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陵道上的"渝合十塘"
嘉陵古道自古就是水路、陆路并行。水路由重庆沿嘉陵江一路北上,而陆路则多数沿嘉陵江河谷修建。但是位于巴渝地理版图上的嘉陵江中下游,江水受丘陵地貌影响,形成奇特的"蛇曲"形河道,河道在大地上来回地弯曲环绕。从四川广元到重庆合川,直线距离不过200余公里,但嘉陵江的水路却长达640多公里,有100多个蛇曲。为了缩短行程,在重庆境内的陆路古道大多数情况下舍弃了地势平坦却反复绕行的嘉陵江河谷,而是选择穿行在崇山峻岭间。
嘉陵古道出重庆城,也舍弃了蜿蜒的嘉陵江河谷,而是翻过歌乐山后再转而北上,这条驿路在清代又被称为"渝合道",是重庆通往合川的陆路正途。由于渝合道扼重庆北大门的重要地位,在这段长约百里的古道上,设有塘站十个。"塘"是古道上的武备设施,用于保护过往官民客商,设有塘兵、营房、哨楼。若有军情,分别传递信号;如有紧急军情,昼燃狼烟,夜举柴火,一个时辰便可传讯千里。
"渝合道"的头塘设在佛图关、二塘设在白崖(今沙坪坝井口二塘村)、三塘设在金刚坡(今沙坪坝金刚村)、四塘设在四塘村(今沙坪坝土主镇高滩桥)、五塘设在青木关、六塘设在温汤驿(今璧山六塘镇)、七塘设在柏家庙(今璧山县七塘乡石坡村)、八塘设在璧山县八塘镇、九塘设在风垭(今合川区九塘乡)、十塘设在襄溪(今合川区十塘乡)--这就是著名的"渝合十塘"。如今,十塘的地名大多数仍被沿用,可见影响力之久。
"渝合道"出通远门,过头塘佛图关、二塘白崖,经三塘金刚坡翻越歌乐山,进入今天沙坪坝西部土主镇的四塘,这里有一座堪称"重庆版卢沟桥"的古桥--高滩桥。古桥因临近古道上的四塘,又称作"四塘桥",建于清代,是一座五孔券拱石桥,桥长近80米,高20米。在正中三个券拱弧顶上方的两侧正中,分别雕有龙首、龙尾,其中来水的方向为龙首,取自"龙吞来水",意在祈佑龙王能够保佑古桥化解洪水。古桥最精妙的还是桥面两侧护栏上精美的柱头,柱头一共有52个,有青狮、白象等瑞兽,有寿桃、佛手等瓜果,有菩萨、佛祖等神像,个个造型不同,展现出艺人高超的雕刻技艺。
古道继续向北,不到十里路,便到达一处重要驿站:八庙场。如今的八庙场,完整地保持着古道的原貌,道路从场镇中穿过,两侧保存着栈房、商铺,而场口建于乾隆年间的德政坊,更是嘉陵古道上现存年代较早的一座石牌坊。
再北行四里,古道路过著名的青木关。青木关设关隘于明代,是北出重庆的驿道重要关口。其形如马鞍状,南北两侧山峰对峙,天堑浑成。过了这处关口,古道便进入了璧山。
六塘、七塘、八塘均设在璧山境内。这里最值得一提的就是六塘设置地温汤驿。南宋末期,蒙古大军经嘉陵古道一路南下,却奈何不了古道旁的钓鱼城,而受伤的蒙古大汗蒙哥就病死在古道上的温汤驿,以致赵宋王朝得以延续数十年。
如今,璧山八塘镇还保留着一段"渝合道"的原址,道旁店铺林立,道路一头还有一座建于清代同治年间的狮子桥牌坊。据说这座精美的牌坊在"文革"时期差点被拆除,但因为牌坊两端的石柱嵌在民房之中,如若拆除将会损毁村民房屋,这才得以幸存。
被诗人吟咏的古道
嘉陵古道过了重庆合川,进入今天的四川,便基本上沿着嘉陵河谷一路北上。作为唐代由关中入蜀的一条主要通道,那些怀才不遇或被贬谪的唐代诗人,大多经由此道进入四川。面对这条时而奔腾咆哮,时而静若处子,时而穿越深沟峡谷,时而在平坝上舒缓流淌的大江,诗人们迸发出极大的创作热情,为这条古道留下众多旷世名篇。
阆中位于嘉陵古道的正途之上,唐宋时是川北地区的政治文化中心。阆中自古以绝佳的风水和旷世的美景闻名于世,自古有"阆苑仙境"的美誉。而让阆中名声显赫的,就是一代诗圣杜甫。
"嘉陵江色何所似?石黛碧玉相因依。正怜日破浪花出,更复春从沙际归。巴童荡桨欹侧过,水鸡衔鱼来去飞。阆中胜事可肠断,阆中城南天下稀。"杜甫的这首《阆水歌》将从阆中穿行而过的嘉陵古道旁的诗意般的景色描绘得入木三分。
"诗圣"曾两次经由嘉陵古道造访阆中,两次羁留时间仅三个月,却诗兴勃发,创作了大量诗歌作品,据《全唐诗选》、《杜甫草堂诗选》查到的杜甫在阆中所写的诗歌,有65首之多。如今的阆中完好地保存了古城的风貌,站在高耸的光华楼上远眺,嘉陵古道绕过阆中这个大湾一路北上,而前方正是古称利州的广元。
广元地处川陕甘三省交界处,也是嘉陵道与金牛道两条古蜀道的交汇点。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的出生地。而唐代诗人温庭筠一首《利州南渡》,描写的正是今天广元皇泽寺下嘉陵江水驿的景色:"澹然空水带斜晖,曲岛苍茫接翠微。波上马嘶看棹去,柳边人歇待船归。数丛沙草群鸥散,万顷江田一鹭飞。谁解乘舟寻范蠡,五湖烟水独忘机。"
不过,水天一色的旖旎风光却就此终结,嘉陵古道再往北行,便要翻越那"猿猱愁攀援"的秦岭山脉。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通行证注册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Copyright © 1996-2013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