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行中的川寨 河北王硇村自助游攻略(5)

喜欢
大字
小字
远方网 微博 | 2013年05月29日18:19

  █其他信息

  王硇石楼——古民居文化的奇葩

  在方园百里,提起王硇这个小山村知道的人并不少。而印象最深刻的,还是那一栋栋古朴、壮观的石楼,让人第一眼看到它,便会铭刻在心,难以忘怀。这是沙河市西南部半山腰间的一个小村落,初步统计,该村的石楼建筑面积高达72000多平方米。占全村总建筑面积的三分之二以上。有大小楼房一百多座,房屋2000多间。绝大多数不知建造何年,个别也有晚清、民国年间的建筑。碑石记载:王硇昉建于明朝永乐年间,由四川省成都府两岗村迁入,至今己有五六百年的历史。王硇石楼具有厚重的古村落历史文化底蕴,也有着鲜明的建筑特征与价值。它与福建土楼和山西乔家大院在一定程度上有异曲同工之美。

  一是,居住舒适的实用价值

  王硇村南是风景秀丽的红枫山,西南是雄伟壮丽的鸡冠山和天然形成的佛祖洞。东西是两条深谷,北是百丈悬崖和陡坡,王硇村就坐落在这红枫山的根脉上。人们就地取材,选用质地坚硬的丹霞岩石为主材,自己烧砖、烧石灰,建起了一幢幢古典式石楼。每块石头的重量一般在0.25——6吨以上,楼的高度10——50米不等,墙体厚达80---120公分,干石垒墙,白灰勾缝,兰砖出檐,布瓦盖顶。内墙由麦秸泥抹光,再粉刷一新。冬暖夏凉,年久不漏,十分实用。在主楼与配房之间,多数是风道或厨房,炊烟顺烟筒从后墙冒出,以保证室内和家院清洁。另外,街道上每三、五十米便有一座碾棚,可加工米面。部分家院设有石磨,在粮食加工方面,可随心所欲,毫不费难。家家户户相互帮助,和蔼相处。

  二是,具有风格迥异的观赏价值

  王硇石楼具有重要的观赏价值。丹霞岩石垒砌的高高红石墙,不用彩绘和涂料,阳光下色彩艳丽;石楼的墙角笔直挺拔、尤如刀切锯解一般齐整,古朴壮观,令人赞叹不己;兰布瓦铺就的楼顶,四角和楼脊都安有张牙露齿的龙头鸱吻,形成一种别具一格的建筑风貌,格外威武与壮丽。十分遗憾的是这些鸱吻文革中被当作"四旧"砸碎了;座座石楼依山就势,错落有致、鳞次栉比,显示了古石楼典型的群落文化现象。

  与楼房相对呼应的是,每栋石楼对面的房顶上,都必修建一个小"耳房",同样是红墙兰瓦,卷角张檐。但不同的是,多数耳房隔扇花窗,明亮秀雅,形同江南水乡画舫,这一般是家中女孩的住所。在楼院里,人们都还普遍栽种一两棵胸径四、五十公分的苹果树,枝掩房顶、叶映纱窗,春来繁花雍容,秋至硕果飘香,走出耳房,顺手摘取,张嘴就吃,甜脆可口,十分惬意。

  三是,匠心独具的安保(防御)价值

  王硇石楼群的另一个重要特征,是精心设计的保安(防御)体系。高大坚固的楼墙,本身就是最好的"盾牌";主楼两侧的单层配房沿街的房沿上,也都用石块垒砌了两米来高的围墙,墙上平铺上巨大的石板,平日里可在上面凉晒干菜、薯干一类的食物。遇有匪患,这里便会堆放石块、砖头、刀枪棍棒等防护物品,居高临下,左右配合,双向挟击,有效地攻击敌人。狭长的街道,并非占地紧缺,而是为了不让匪徒列成阵式进攻,使他们只能在房沿下被动挨打;这些古石楼看起来各成院落,实际上三、五连通,相互配合,互相支援,可进可退;倘若遇有众多匪徒包围村庄,有充足的柴禾,还可随时加工米面,有的家院还打了水窖,半年、一年都可坚持固守,并不恐慌;为了防御兵匪的偷袭,石楼的门窗设计都比较窄小,并装有坚固的木门,对外可攻,对内可守。这些石楼主要是储藏粮食和普通物资的,贵重物品和钱财都存放在楼下的秘密地窨里,兵匪即使攻入家院,在短期内很难抢到贵重资财。几百年来的实践证明:在特大洪水、强力地震、等自然灾害和兵灾匪患面前,王硇石楼和居民也都毫发无损。有的专家赞誉说:王硇石楼,精巧的设计,是废除了城墙的山寨城堡。

