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头沟永定镇上有着数百年历史的西峰寺现在归属国土资源培训中心,伏天里,避开喧闹的都市,到这幽静的西峰寺,探寻京西的古迹,可以发现西峰八景——春有古藤缠柏、夏有古树浓荫、秋有残碑古韵、冬有地宫涌泉;东有龙头险隘、南有南山卧佛、西有西峰古道、北有北溥刻字。
古藤缠柏
沿着苛萝坨村农梦园边的山路前行,不一会儿就能到西峰寺。它与戒台寺、潭柘寺遥遥相望,始建于唐,初名会聚寺,元称玉泉寺。明正统元年(1436年)重建,英宗朱祁镇赐额名“西峰寺”。清代寺院衰败,末年曾经是咸丰的弟弟恭亲王奕的家庙。
这里现有三进院落。一进在依山势造就的台地上广植花木,使人倍感清新。从天王殿旁进入第二进,在如来宝殿前有缠柏古藤。这是一株百年古藤和一棵青翠古柏,古藤缠附于古柏之上。春天紫色的藤萝花挂满翠柏枝头,亲密无间,自然天成。
西峰寺的紫藤和翠柏,古籍上并无记载。古柏胸径40多厘米,因古藤的缠绕已经不再长粗。古藤则异常茁壮,据说已有200多年的历史,它的茎干虬曲盘绕,如群龙跃跃,直径5厘米以上的干茎就有40多条,自然遮荫面积50多平方米。紫色蝶形花清丽淡雅。盛花时期,藤花烂漫,繁英婉垂,甚为美观。
古树浓荫
西峰寺现存最古老的活文物,要数院中那棵高大的银杏树了。它就在二进院落的正中,高近40米,周径734厘米,遮阴面积约一亩,站在三公里外的山巅依然能看到它挺拔的身姿。这棵古银杏树是京西最高大的银杏树,也是最古老、最粗壮、最茂盛、果实最多的银杏树,被人们誉为树王。这棵银杏已经有1800多年的历史了,是东汉末年栽种的,比北京最早的寺庙潭柘寺还要早一百多年。
这棵银杏为雌株,主干短粗,树冠高大,侧枝发育粗壮,多层分布,树形圆柱状,枝叶繁茂,每到夏季果实累累,一串串倒垂下来,好像珍珠葡萄。茂密的枝叶一直垂到地面,树下浓荫非常凉爽。它的西侧有一棵较小的雄株,是它的授粉树。据有的文献记载,有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古银杏曾靠远在两公里外戒台寺内的雄株授粉。
现在古银杏树生机盎然,每年收果数百斤,丰收的年份可达上千斤。有的年份果实和枝叶过于密集,会将树枝压断。1980年一条巨枝折断,还砸碎了树下的石碑。前几年又有西侧的一条巨枝折断,砸折了许多树枝,但古银杏树依然生机勃勃。
西峰寺古银杏树,是京西最古老的银杏树,最粗壮的银杏树,是枝叶最茂盛的古银杏树,也是果实最多的古银杏树。
残碑古韵
2003年秋,西峰寺国土资源培训中心扩建工程竣工,在扩建过程中,培训中心领导对古寺文物倍加珍惜,将存放在院外的三块残碑移到院内,安放在古银杏树前的草坪上。饱经沧桑的残碑与绿草如茵、花木锦秀的环境形成鲜明反差,更加映衬出残碑的苍桑,使“残碑古韵”成为西峰寺八景之一。
这三块碑中,《重建西峰禅寺碑记》《重建西峰禅寺记》两块是明英宗正统四年(1439年)立的,另一块《敕赐西峰寺碑记》是明隆庆四年(1570年)或稍后一二年立的。
西峰寺现存的三块残碑,记述了西峰寺自唐至明800多年的历史,立碑至今又经历了500余年,岁月悠悠,古韵尤存。
地宫涌泉
西峰寺不仅有地上文物,而且还有地下文物——清末恭亲王次子载滢的地宫。清末光绪年间,恭亲王为了避难养疾,在京西戒台寺留住十年之久。在此期间恭亲王出资对戒台寺进行了修缮,与戒台寺僧人建立了密切关系,戒台寺方丈为了感谢恭亲王,将下院西峰寺赠予恭亲王作为墓地。恭亲王去世后,朝廷在昌平赐予了墓地,奕和他的家人大多埋葬在昌平。后来,这里成了恭亲王次子载滢的墓地。地宫建在如来殿后侧,殿后的台阶将地宫宫门隐蔽起来,其东侧就是那棵参天的古银杏树。
