只一筷子面,极具特色。
游:盐井有天主教堂,曲孜卡温泉,滇金丝猴自然保护区也在小镇距离不远处。(文/王郢 图/王郢 向远湛 芒康县旅游局)
相关阅读: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通行证注册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Copyright © 1996-2013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