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咖喱飘香 充满人性气息的火车之旅(5)

喜欢
大字
小字
《穿越》 | 2011年09月29日18:04

  >>登山火车:大吉岭(Darjeeling)—古姆(Ghum)

  3月中旬,我来到了大吉岭。在1963年制造的蒸汽机车上,头戴棒球帽的工人正把煤块铲进炉膛。黑烟裹着煤渣,随风飘向大吉岭火车站入口。一对避之不及的英国夫妇掩口冲出,像刚从二战电影里逃生的幸存者。此时,印度大部分地区的气温已经接近35度。而在大吉岭,天气依然凉爽清新,太阳明晃晃地照射着山间的茶园,走在街上的人们还穿着夹克和毛质长裙。这里距加尔各答490公里,从殖民时代开始就是英国人的避暑胜地。上世纪初叶,拥有25000人口的大吉岭,常年定居的英国人就有将近3000人。

玄奘大师在《大唐西域记》里形容瓦拉纳西是一座“闾阎栉比,居人殷盛,家积巨万,室盈奇货”的城市  《大唐西域记》里形容瓦拉纳西是一座“闾阎栉比居人殷盛家积巨万室盈奇货”的城市

  “英国人热爱大吉岭,”布莱尔先生一边用湿纸巾擦脸一边说,“大吉岭是远离家乡的故土。”布莱尔先生和太太来自英国利物浦。童年时代,任职印度的父亲就带着布莱尔来大吉岭避暑。1947年印度独立后,他们一家人迁回英国。半个多世纪过去了,这是他第一次回到印度,回到大吉岭。“大吉岭几乎没有发生什么变化。”布莱尔说。的确,英国人在这里兴建的教堂、学校和会员制俱乐部,依然屹立在大吉岭的日常生活中。

  大吉岭保持着一种老派的气质,像戴着夹鼻镜的祖母,低头从镜片上方看你。很多英国人回到这里——像布莱尔这样的老人。大吉岭凝聚着他们这代英国人的集体记忆——关于优雅生活和殖民地的记忆。这列编号为791号的蒸汽机车只有两节车厢,每节车厢15个座位,几乎全被游客占领了。也难怪,它是世界上唯一仍在运行的高原蒸汽火车,行驶在宽约60厘米的窄轨上,看上去像是一个玩具。蒸汽机的嘶鸣声清晰可闻,蒸汽的阴影像浮云掠过铁轨。我坐在车厢里等待出发,像儿时等待高压锅里的炖肉。

  火车鸣响了汽笛,终于缓缓启动。车厢开始剧烈抖动,玻璃在窗框中震颤不止。“噢,”我听到布莱尔太太的声音:“太棒了!”火车穿行在大吉岭的街道上,速度不快,但蒸汽机的声音却足够惊心动魄。随着速度加快,它的轰鸣也愈发响亮,像在发出抗议。我怀疑它就要罢工,把一车人抛向山间。窗外,深湛的峡谷云雾缭绕,大吉岭镇沿西瓦利克山的圆锥面平铺开来。在煤渣不断灌进车窗的噼啪声中,我看到布莱尔先生露出怀旧的微笑,仿佛回到了五十多年前那个漫长的印度之夏。

  大吉岭以红茶和铁路闻名于世,它们都是英国人的赠。在此之前,大吉岭的历史只与尼泊尔、不丹、锡金有关。直到19世纪初,大吉岭还由不丹和锡金轮流统治,而山下的雷布查人村庄则处在尼泊尔王国的控制下。1828年,一个英国东印度公司官员的代表团在前往锡金的途中,在大吉岭停留,选中此地作为英国士兵的疗养地。1835年,东印度公司与锡金签订了租约。亚瑟·坎尔医生和罗伯特·纳皮尔中尉负责在此创建一个山中避暑地。

  此时,东印度公司与中国的茶叶贸易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每年买卖茶叶的收入已占到英国整个财政收入的分一。1833年东印度公司丧失了在中国的茶叶垄断权。为了找到中国茶的替代品,它们决定将茶叶种植引入印度。1834年,英国茶叶协会秘书长戈登“被派往中国,带回种子和栽培技术”。种子首先被送到加尔各答,然后分发至印度的不同地区。清政府颁布严苛的法律,严禁茶叶种植技术泄露,违者处以极刑。英国人只得贿赂一些中国农民,在他们的带领下,秘密潜伏在茶山附近。

  不知出于何种目的,这些农民向英国人解释:在中国,肥沃平坦的土地都用来种植粮食,茶树只种植在不适宜粮食作物生长的山间,让那些被铁链拴住的猴子去采摘茶叶。英国人对此深信不疑。他把茶树种植在大吉岭最陡峭的山坡上,训练猴子去采摘茶叶。不过,很快他们就明白,自己被中国人当成了猴子。国人从加尔各答集合那些卖面条、修鞋的中国小贩,把他们送到大吉岭,想当然地认为所有中国人都懂得种茶技术。英国人的美梦又一次破灭,那些无处可去的中国人被迫留在大吉岭,继续卖面条、修鞋的生意。

