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明园全盛时期到底什么模样,我们无从考察。但从1860年圆明园被焚毁,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间的近一百年间,有多位西方摄影师对圆明园及其周边进行过拍摄留下了许多珍贵的照片,下面选取的一些经典作品,一起看看我们不知道的圆明园情景!
1、英法联军的随军记者比托
比托全名叫费利斯•比托Felice A Beato,意大利人,1860年2月比托随远征军到中国。他是最早用相机记录中国战争的摄影师。1860年8月底,大沽口炮台陷落后,比托拍了大量大沽口炮台陷落后的照片,随后比托又跟随英法联军一起打到了通州县城并参与了英法联军与清军的八里桥之战,最后一路到了圆明园。比托又拍摄了大量西郊皇家园林未毁前的照片。
2、第一位曾经学习过摄影技术并在皇家园林遗址上拍摄的摄影师汤姆斯•理查德
汤姆斯•理查德(thomas child 1841-1898) 1841年出生于英格兰的Madeley的一个建筑学世家。1870年的5月,他被Customs公司雇用负责设计北京地区军事管辖区的煤气系统。汤姆斯•查理德是唯一一位曾经学习过早期摄影技术并在圆明园和清漪园毁后残迹上拍摄的摄影师。有一次在寒冬,汤姆斯•查理德万寿山清漪园遗址为寻找一个从湖上拍摄的最佳视角,不得不走到冰面上拍照。也这是因为拥有冬天拍摄的摄影技术及专业精神,汤姆斯•查理德才为我们留下了不少冬天清漪园及圆明园的照片。
3、“北京通”瑞典学者喜仁龙
喜仁龙Osvald.Siren,(1879-1966)生于芬兰,意大利美术史的学者和评论家。先后于1921、1930、1934、1935、1954、1956年6次来华进行深入的考察和研究。最值得一提的就是1921-1922年旅居北京期间,喜仁龙认识了很多当时民国的上层人物,他的考察得到了这些人的很大帮助,成为少数几个被容许进入西郊皇家园林拍照的外国摄影师。由于喜仁龙来圆明园西洋楼拍摄的时间较早,所以拍了许多后来几位摄影师都没有拍摄到的珍贵建筑遗存,如绮春园宫门,仙人称露基座,三孔石桥和西洋楼线法门及线法墙遗迹等,这些珍贵照片至今仍然保存在瑞典的博物馆内。
4、因为战争而偶然成就其摄影成绩的德国摄影师汉茨•冯•佩克哈墨尔
汉茨•冯•佩克哈墨尔Heinz Von Perckhammer(1895-1965)生于奥地利,汉茨•冯•佩克哈墨尔的父亲曾经是一位摄影师,但他早年并不想子承父业。第一次世界大战汉茨•冯•佩克哈墨尔被应征入伍成为当时奥匈帝国的一名水手随部队来到中国胶东半岛与日本交战。他在中国总共居住了近10年,这时开始对摄影产生兴趣。汉茨•冯•佩克哈墨尔对圆明园西洋楼遗址、香山静宜园、玉泉山静明园、和颐和园进行了考察拍摄,并在1928年出版了自己的第一本画册《peking》。画册一出版立刻引起轰动。
5、一个出色的德国女摄影师赫达•莫里逊
赫达•莫里逊Morrison(1908-1991)赫达•莫里逊娘家姓哈莫(Hammer),生于德国南部的斯图加特,父亲是个出版商。赫达在10岁刚刚出头的时候就有机会开始摆弄起一架照相机,由此影响到其后的一生都对摄影发生执着的兴趣,而最终成为摄影大家。赫达24岁那年(1933年)一次很偶然的机会,她看到中国的北京有一家德国人开设的哈同照相馆正在征召一名会讲英、法、德语的女摄影师,她就去应聘,果然被这家照相馆相中,就这样,赫达•莫里逊只身一人来到了神秘而又好奇的中国,在中国居住了13年,她在中国所摄的一万多张底片、六千多幅照片,以及二十九本影集全部赠与哈佛大学的哈佛—燕京图书馆,其中就有大量西郊皇家园林的珍贵照片。赫达•莫里逊拍摄的西郊皇家园林照片不但清晰度很高,而且很具有艺术性,赫达•莫里逊拍的照片很多都十分有美感,是少有的把西郊皇家园林艺术和建筑历史完美结合在一起的西方摄影师。
圆明园在海淀区的海淀镇之北,有一处占地约5300亩的园林遗址,这里林木繁茂,水泉丰沛,兼具江南和北方风光双重特色。圆明园有“万园之园”的美称,它建成于清朝乾隆年间,原有亭台楼阁140多处,总面积达3..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通行证注册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Copyright © 1996-2013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