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明园西洋楼百年底片亮相(组图)

喜欢
大字
小字
位于 北京圆明园 | 京华时报 微博 | 2010年08月04日10:34
洗印出来的大高玄殿牌楼 记者张斌摄
洗印出来的大高玄殿牌楼 记者张斌摄
洗印出来的老照片在玻璃展柜中展示 记者张斌摄
洗印出来的老照片在玻璃展柜中展示 记者张斌摄

  今年(2010年)是圆明园罹难150周年。昨天(3日),“残园惊梦——奥尔末与圆明园历史影像展”在中华世纪坛世界艺术馆展出。12帧奥尔末圆明园玻璃底片冲洗出来的72幅大型原件照片和两帧一百多年前的原玻璃底片首次与公众见面。这是圆明园西洋楼景区现存最早的底片。

  德国摄影师百年前拍摄

  这12帧玻璃底片是100多年前,德国人奥尔末拍摄留下的。奥尔末原为专业摄影师,约1867年在厦门开设了一家照相馆,后来,他放弃照相馆生意,转到中国海关工作。1873年,奥尔末任职北京海关时拍摄了这组圆明园的照片,距离圆明园被毁仅13年。学者考证,就目前圆明园历史影像来看,奥尔末的作品是最早的。后来奥尔末携妻还乡,于1927年过世。这组12帧玻璃底片由奥尔末的遗孀交给德国建筑学者恩斯特·柏石曼。后来,中国学者滕固访德的时候得以发现,十分震惊,借出这批底片到上海印制成《圆明园欧式宫殿残迹》,为学界所重视。后来这些底片运回德国,由于战火的隔断,底片的下落不被国人所知。有传说其在二战中已毁于战火,增添了底片的神秘感。

  筹款3个月重金海外购回

  昨天下午的展览上,目前这12帧珍贵玻璃底片的收藏者,台湾收藏者秦风告诉记者,这批底片回到德国后,实际上并没有毁于战火,而是一直保存在柏石曼及其后人的手中。1987年,柏石曼的孙子将底片卖给一位法国的收藏家,这批照片又“重出江湖”。2009年10月,日本著名古籍书店有关人员将这批底片的消息告诉了秦风,并传给秦风完整的电子文件数据。“看到这些底片的时候,心里就知道,我一定要把它们带回家。”秦风说,他用了整整3个月到处筹钱,终于在5月28日,抢在欧美的图书馆和美术馆之前,将这批珍贵的底片从东京“抱”了回来。

  对于购买底片的价格,秦风一直不愿透露,他表示,不想引起过多关注。在得到底片后,他以最快的速度举办了展览。据悉,展览将持续至27日。其间每天上午9点至下午5点免费展出。每天下午4点之后停止入馆,且周一闭馆。

  展览之后,照片将赠送给中华世纪坛世界艺术馆,底片将由藏者带回台湾。

  ■历史价值

  高清照片还原建筑细节

  一位从事中国历史照片收藏与研究的学者告诉记者,国人现在了解圆明园主要是通过滕固的《圆明园欧式宫殿残迹》,但是那本书当年是通过凹版印刷的方式制作的,清晰度不高。

  一般玻璃底片只能用一次,冲洗技术跟胶片一样。而本次展览展出的这些照片,全部通过对玻璃底片扫描,用电脑打印出来的。正因如此,照片的清晰度非常高,对很多建筑的关键细节进行了放大处理。“我们看到了细节。”这位学者说,经历了自然风化,许多残存的建筑上面的花纹已经不清晰了,但是通过底片得来的照片,还原了细节。

  借此判断文物身份

  昨天,圆明园管理处副主任叶亮清介绍,这批照片的展出对于今后圆明园西洋楼景区的保护将发挥作用。建国前后,很多圆明园内的建筑部件被人拉走作为建筑材料或者装饰用品,这些照片起到很好的例证作用。通过照片就能知道,散落在外的哪些物件是当年圆明园内的,有助于圆明园文物的保护。同时,在对圆明园文物进行修复的过程中,也可以参照这些照片尽量还原本来的样子。

  ■幕后故事

  记者考证圆明园影像“糊涂账”

  奥尔末的照片是不是目前所知的圆明园西洋楼建筑群的最早影像?