  王硇村石楼,结构坚固,外表美观,历史悠久,居住舒适。石楼建筑无论从建筑规模还是建造年代以及审美效果实用角度上看,都具有自己典型的民俗特色。无论是用工用料,还是建筑设计风格,都是典型的南北文化相融合的结果;是地方风俗和历史文化相糅合的产物;是古代劳动人民勤劳智慧的集中体现,是前辈们留给后人的一笔有形的文化遗产,是邢台市乃至全省全国所特有的保存最完好的古代建筑群落之一。(文字作者:王延庆)

  王硇村历史

  明永乐6年,北京的紫禁城建设进入第二年。准备迁都北上、君临天下的朱棣,从全国各地搜刮了大量奇珍异宝,正日夜兼程地汇聚北京。祖籍四川成都府两岗村的镇京总兵王得才,奉命护卫一批贡品运往皇宫。王得才是五品武探花,善使两把钢鞭。

  深知此行的重任,王得才风餐露宿、枕压双鞭,不敢有丝毫的懈怠。谁知,一路北行刚进入河北邯郸的黄粱梦,一群响马铺天盖地将王得才和皇家贡品团团围住。尽管王得才舞动双鞭竭力护卫,怎奈寡不敌众,皇家贡品被劫匪抢劫一空。犯下丢失贡品的死罪,犹恐株连九族的王得才,无奈之下只得携带家眷躲进太行西部的深山区。这个落脚地就是现在的沙河市柴关乡王硇村。

  通往王硇村只有一条路,而且还是"到此为止"。官印山、奶奶顶、笔架山,三座大山将王硇村团团围住。森林覆盖之下,根本见不到村庄的一砖一瓦。据当地老百姓介绍,抗战时期,日本人曾在汉奸的带领下寻找王硇村无功而返,而刘邓大军的指挥系统就密密地隐藏在这个天然的屏障里。

  也许为了避讳祖先失手落草的难堪和官兵追捕的恐惧,多少年来,王硇村的很多村民便说自己的祖先是永乐年间从山西洪洞县迁来的,以至于现在的很多年轻村民对此真假难辨。那么,王硇村的先人到底是来自四川还是来自山西,始祖王得才逃难到此仅仅是个传说吗?

  现在的王硇村240多户,800多口人。在这里,你不用问人贵姓,因为村里的人都姓王。距王硇村不远的册井村,有一支从王硇村分出的王姓在此安家。在王氏祖坟前,我们发现了清咸丰五年的家庙碑。上面碑文明确显示,王氏"始自四川府两岗村,永乐年间寄寓沙邑正招,明年寓王硇",确凿地证明王氏家族就来自四川。

  村民王明森是王得才的第十九世孙,至今,他还清楚地记得小时候供奉先祖钢鞭的场景。

  据王硇村支书王现增介绍,王得才当时有五个儿子,大儿子被山中猛兽吃掉,其余四子分别在王硇村附近的册井、北盆水、绿水池、通元井、高庄等村落户繁衍。现在王硇村王氏一族多出自老五,是王氏家族的最大集聚地。

  通过对王硇村的建筑风格以及日常生活的观察,可逐渐明晰这一王氏家族的些许端倪。王硇村最引人注目的是它那几百年沉淀下来的气势恢弘的古建筑楼群。它依山就势,结构严谨;它院院相套,大进大出;它首尾呼应,暗合八卦;它疏密有致,风水犹佳。

  现在王硇村留下的古建筑有大小楼房100多座,房屋2000多间,且原汁原味,古风犹存,是八百里太行最具规模和风格的一个古建筑群落。

  不同于太行深山区流行的石板屋顶房,这里的建筑墙体采用当地的红色砂岩砌成,而屋顶则青瓦覆面,龙首鸱吻,极具南方的清雅与流畅,可谓南北建筑的集大成者。通过建筑的特点,更证明了来自四川、溶于太行、南北杂糅的王氏文化。

