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言集锦
■ 酉东称儿子叫"佬佬",把小伙子叫"后生",刚结婚的女孩叫"新姑娘",男人过四十称"报焉老汉",女人三十七八即可称"报焉老把把";长半年左右的猪叫"半糙糙猪",没肥到舍得杀的猪叫"架子猪";穷愁僚倒的叫"干人",江湖习气的人叫"滚龙",有一技之长的人叫"客"牛客、马客、索子客……摆稀奇古怪龙门阵的人叫"牛B客"。
■ 好打扮叫"干二气"或者"二气包子",调皮捣蛋叫"讨卵嫌",性交叫"日",得到叫"胎",接吻叫"亲嘴",相拥叫"摸摸搞搞",相亲叫"看人户",劳动几乎与"上坡"是同一意思。
■ 做饭叫"弄饭吃",打瞌睡叫"睡一告",相互比试叫"告手艺",生气发火叫"冒火滴答",拿东西叫"抬"。大屁股大乳房的少妇做针线活必然吩咐儿子:"佬佬,佬佬,给我抬根针来!"
■ 能干叫"抓把",行动迅速叫"利麻",吝啬叫"铁脑壳",舍得叫"大方",性格随和叫"合群",算得仔细叫"过尽",性格固执叫"咬卵犟"。
■ 心眼多叫"长心经",称重点叫"过经过脉", 不负责叫"吊甩甩"。
■ 有修为的人叫"老好人",医生叫"药师",叛徒叫"卖客",干爹叫"抱老汉",两家人共儿共女叫"打干亲架",妻子叫"妇人",妇人称老公叫"背时鬼"。
■ 手艺人一律称匠,岩匠、木匠、瓦匠、杀猪匠……破坏计划生育替人非法取节育环的叫"钩钩匠"。
■ 烧山叫"放毛火",农闲无事叫"嗨",厉害称"猫杀"又叫"逮笃",不成熟叫"二杆子"。
■ 厢房叫"偏偏",正房延伸出去叫"拖步",厢房一边有一边无称"马屁股",连接马屁股和正房的房子叫"走马转角"。
■ 未婚同居叫"隔年交春",未婚先孕叫"掰早苞谷",公公私通儿媳叫"烧火",外遇叫"打野食",情人叫"相好",一夜情叫"裹起"。
西兰卡普
武陵地区的土家族,是一个精于纺织的民族,土家织锦便是土家族的传统的工艺品,也称" 西兰卡普"。 所谓"西兰"就是被面;所谓"卡普",就是花,两句连接起来,就是一种"带花的被面"。 西兰卡普以其独特的工艺和美妙的构图被列为中国五大织锦之列。2006年土家织锦"西兰卡普"进入国家非物质文化保护名录。
人们往往在"花铺盖"前冠以"土"字,以标示出这项民间工艺所包含的土家族民族特点。土花铺盖是受到土家族人民的珍爱,视之为智慧、技艺的结晶,被称作"土家之花"。按照土家族习惯,过去土家姑娘出嫁时,都要在织布的机台上制作美丽的"西兰卡普",即土花铺盖。
起源传说
关于"西兰卡普"的起源和发展,史籍中只有零零碎碎的记载。《后汉书·西南蛮夷传》所说哀牢夷"织文革绫锦"的"兰干细布",就是土花铺盖的前身,称"武陵蛮"有着"织绩木皮,染以草实","好五色衣服","衣裳斑斓"的习尚,"武陵蛮" 就是历史上对土家族使用过的一种称呼。土家族长于织作的悠久传统一直保留下来,直到改土归流前后,不论男女还保持着"喜斑斓服色"的习俗。一般文献上对于土花铺盖给予了诸种不同的名称:同治年间修的《龙山县志》云:土锦"绩五色线 为之,色彩斑斓可爱。俗用以为被,或作衣裙,或作巾,故又称岗巾。"《永顺府志》云:"斑布即土锦。""土人以一手织纬,一手用细牛角挑花,遂成五色。"所谓"岗巾""土锦"以及"土绢、岗锦"等相似称谓皆指土花铺盖。
另一种传说西兰是人名,卡普是她织的花布。相传西兰是土家山寨最漂亮最聪明的姑娘,她把山里的百花都绣完了,就没见着半夜开花半夜谢的白果花(银杏)。为了绣出白果花,她独自半夜爬上高高的白果树与白果花儿对话,不料被又丑又坏的嫂嫂发现了,哥哥听信嫂嫂谗言,用板斧砍断了白果树,西兰摔死了,她的绣花艺术却被土家人传下来了。
意义作用
