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长期居住在热带丛林中的伊基托斯居民来说,“外面的世界是什么样子?”并不是他们关心的话题。许多伊基托斯人甚至一辈子都没迈出过这座城市,对外面的世界一无所知,颇有几分“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桃源遗民情趣。不过,伊基托斯也不是完全封闭的——虽然离亚马孙河河口超过3700公里,但中小型的海轮还是可以从亚马孙河河口溯流而上抵达这里;此外,伊基托斯还拥有一个国际机场。值得一提的是,除了首都利马,整个秘鲁只有这里才有国际航线。
尽管伊基托斯年轻而“自闭”,但它却是秘鲁乃至整个亚马孙地区非常重要的一座城市:传统的橡胶加工、锯木、纺织、造纸工业在这里兴旺发达,来自巴西、欧美、中国等地的大量商品也涌入这里。此外,因其地处亚马孙原始丛林的腹地,原始森林的绚丽风光也吸引着世界各地的大量游客。
伊基托斯城区不大,3条主干道与亚马孙河平行延伸,许多较小的街道纵横交错,将城市分割成若干大大小小不规则的方块。在这个不通公路的城市,汽车成为了一种奢侈品,城内居民大多选择价格更为便宜的摩托车代步。熙熙攘攘的马路上,各种摩托车来来往往,如同奔腾涌动的亚马孙河。
由于交通不便,伊基托斯保留着许多与现代社会极不相符的特色,其中,最典型的要数亚马孙河两岸的民居了。这些民居建筑是伊基托斯最地道的景观:由于交通不便,伊基托斯保留着许多与现代社会极不相符的特色,其中,最典型的要数亚马孙河两岸的民居了。这些民居建筑是伊基托斯最地道的景观:两层的木板房密密麻麻地挨着,枯水期时两层都住人,汛期来临后,人们就迁到上层,或者干脆搬上小船,漂泊河上。伊基托斯当地人的血统十分混乱,南亚人、印加人、白种人的特征都能在他们身上找到。有趣的是,当地居民普遍认为,他们的祖先肯定是蒙古人种——当他们还是婴儿的时候,臂部上都有一块胎记,五岁以后会慢慢消失,这与内蒙古草原上的人们极其相似——幼时的胎记会在步入成年时渐渐消失。因此,伊基托斯人相信自己与中国人必有渊源,对到访的中国人也格外友好。
“橡胶热”和“橡胶男爵”的传奇
“铁房子”:埃菲尔铁塔的“同胞兄弟”
橡胶是现代工业不可或缺的重要原料,这种神奇的物质原产于拉丁美洲。后来,印第安人最早发现了橡胶的功用,并通过欧洲人的传播,让橡胶走向了世界。
早在1493年,哥伦布的航海记录中就记载了印第安人独特的避雨方式:他们将一种白色的树汁涂在衣服上防雨。18世纪,法国人康达敏从秘鲁带回了有关橡胶树产地、采集乳胶的方法和橡胶的用途等详细资料,从而引发了一连串的工业材料革命。
伊基托斯的发展与橡胶有着不解之缘。19世纪中期,游客描述中的伊基托斯仍是一个“可怜的小村子”,只有“22座房子和一座作为教堂的泥草房;除了五六家白人和混血人,伊基托斯的印第安人总人口超不过250人”。但是,随着橡胶的开发,伊基托斯在短短数十年里迅速膨胀为一座有数万居民的国际化商业城市,同时还迎来了欧洲、亚洲和拉美邻国的移民4000多人。橡胶种植园主和巨商大贾在这里集聚,不仅进行商贸活动,也在这里享受声色犬马之乐。而所有的这些,共同组成了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的“伊基托斯橡胶热”。
鏅烘姇路璧勮 | 琛屼笟涓撳尯 |
|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通行证注册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Copyright © 1996-2013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