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条主要古道上的重要古村
(一)七里沟“煤窝四村”
煤窝四村由杨家村、张家村、吕家村和杨家峪组成,位于军响与大寒岭之间古大道上。由于地处通往北京和房山两条大道路口处,有两岔口地名,所以张万顺先生经研究说,清水双林寺辽统和十年(992)幢上的交道镇在此。
据说百花山瑞云寺“煮石铁锅(铛)”也在此。最早先有泥窝一个村,后发展成煤窝四村。吕家村“三义号”远近闻名,是“西山大路”上最重要的商旅客栈之一。若按民居古建保存之多,杨家峪作为“文物”意义上的古村落当之无愧。若讲民间文艺,杨家村“喜顺班”曾红极一时。张家村人才辈出,全国著名诗人张志民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二)古军道上(川柏沟)的军户村
斋堂古道西北线,即天津关古道,是通往涿鹿、怀来的古大道之一。金朝军队曾于北宋宣和四年(1122)经此路攻占燕京。明、清各朝均派兵戍守。出西斋堂,进川柏沟,先是以产煤得名的青龙涧村,再分为两道。
一路越黄岭,经黄岭西村及清泰寺去柏峪;一路经双石头、川底下、柏峪台到柏峪。由柏峪村再往上,明《宛署杂记》载:“又五里曰天津关,又三里至口外保安州界”。元《析津志》称:“天津岭口六十里属保安州界,柏峪、梁家庄垒”。“垒”,即元末不修长城的垒塞之举,以堵截“敌军”进犯。但明代既修建关口城墙增兵驻守,又修筑道路以利通行。天津关二道城子往上路旁一处摩崖石刻曰:“时正德岁次已卯孟夏日守口千户李宫修”,是公元1519年李宫带军队修路的记录,川底下和柏峪则属于典型的军户成村。
(三)斋沿古驿道上牛战等村
由东斋堂村东进白虎头沟,先后经王家村、白虎头村、郝家村、牛战村、林子台村、王龙口村到沿河城,是斋堂城与沿河城之间的往来通行大道。
其中牛战与白虎头是明代已成村并见于《宛署杂记》的古村,流传有因牛、虎打架而得村名的故事。所谓牛站,即用“老牛拉破车的方式转运东西”。据《元史·兵志》记载,当时在腹里(包括今京、津、河北、山西、山东等地)设有两处牛站,有牛306只,车60辆。亳无疑问,牛站是设在山区的,牛站村,应该就是元代设的一处牛站,负责由军响或斋堂向沿河城等地转动物资。”
(四)桑峪沟内文化村
清水河支流桑峪沟是西山大路经军响直达沿河城地区一条古代交通要道。自沟口往里先后为桑峪村、灵水村。桑峪村由前、后桑峪组成,因植桑养蚕织布而得名,是出土距今11万年人股骨化石的地方。
元明清桑峪社设于此。曾有药王庙、团山寺、鱼鳞寺等多座古寺庙及“八角龙池”,还有天主教堂与圣母山、过街楼、古戏台及古国槐、古银杏树。村前钟楼岭下有城子台古城遗址。灵水村誉称“京西举人村”,不仅有众多民居古建、古庙、古树、古井、古碾,还有君子不争、秋粥节、蹦蹦戏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灵水核桃、灵水煤驰名京津,“八大堂”古商号买卖东达京城,西通涿鹿,声名显赫,村后独山莲花峰、左右西自墙、北白墙古道也颇有特色。
(五)要塞古城沿河村
沿河城村古称三岔村,古为沿河口,因而又称“三汊沿河水口”,明嘉靖三十三年(1554)设守备,万历六年(1578)建方形城堡,至今仍存,名曰沿河城。村随城名。城内除古街、民居外,曾有守备府衙门、都察院、小校场、大戏台及圣人庙、城隍庙、三官庙等。城外也曾有众多古迹,如沿字一号、二号敌台,万柏山下之柏山寺、娘娘庙等等。由唐代建柏山寺,辽代设石港镇及狮子沟、西大台、白羊石虎,大东宫等古遗址,可知沿河城附近,有人类活动的历史已有数千年。
相关阅读: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通行证注册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Copyright © 1996-2013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