土花铺盖在土家族人民生活中有着实用的、礼俗的和审美的三方面的意义,不仅以经久耐用著称,而且是土家族婚俗中的主要嫁妆,客观上是女家经济地位的标志和女儿有无教养的凭证,在受人观赏的嫁妆行列和任人品评的新房陈设中 格外引人注目。因此,土家妹子出嫁时都有自己亲手编织的土花被面,新娘父母以精美的土花铺盖陪嫁为荣,娶媳之家也以此来推测新娘针线活的巧拙贤愚。可见,土花铺盖的编织者绝大多数都是些从10余岁左右到20来岁的青年女子,她们正处于爱情萌芽及对未来满怀着希望和幻想的年代,特地从深山里找回红花、栀子、姜黄、洞洞树、五倍子等野生植物,制成染料,将自纺的棉纱染出各种颜色,稍有空闲就坐在木机旁挑花刺绣,在木机上的纬线里填上彩色纱线或丝线,织出别出心裁的图案花样。
图案色彩
土花铺盖最醒目的艺术特征是丰富饱满的纹样和鲜明热 烈的色彩。土花铺盖的图案纹样包括了自然物象图案、几何 图案、文字图案各个大类,其共同的特点,一是几何图案占着较大的比例,即使是那些取材于自然物象的描写性较强的图案,为适应彩织而化成了由方形、三角形、直线等图形和线条所剪裁组成的几何图形了。如"岩墙花"有悟于山民以大小石块嵌迭为墙之理,"菜子花"得于菜花的细碎;"泽罗里"体会于水波的起伏等等。二是图案纹样富于变化,就单幅被面(三幅为一床)来看,有大块的纹样,像"四十八钩"、"浪苦妹"之类,有小块的纹样,如"粑粑架"之类;有以长方形为主要纹样者,如"椅子花"之类;有以六方形为主要纹样者,如"钩花"、"二十四钩花"之类;有以八方形为主要纹样者,如"桌子花"之类;有在菱形斜格中安排主要纹样作四方连续者,如"小白梅"、"实心花"、"衣张盖"之类。被面两端的"档头"(又名"栏干",土家族语叫"卡它")纹样也有多种,如常用的"月亮"、"猴掌"、"寿字"、"泽罗里"、"苏匹"、"扎土盖"、"藤藤花"等等,对整个被面图案有衬托之效。三是喜用吉利、喜庆的寓意和山区花草、鸟兽的母题:"凤穿牡丹"象征荣华富贵,"野鹿衔花"象征寿考千年,"万"字以祝人万福万寿,"龙"以喻高贵显要,"福禄寿喜"、"长命百岁"、"富贵双全"等文字图案的立意就更为明显了。从中可以看到勤劳智慧的土家族人民对于生活的热爱,对于自己所生活的自然环境的深厚感情,以及对于美好生活的强烈向往。
土花铺盖图案的色彩鲜明热烈。土花铺盖在色彩调配上颇有讲究,有一首三字歌诀唱道:"黑配白,哪里得。红配绿,选不出。蓝配黄,放光芒。"表明了土花铺盖喜用对比色,用黑白衬托钩提。各种钩状、锯齿状、梳齿状、缝合状、连锁等边饰,加上各种多角形的小花作为点缀,又以黑色衬底,以白色镶边。于是,主次纹样由于黑白的衬托而显得既是界限分明,又是连成一体。二是喜欢用暖色,大桔黄之类为基调,用于主要部位,具体配色又是变幻无穷的。其图案有以土家历史为题材的,如四凤抬印,土王五颗印之类;有以生活风习为题材的,如双凤朝阳、龙凤呈祥、麒麟送子、福禄寿喜、鲤跃龙门、五子登科、鸳鸯戏水、野鹿含梅、老鼠娶亲等。有以自然风光为题材的,如张家界风光、土家吊脚楼等;也有以动物植物为题材的,如猴儿花、虎头花、猫脚迹花、狗牙齿花、玫瑰花、菊花、月月红等等。土家织锦工艺独特,造型美观,内容丰富,专家称它是足可与湘绣齐名的母亲艺术。土家山寨把能否挑花绣朵作为衡量一个土家姑娘是否心灵手巧的标志,请听这支情歌:白布帕子四只角,四只角上绣雁鹅;帕子烂了雁鹅在,不看人材看手脚。
龚滩的娘娘会
龚滩"武圣宫"的左殿,供有"封神榜"上传说的金宵、银宵、碧宵三座古像,命名为"娘娘会",据说娘娘专给青年妇女送儿女,并伴"百年长寿",时人就呼他"送子娘娘"。
农历三月二十日是娘娘诞辰日,每年这天,都要举行隆重庆祝盛会。