  后来,一个叫罗伯特的英国植物学家终于从中国找来12位有经验的茶农。在这些中国茶农的帮助下,1838年,印度种植的茶叶第一次被运回英国本土。从那时起,茶园开始遍布大吉岭。由于找不到足够的人手,英国人别出心裁地把印度中部德干高原的土著迁移到大吉岭。他们的依据是,德干高原与大吉岭处于同一海拔。这些土著适应不了大吉岭寒冷潮湿的气候。他们白天干活,晚上逃跑。为了不被英国人抓到,他们宁愿躲进喜马拉雅的深山密林。据说,这些人的后裔至今仍生活在那片森林里。

  走投无路的英国人只好把目光投向尼泊尔。他们用羊毛围巾、靴子、银币做成的扣子笼络人心。这一招果然奏效。成百上千的尼泊尔人开始涌向大吉岭。正是这些尼泊尔人,最终成就了大吉岭红茶的今天——“当下午钟敲四下,世上的一切瞬间为茶停止。”“10分钟。”乘务员一声吆喝。此时,火车正停在大吉岭—喜马拉雅铁路的巴塔西亚环(Batasia Loop),铁轨在这块山间平地上绕了个完美的圆环。圆环中央的廓尔喀战争纪念碑,像剑一样直剌天空,四周是正含苞欲放的九重葛。

  大吉岭的明信片都愿意捕捉这里的景象:一列玩具火车“哐哐当当”地驶入巴塔西亚环,车头喷出白色的蒸汽,而印度第一高峰干城章嘉的积雪在天际线闪闪发光。乘客们纷纷下车拍照。布莱尔先生站在门口,与老旧的车厢和记忆合影。驾驶室里,一脸煤灰的司机正清理炉膛里的煤渣。我走过去,问他开了多久火车。“129年。”他以为我在问这条铁路的历史。“不,我是说你自己。”“我,6年了,先生。”他咧开嘴,露出两颗白得发亮的门牙。10分钟后,火车沿着山坡的边缘继续前进。此时,薄雾已经渐渐散去,露出峡谷里几十米高的松树林。阳光像银鱼一样跳跃,清冽的空气从敞开的窗户里吹进来,带来布提亚布斯提佛寺的经忏之声。

  火车走着“Z”字路线,布莱尔先生向妻子解释,这是为了缓解山势的陡峭。当年,这条铁路的设计师赫伯特·拉姆齐向妻子吐露自己面临的困难,他的妻子正要去参加舞会,轻描淡写地回答:“你可以退回一点再接着爬。”据说,这一铁路史上的技术难题由此解决。1878年,大吉岭已经成为印度最重要的红茶产地。为方便茶叶运输,政府开始在大吉岭铺设铁路,而此前,人类还没有在高山地段铺设铁路的经验。两年半后,92公里长的铁路从山下的西里古瑞铺到大吉岭。印度总督林顿携夫人来为铁路剪彩。据说,因为林顿太太的帽子太多,有整整一队苦力跟在火车后面为她搬运帽箱。

  一句印度谚语源于当时的场景:“一个林顿已经很糟糕,几个林顿就是灾难。”随汽笛几声长鸣,火车驶进了古姆车站。5公里了整整1小时——1881年的速度。我下车,走进大吉岭—喜马拉雅铁路博物馆,里面收藏各种遗物和纪念品。无疑,它们大都属于英国人。这里的一切似乎都表现着印度与英国的那一场浪漫邂逅,如同生子迷恋自己复杂的身世,带着一种怀旧的沧桑,但最终归于寂灭。

  1948年,印度政府将大吉岭-喜马拉雅铁路收归国有。此后,因为无人管理,这里荒草凄凄,被人遗忘。1999年,怀旧的欧洲人把它评为“世界文化遗产”,印度人才意识到自己是大吉岭传奇的唯一继承人。橱窗里展示着马克·吐温发表在报纸上的大吉岭游记,但没有关于康有为的记载,尽管1901年戊戌变法失败后,他曾避居大吉岭,完成了《大同书》的著述。对于印度人和大吉岭,这段插曲无足重轻。我站在古姆车站的茶铺外,喝下第一杯大吉岭红茶。

1 2 3 4 5 6 7
分享到: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我有话说

您还可以看看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通行证注册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Copyright © 1996-2013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热门国家和城市

热门国家和城市

热门国家和城市

热门国家和城市

热门国家和城市

热门国家和城市

热门国家和城市

大家发现

为我发现

发现攻略
    发现微博
    新浪微博、博客、邮箱请直接登录
    忘记密码
    登录

    还没有新浪账号?

    立即注册
    X
    @明日香 提问中
    1/140
    此问题会同步到你的新浪微博
    提交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