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博物馆瓷器展厅有一尊特别引人注目的观音菩萨像。她是元代青白釉瓷器艺术的精品,代表了那个阶段佛造像的高超水平。这尊观音头戴华丽的发冠,面颊丰腴饱满,神态优雅脱俗,一张盈盈笑脸散发出迷人的东方魅力。她上身披袈裟,下身穿长裙,随处点缀着珠光宝气的璎珞。菩萨双目低垂,仿佛在凝视水中反射的月亮倒影,所以被称为“水月观音”。雕像釉色白中泛青、莹润柔美,将大慈大悲之神宁静安详的气质表现得淋漓尽致。
在蒙古人统治的元代,多种宗教兼容并包,多种文化彼此依存。尽管藏传佛教当时具有显赫地位,但悠久的汉传佛教仍然受到推崇。首博这尊青白釉水月观音菩萨属于后一范畴,只是和前代汉人供奉的佛像相比,其繁缛装饰和整体感觉似乎重新回归了几分异域风格。
汉传佛教在中国出现的最早时间为大约公元前2年,即西汉末期。然而,也许是年代久远的关系,我们几乎看不到那个时代留下的佛像以及与之相关的记载。到了魏晋南北朝,统治阶层大力弘扬佛教,造像艺术得到迅猛发展,当时的释迦或菩萨普遍保留着鲜明的南亚风格。隋唐以降,本土元素大量融入到佛教中,汉传造像真正有了“汉”的味道。自唐朝末年起,佛教造像艺术从开始的雍容华贵逐步转向对人物内心情感和性格特征的塑造与刻化,到宋朝引起了简约写实之风。而元代是个与众不同的大一统时期,草原民族的洒脱豪放和上层贵族的国际化视野使汉传佛像艺术重新融合了某些外来文化。
观音在中国人心目中是个有着至高法力和慈悲心肠的神,她相当频繁地出现在文学作品或民间传说中,救百姓于水火,渡黎民于苦难。在印度原本为男性的观音被中国人幻化为女神,被寄予了母性特有的温柔情怀。无所不能的观音菩萨当然要有丰富多彩的形象。千手千眼或十一面八臂体现她的超凡力量;手持经书或倒握净瓶象征她的如水心境。垂眼看月也是她常见的一种姿态,这样的“水月观音”尤其流行于江南苏杭的寺庙和人家中。
有个民间传说解释了水月观音的来历。宋金激战之时,观音菩萨来到姑苏城,看到数十万百姓遭到金兵杀害,于是决定施展法力超度这些冤魂。她化作美丽妇人,用石头叠成高台并蜷起一膝坐在上面,开始念诵《大悲咒经》。 当地百姓看见一个美女建台念经,便好奇地在旁围观并议论纷纷。其中一人猜测这个美丽妇人可能就是观音菩萨所变,便直率地恳求她现出真身。妇人指了指河边说:“那水中央不就是菩萨吗?”众人顺着她指的方向望去,果然在水中看到了观音菩萨的法相,当时河里正好有一轮月影,和菩萨倒影交相呼应。恰巧在河边目睹此奇观的人中有一位名叫丘子靖的画家。他事后将这个景象用工笔画出,表现得出神入化、栩栩如生。对水月观音的崇拜于是流行开来。
事实上,水月观音的形象乃唐代大画家周昉根据玄奘《大唐西域记》描述的观自在菩萨创造,刻画观音菩萨观赏水中月色的姿态。这种说法比较可信,因为法国卢浮宫收藏着探险家伯希和从敦煌千佛洞搜集到的水月观音图像,可追溯到唐朝中期,证明早在8世纪就有了这种概念。
元代剧作家王实甫在《西厢记》中有如下美文:“兰麝香仍在,佩环声渐远。东风摇曳垂杨线,游丝牵惹桃花片,珠帘掩映芙蓉面。你道是河中开府相公家,我道是南海水月观音现。”首都博物馆这尊元代菩萨像神态飘渺、气韵非凡,应该与王实甫心目中的观音形象一致吧!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通行证注册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Copyright © 1996-2013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