早膳后,青年妇女们便穿红着绿、擦脂抹粉,打扮得花枝招展,邀约赴会,手提香蓝,内盛香烛果品、鸡牲刀头,笑逐颜开,先后来到娘娘殿,将祭品摆放在神龛上面,才整顿衣冠,仪容严肃地拜娘娘菩萨,献青油、献花鞋。。不一而足。有的跪在神龛前倒蒜似的磕头,切切祷告,默许娘娘送个贵子,有些刚婚妇女,也羞涩地跟着做fa事,这时铜馨、木鱼、诵经声、鞭炮声不绝于耳。待到所有人都拜过后,才稍停下来。中午,开过点心,于是打纸牌、摆龙门阵、做游戏、烘起整个庙宇的欢乐后气氛及至下午,大摆筵席,满座谈笑风生。席终前每人还要包两个寿桃、煮熟红鸡蛋两枚,作为娘娘回礼,以示喜幸,象征早生贵子,离席时,妇女还互相拜拜(两手抱怀为男子作揖状,以示亲爱和礼貌)。
吊脚楼的历史
武陵山是历代骚人墨客心驰神往的圣山,也许他们的才华必须到这才能得以很好的释放。当大诗人刘禹锡在巴地倾听巴人山歌时,另一位大诗人却对巴人的居所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在对这里的建筑形式进行观察了解后,决定用诗歌的形式予以传扬,他写道:"平地才应一倾余,阁栏头大似巢居",并解释说:巴人多在山坡架木为居,自号"阁栏头"也。这位对巴人建筑做个研究的诗人叫元稹。"阁栏头"随诗人的描述逐渐为世人所知,它也就是今天土家族地区广泛分布的吊脚楼。
吊脚楼作为一种居住方式无疑经历了长时间的选择,毫无疑问它是从人类巢居演化而来的。所以它也具有活化石般得价值。作为一种独特的建筑样式,土家族吊脚楼不只是中华古建筑的源头活水,它的选址、规划、构思、造型、工艺都是独树一帜的。土家族吊脚楼称得上中华民族美轮美奂的祖居。
吊脚楼源于古代的干栏式建筑,是鄂、湘、渝、黔土家族地区普遍使用的一种民居建筑形式,距今已有四千多年的历史。它作为一种特殊的物质文化现象,犹如一部凝固的古歌,多层次、多侧面、多角度地反映出土家族的历史发展、文化心态和创造才能。除具有自身的实用功能外,还具有一定的审美特征。
土家吊脚楼不管是外形和内部结构,都呈现出恰到好处的比例关系和分层次的有序变化的对称,具有静中见动,动中趋向统一的灵巧多变的均衡感,这种动态性多层次的高水平对称均衡,把吊脚楼推上了美的典型形态,显示出超拔、风雅和流畅的形体风格,具有超越视觉的特异品质,无论远眺近览,平视仰瞻,它那优美的形体线条,总给人一种"淡妆浓抹总相宜"的美感,使人赏心难敛,欲罢不能。
龚滩古镇迁移
2007年4月,有着1700多年历史的龚滩古镇搬迁到古镇1公里外一个叫小银滩的地方,至5月底,搬迁工作基本结束,西秦会馆等12处龚滩古镇文物拆迁全部完成。古镇居民把他们拆下来的一片一瓦全部运过来,依照修旧如旧的原则,居民们复建的房子保持了原有风貌规模,依旧还保持着古镇风貌的完整性,连古镇老街的青石板也是一块一块地搬过来。同时,新龚滩镇还保持着古镇1700多年的历史真实性和古镇居民生活的延续性,老街上的居民仍生活在这里。老人们怀念昔日那黝黑发亮的门板,杨大妈思忖着自家吊脚楼的木板5年后能露出厚重、古朴的颜色,到那时经营的旅店、饭馆生意或会好些;冉大叔抱怨还建后自家的房屋因当初测量问题少了几个平方;更多的街坊们已渐渐接受了这一事实,在新龚滩开始了新生活,但他们常常会望着如今波澜不兴的乌江发呆,忆起昔日老龚滩江水冲击滩头的涛声。老龚滩已然淹没,乌江涛声已成绝响,新龚滩要撰写新的传奇。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通行证注册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Copyright © 1996-2013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