地宫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被打开,后来进行了整修,目前是北京唯一开放的王族贝勒地宫。地宫坐北朝南,由大块青石砌成券拱,进深5米多,宽约6米,高5米左右。地宫建造十分坚固。棺床与墓室同宽,汉白玉质地,进深3米。棺床前是神河,长与墓室宽度相同,神河上架有石板桥。神河内一泓清泉,长年不竭,水深随岁时稍有变化。近些年来,连年干旱,周边泉水枯竭,溪水断流,但神河内水量并未减少。
龙头险隘
从石门营附近的岢罗坨村口进村,可以看到村北有一座草木茂盛,突兀浑圆的山包,这就是史书上所说的龙头岗,龙的头部耸立在西峰寺山谷的入口处,村民信其为龙头,村民信其为圣山,从来不动这个山冈上的一草一木。这里还流传着关于石龙的美丽传说:远古时代这里的小溪水量丰富,水质甘甜。有一天大旱,一条巨龙口渴难奈,到这里喝水,溪水被喝干了,巨龙也被撑死了,龙的身躯化作了一座山,人们称其为龙山。因为这里出产优质石材,又称其为石龙山。
龙头岗以东是永定河冲积平原,以西是连绵的群山,一条自京城连接河北、山西、内蒙古的古道从龙头岗下经过,这条古道也是自京城去潭柘寺、西峰寺的必经之路。自古以来这一带是兵家必争之地,是自西南山区进入京城的最后一道关隘。
五代十国初期,后梁乾化元年(912年)晋王李存勖派大将周德威收复幽州,占据幽州的刘守光令骁将单廷珪督万人出战,在龙头岗与周德威遭遇,单廷珪被周德威生擒。这就是五代初期著名的龙头岗大战。现在龙头岗上的水槽、石臼可能就是古代守卫关隘的军士们留下的。
北宋初期,宋太宗准备收复幽州,大臣宋琪曾上书太宗,建议经此道攻打辽军。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这里也发生过多次战斗,革命军民在此多次挫败敌人的进攻,取得了辉煌战果。
南山卧佛
戒台寺、西峰寺一带的山峦统称马鞍山,其南的山脉古称六国岭,最高峰叫极乐峰。站在西峰寺的第三进院中向南眺望,极乐峰方向的六国岭之巅,山势像巨佛仰卧在山峦之上、云海之中。卧佛头部轮廓清晰,额头、眉骨、下颌、脖子比例匀称。巨大的身躯微微隆起,下半身被院内的古银杏树遮挡,为人们留下了想象的空间。
西峰寺始建年代不详。据专家推测,西峰寺的历史可能早于戒台寺。其一,古银杏树树龄1800多年,可能植于东汉末年,比戒台寺所有的文物历史都悠久。其二,西峰寺明代有祖师堂,供奉西山老祖,这可能是承袭了西峰寺的旧制。西山老祖应是西山地区最早的佛教祖师,其奉佛之地当在西峰寺。以上两个证据表明,尽管在唐代会聚寺(西峰寺的前身)是慧聚寺(戒台寺的前身)的下院,但,会聚寺的创始时间可能要早于慧聚寺。也有可能,是西山老祖或后继者从西峰寺看到“南山卧佛”才开发了戒台寺。
西峰古道
古刹西峰寺周边,古道纵横。这些古道,是京西古道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西峰寺人文景观的重要内容。西峰寺前的芦潭、麻潭、庞潭古道就是西山大路的南道,西山大路以北京城为出发点,穿越西山,纵达山西、内蒙,横支连通寺庙、村庄,在西山之中构成了完整的交通道路体系。西山大路南道与潭、戒二寺进香道路相结合,也是皇帝游览潭柘寺的御道,历史非常悠久,保存较为完好。
