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钎痕历历,桩孔累累,还能找到先人在此大规模采石的痕迹。古人以切割式凿岩法开采,遗留的采石面平均高度为25米,最高处达40米,最深处在地面下13米。采石场至今仍保留着古代采石时留下的石柱、石板及大量未能运走的石料。
其中,燕子岩是古采石场的精华所在,区内峭壁嵯峨,巨石横空,或形成一线鸟道,或形成一穴深洞,半出人工,半如天成,雄伟壮观,气势巍然。从崖下向上仰望,只见四面崖壁连环对峙,奇峰突屹,广阔的天空被缩成一方天井,嵯峨巨石摇摇欲坠,令人惊心动魂,神摇目眩。在燕子岩景区,细听岩上滴水声,看着盘旋飞舞的燕子,静中有动,如诗如画。岩石上的攀藤植物,有如一堵绿色的墙壁,每当春夏之交,花开朵朵,宛如一幅色彩斑斓的水彩画。置身其中,除了赏景之外,也仿佛走进了历史,耳畔不时仿佛响起凿石的叮当声,先民们艰辛而冒险的悬空作业的景象又浮现在眼前。
莲花塔 珠三角风光尽收眼底
位于莲花山北主峰的莲花塔,始建于明朝万历四十年(公园1612年),到明年正好整整满400岁,早已成为番禺甚至广州标志性的古建筑之一,与琶洲塔、赤岗塔鼎足而立,素有“省会华表”的美誉。
与番禺其他古塔类似,比如沙湾镇北村水绿山青文阁塔、石楼镇大岭村大魁阁塔、东环街蔡边的文昌塔等,莲花塔也属于风水塔,相传当年番禺境内邪气上升,瘟疫流行,民间认为是莲花山采石过度,伤及龙脉所至,当时的举人刘如性、李惟凤、陈奎聚等联名上书官府,请求勒碑封禁采石,建文昌塔以镇邪气、消除瘟疫,所以才兴建了莲花塔。
莲花塔坐东南向西北,占地65.12平方米,为楼阁式砖木结构,外观为9层,内陇11层,外呈八角型,螺旋式楼梯可直达顶层,各层都有拱券门和假门。门窗精美,造型独特,既采光又通风。塔身上小下大,每层建筑均收缩,比例匀称,看起来挺拔秀丽,气势非凡。
因为莲花山位于珠江入海口,狮子洋畔,地理位置险要,加上莲花塔矗立于莲花山主峰上,所以塔上的视野相当好,登塔远观,周围均在俯视之中。
屈大均曾在《广东新语》地语篇里这样描述莲花塔:“有一浮莲塔,上矗云霄,与赤冈、潖洲二塔东西相望,为牂牁大洋之捍门,南越封疆之华表,盖一郡风水之所系焉者也。”同时,广州自古有云:“白云越秀翠城邑,三塔三关锁珠江。”因此,莲花塔很早就有了“省会华表”之称。据说,当年在海上丝绸之路上,航行回来的船只远在虎门就能看到莲花塔,就知道回到广东了,两岸往来船舶,也往往以此为标志,判定是否进入广东广州。
因为地理位置的特殊,莲花塔也见证了近代中国人民抗击外来侵略的历史。在番禺的相关文史资料中有记载,鸦片战争和抗日战争期间,莲花塔都曾经遭到侵略者的破坏,1938年,日本攻陷广州时曾炮轰古塔,八层以上被炸毁,所余塔身弹痕累累,仍岿然屹立。由于长时间风雨的侵蚀,外墙曾多处断裂。
改革开放后,对文物古迹保护的意识不断提高,1981年由港澳同胞何添、何贤捐资按原状修复加固莲花塔,修复后的莲花塔造型雄伟壮丽,坚固大方、抗震性强,成为番禺标志性的古建筑之一。1989年6月,公布为广东省文化保护单位。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通行证注册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Copyright © 1996-2013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