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詹姆斯·希尔顿的《失去的地平线》中,法国传教士佩罗来到东方一片美丽的地方——香格里拉。而在今天的香格里拉,迪庆州的深处,真的有一座村子,100多年前,法国传教士来到这里,盖起教堂,种植葡萄,并把酿制葡萄酒的方法教给当地的村民……这就是茨中。
茨中教堂 建筑混搭文化混搭
星期日是茨中村民到教堂做礼拜的日子,上午8点左右,我们沿着葡萄园来到茨中教堂。这是一座造型很奇特的教堂,主体风格是哥特式的,楼顶却加了中式的小亭子,又融入了藏式和西南少数民族的建筑形式,感觉非常奇妙。它就坐落在花木繁茂的村寨中央,斑驳的砖墙与青山、农田、村舍和大片葡萄园相映衬,颇有老电影的味道。穿着纳西族、藏族服饰的村民们陆陆续续来到教堂,几个老太太坐在台阶上,嘻嘻哈哈聊着家常,一位老太太最调皮,把手里辛辣的鼻烟末塞进我们的鼻子里,还说:“治感冒!”芭蕉下,一个小男孩撕扯下一片芭蕉叶,做成旌旗,十分威武,另外几个也纷纷扯下芭蕉叶玩起来,真有世外桃源的感觉。
10点左右,百余名教徒集中在教堂,他们不懂英语,甚至不懂汉语,却用藏语虔诚地唱赞美诗。神父在台上讲述着村里的家长里短,谁家有人生病了,或者谁家要办喜事,同时也会叮嘱他们不要贪酒、不要贪耍。
据神父介绍,今天的茨中教堂是1909年重建,1921年全部竣工。茨中村共有1000多口人,包括藏族、纳西族、傈僳族、白族、藏族等,其中大约600人是天主教徒,还有一部分人信奉藏传佛教。所以在村里,你可以看到一边是教堂,一边是玛尼堆;一家房顶上竖着十字架,邻居的屋檐则飘扬着风马旗,感觉很奇妙。
主教堂旁有间屋子,挂满老照片,讲述着当年法国传教士在此的悲欢离合。里面有一位戴礼帽的老先生,已经80多岁,是村里年龄最大的教徒,精通几国语言,他颤颤巍巍地告诉我们,教堂的后面就是那些传教士的墓地。
深山客栈 美丽纯朴似传说
清晨,被鸟鸣声吵醒,起床下楼,主人家正在用早饭,招呼我们加入。桌上有酥油茶、糌粑、烙饼,还有一小碟野蜂蜜,主人说,这些是自家吃的,偏藏族口味。忍不住尝尝鲜,别的倒也罢了,唯有这烙饼蘸野蜂蜜好吃得令人瞠目——蜂蜜比果酱还稠,带些渣渣,香甜无比!
这里虽然是个偏远的小村落,但留下来过夜并不难,因为当地很多农家都能提供住宿和餐饮。比如我们下榻的茨中客栈,就在茨中教堂旁边。一个小院儿,客房是新建的两层小楼,有干净的浴室和洗手间。餐厅和厨房在一起,是典型的纳西族风格,地上摆着几张桌子,旁边有一个巨大的灶台,主人一边生火做饭,一边招呼我们,有种家庭般的亲切感。从厨房的梯子上去,是一个小小的平台,可以眺望远处的雪山和茨中教堂的全景,格外美丽。
除了茨中客栈,隔壁刘文增家客栈也很受驴友追捧,虽然小但更古朴些。其实两家客栈的主人是堂兄弟,只是信仰不同,一家是藏传佛教的信徒,另一家则笃信天主教。刘文增当年曾为法国神父做过助理,会说一口地道的法语,深谙数种乐器,见过的人赞叹他风度翩翩,童心未泯。兴致所致,他还会当场载歌载舞。可惜,刘老师数月前突然病逝,如今家中只留刘师母一人操持着田地、酿酒和客栈生意。
茨中客栈的厨房,是典型的纳西样式。
香格里拉(shangri-la)一词,意为心中的日月,英语发音源于康方言南路十语群体中甸的藏语方言。“香格里拉”一词早在一千多年以前藏文献资料中就有记载,汉语拼音字母音译转写作“xamgyinyilha”..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通行证注册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Copyright © 1996-2013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