  新华通讯社高级记者王军针对这批玻璃底片进行了仔细的考证。考证的关键在于奥尔末之前的一批照片。据悉,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联军的随军摄影师比托和杜宾曾在1860年拍摄过北京的影像。王军介绍,1862年编辑出版的《中国》影像收录了比托拍摄的照片,其中第46图至51图被比托标注为圆明园内建筑,他还特别说明第46、47和49图拍摄于大火前,第50图拍摄于大火后。2009年,特里·班尼特出版的《中国摄影史(1842—1860)》一书再一次沿用了这种说法。

  “但这是一本糊涂账”,王军说,一批皇家园林学者和爱好者对此进行了考证,发现比托标为圆明园被焚前后的5张建筑图片,实际上分别是今颐和园内的琉璃塔、智慧海、万寿山以及昙花阁、文昌阁,另有51图,比托说明是“圆明园山丘上的宝塔”,但王军考证中将其与《旧都文物略》对比,发现其为今北太平庄附近的“偏融法师塔”。因此,包括王军在内的一些专家、学者、爱好者认为,比托的6幅照片都属误判,奥尔末照片是目前为止发现的圆明园西洋楼景区的最早影像。

  ■观众反应

  学者痛批国人二次破坏圆明园

  原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教授王道成昨天来到展览现场。“看了以后非常痛心!”王教授说,照片是1860年圆明园被英法联军毁坏13年后所拍摄的,但是用当时照片和今天的圆明园对比,会发现,此间圆明园又经过了多少伤害。仅以谐奇趣为例,根据底片得来的照片显示,当年谐奇趣主楼屋顶已经坍塌,但是建筑主体受损坏不严重,券口的雕花装饰和楼梯的栏杆也基本上是完好的。而现在,从圆明园遗址公园内可以看见的仅剩下残存的石制构件。

  王道成介绍,从1860年至今,圆明园一共经历了四大劫难。第一劫是火劫,也就是1860年火烧圆明园。第二劫是木劫,1900年八国联军侵占北京,圆明园完全失控,趁火打劫的人进园砍了大量古树,烧成炭到清河售卖。第三劫是石劫,1911年以后,因燕京大学、北平图书馆及其他部门的修建,从圆明园搬走了大量石制部件。包括石狮子、华表等。第四劫是土劫,1917年以后,大量郊区农民到圆明园居住,挖山填湖,生产生活。1980年的一项统计显示,当时圆明园内共有7个生产队,2000多农业人口,800多劳动力。1993年,又有6000多外来人口进入,直到1998、1999年才疏解出去,到2000年,里面住的700多户迁出,2001年里面的13个单位迁出,但是截至目前,部分单位仍在园中。“从这个意义上,我们不能把总账都算在外国人头上。”王道成说,“国人应该深刻反思。”

  链接·玻璃底片

  早在胶片之前,1860年至1890年间国内摄影者在玻璃上涂抹感光剂,制成玻璃底片。每一片单独存在,使用时需要手动装在相机上。因为玻璃底片制成以后,短时间内不使用便会失效,因此一般摄影者都是在拍摄现场搭建暗房,临时制作。玻璃底片不易保存,需要适宜的温度和湿度。如果条件不合时宜,很容易造成玻璃上的影像消失。由于比胶片成本低,因此玻璃底片在国内至1920年左右还有少部分内陆地区在使用。后随着胶片、数码时代的来临,退出历史舞台。目前国内保存完好的玻璃底片非常稀有。

分享到: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我有话说

北京圆明园

圆明园在海淀区的海淀镇之北,有一处占地约5300亩的园林遗址,这里林木繁茂,水泉丰沛,兼具江南和北方风光双重特色。圆明园有“万园之园”的美称,它建成于清朝乾隆年间,原有亭台楼阁140多处,总面积达3..

您还可以看看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通行证注册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Copyright © 1996-2013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热门国家和城市

热门国家和城市

热门国家和城市

热门国家和城市

热门国家和城市

热门国家和城市

热门国家和城市

大家发现

为我发现

发现攻略
    发现微博
    新浪微博、博客、邮箱请直接登录
    忘记密码
    登录

    还没有新浪账号?

    立即注册
    X
    @明日香 提问中
    1/140
    此问题会同步到你的新浪微博
    提交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