庞潭古道:民间自古以来就有“先有潭柘寺,后有幽州城”的说法。潭柘寺是著名的皇家寺庙,历史悠久,规模宏大,有数条大道通达北京城。其中的一条因是从石景山区庞村渡口过永定河,故称“庞潭古道”。此路东起阜城门,经八里庄、古城村、石景山、庞村。过河后再经卧龙岗、石厂、西峰寺、罗喉岭、东村、平原村、潭柘寺,再往西至十字道与西山大路中道(玉河古道)会合后至王平口,与北道并合后一路西去,故庞潭古道至王平口又称西山大路南道,是西山大路主干道之一。
卢潭古道:从卢沟桥过永定河到潭柘寺的古道称“卢潭古道”,即出广安门,经丰台、过卢沟桥,经大灰厂、石佛村、戒台寺,到罗喉岭与庞潭古道并合。北京城以南的广大区域以至华北平原,人们及僧侣欲到戒台寺、潭柘寺多走此路。清代,为方便皇家,从途径长辛店附近的“京易御道”,向西北至潭柘寺的山道拓宽铺石,可通车马,亦成为御道。此路从西峰寺对面的山腰经过,从岢坨村向南或从西峰寺向南经秋坡村皆有路相通。
麻潭古道:从石景山区麻峪村过永定河,向南经桥户营、曹各庄、冯村、万佛堂、桑峪到潭柘寺。此路南可与庞潭古道相连,北可至三家店,东通京城,西进深山,既是进香道路,也是运煤道路。从万佛堂村向南有古道连接庞潭古道。
石龙山运煤古道:何各庄村西一条自西向东逶迤起伏的山岭,因状似龙形,人称石龙山,龙头在岢罗坨村,龙尾在何各庄村北。从石龙山龙尾巴坡上山,至石龙山岭脊,向西过红色岩石构成山体的“火墙子”,再向西过大鞍口,向西北至红庙岭与麻潭古道会合,向西下坡至东村与庞潭古道会合,至南辛房、潭柘寺。旧时,红庙岭、孔雀庵一带有很多小煤窑,岢罗坨、何各庄等村庄很多村民养牲口,以运煤为生,人们用牲驮经此路运出。这条古道宽达六尺,且位于皇家采石场之北界山梁,因而当地人称之为“官山大道”。
岢戒香道:西峰寺曾为戒台寺下院,两寺之间有一条石砌古道,至今保存完好。此路北接庞潭古道,过娼妓桥向南上山,与卢潭古道相接后进戒台寺。这是一条古香道,因为有座娼妓桥使过往行人倍感神奇。妓女出资建桥,不敢说是空前绝后,的确世所罕见。该石桥为单孔,长约十数米,有石雕护栏,十分精美,数百年过去了,至今保存良好,算得上是一处奇特的景观。
北溥刻字
现国土资源部培训中心(原西峰寺)院墙外北约500米处、苛罗坨村的北沟,古名李家峪,密林沟壑之间有一片鲜为人知的石刻群,那是中国近代一代书画宗师溥儒的手书遗墨。目前已被发现的石刻有7处91字,分别刻于五块岩石之上。字径30-160厘米不等,字体为楷、行、草相间。“倚云”、“翛然”抒发了文人雅士归隐自然、自由自在的惬意;“趺坐岩树间,松下云来往,不闻人语喧,但听钟声响”把人们带入幽静的林间小溪、潜心修禅的美好意境中……
溥儒,北京人,是道光皇帝的曾孙。辛亥革命后,溥儒隐居西山。他在京西山区里潜心学习研究,终成诗、书、画一代宗师,其作品在北京故宫博物院里有所收藏。他留在京西的石刻墨迹可谓稀世珍宝,也是北京书法史上宝贵的文化遗产。
溥儒三十多岁与张大千齐名,称"南张(大千)北溥(心畲)";后又与著名书画家吴湖帆并称为"南吴北溥";到台湾以后,又与台湾书画界黄君壁、张大千,并誉“渡海三家”。
在西峰寺身临其境,细品溥先生书法杰作,一钩一画、一点一竖的灵动,似乎每一石一字都赋予了灵性。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通行证注册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Copyright © 1996-2013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