  南方的建筑注重精雕细刻,单看这每家每户的精致门楼便可一窥南国细腻的巴蜀韵味儿。

  这是村民王忠信家的门楼,也是王硇村保存最完整、最精美的一座门楼。由于1950年王忠信在解放云南的战斗中荣获由邓小平、刘伯承颁发的甲等功匾牌,而免遭文革"造反派"的毁坏。

  色彩斑斓、精工细作的牙板,忠良贤义的戏曲彩绘,无不折射出王氏一族代代相传的鸿儒血脉。

  大凡中国居家为舍,无不渗透着易学依山抱水、雍雍眭眭的择地修房哲学。仔细观察,王硇村毗邻的房屋无不遵循着东南缺角为贵的规矩。山上用地奇缺,本可四方四正,为什么要省去一角而错失良地呢?

  现在王硇村的古建筑,明、清、民国,各个时期依次排列,脉络清晰,但大部分建于晚清民国初期。这个时期正是中国风云多变、内忧外患的特殊时代,因此,也反映在王硇村的一砖一瓦上。高耸18米的石楼,厚达两尺的坚硬墙壁,鼎立窗间的防盗立柱,逢街便建、用于观察敌情的耳楼。

  尽管地处僻野、少人光顾,但王硇村也没有放松一丝一毫的警觉。但是,这种提心吊胆的日子并没有阻挡住他们扬眉吐气的一天。王树堂,就是王硇村逢人必说的一个骄傲。

  王树堂,生于1884年,秉承先人的衣钵,考取秀才,东瀛留学,善使双枪。先后任辽宁省警务要员,多次带队剿平土匪,立下五品军功。后荣归故里,先后在大名府和沙河任警察所长。

  由于王树堂义高胆大,治匪坚决,威名赫赫,使得沙河一带百姓安居乐业。当地乡绅和百姓感念其恩,为其送来了号称"半朝銮驾"的表彰用品。万民伞、蒲扇、功勋匾,这些只是其中保留下来的一少部分。"半朝銮驾"的规格足以显示王树堂的功绩。

  在人们的印象当中,太行山的村民们都是朴实、醇厚、直白的。但在王硇村,你感受到的却是江南水乡的婉转与含蓄。

  "为爱鸟声多种树,惜花留得爱人枝","红楼巍峨悬丽日,碧池澄清映日月","山花红紫树高低,百转千声随意移"。这些充满空灵诗意的门联,几乎写在王硇村的每家每户。

  王硇村的建筑是古老的,王硇村的文化又是高雅的,而王硇村四周的风景更是美丽的。

  这是早在光绪年间就矗立在村口的禁伐林木的告白碑,村民们视若神灵。因此,围绕在王硇村的三座山一直绿荫葱茏,尤其是到晚秋时节,枫叶正红,万山红遍,美不胜收。

  王氏先祖王得才落草王垴,平匪英雄王树堂荣耀乡里,两位先人,一枯一荣,带给王硇村人的也许是永久的唏嘘。

  值得庆幸的是,人去楼在。这支来自四川的王氏家族,已将南方的精致紧紧镶嵌在了雄浑的太行山上。这些沉寂了500多年的古老建筑,终于露出了她风姿绰约的身姿。

  █ 出游参考

  《古楼英豪》   作者:王了

  本书的作者是王硇村村志的撰写者王延庆。该书的内容取材于他的家乡王硇村,以清末民初著名历史人物王树堂的一生为线索,生动再现了王氏先祖们从隐姓埋名到报效国家的坎坷历程。该书对于人们了解王硇村的形成和发展,以及古石楼的建造原因和功用都有重要的意义。

1 2 3 4 5
分享到:

我有话说

您还可以看看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通行证注册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Copyright © 1996-2013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热门国家和城市

热门国家和城市

热门国家和城市

热门国家和城市

热门国家和城市

热门国家和城市

热门国家和城市

大家发现

为我发现

发现攻略
    发现微博
    新浪微博、博客、邮箱请直接登录
    忘记密码
    登录

    还没有新浪账号?

    立即注册
    X

    sdasda

    您有 条新提醒

    @明日香 提问中
    1/140
    此问题会同步到你的新浪微博
    提交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