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境胡同牵出一段
清朝农民起义攻进紫禁城的故事
4号线西四站南面那站叫灵境胡同。在我的印象里灵境胡同是一条与众不同的胡同。它虽然紧挨着西单商业街,但却是个闹中取静的好去处,街里的居民过着普通人的生活。
虽说胡同普通,但是在历史上却接二连三地出过惊人的事。灵境胡同早在明代即有,当时分为东西两部分,东部因灵济宫在此而被称为灵济宫。此宫祭祀徐知证和徐知谔二兄弟。可能很多人不知道这两人是谁,为什么要祭祀他们。徐知证、徐知谔兄弟是五代南唐的两位藩王,他们的义兄徐知诰在建立南唐时册封他们为江王和饶王,据《明大政纂要》记载,二人因带兵到福建一带镇压盗匪,受到当地人拥戴,为他们建祠致祭。据说宋高宗时还亲赐庙额为“灵济”。到了明代,成祖朱棣曾经生病,用药无效,于是就有好拍马屁的官员向成祖说,徐知证和徐知谔二兄弟灵验,成祖遂派人到福建徐祠祈药,结果药到病除。
成祖便下令在北京为二人修建灵济宫,加封二人为真君。灵济宫建于永乐十五年,正统元年重修时,明英宗曾撰文立碑。明朝后来的皇帝对徐氏二兄弟不断加封。但是也有很多大臣对此提出质疑,认为二人乃叛臣之子,不宜受朝臣拜跪。不过在明朝统治者头脑发热时,这点反对的声音根本起不到作用。直到崇祯朝,崇祯皇帝终于采纳了朝臣的上疏,这才使在明朝祭祀了二百年的“徐氏兄弟热”降了温。但是在福建一带祭祀徐氏兄弟的活动还很流行。
到了清朝,灵境胡同又被称为林清宫和林清胡同。林清是一个人名,他是清代天理教起义军的领袖。清代的起义在史书上记载不断,有太平天国、白莲教、天地会、义和团等等,但是这些起义军连紫禁城的边儿都没摸着,更别说夺得政权了。最为知名的义和团起义,也只不过是开进了北京城,还让清政府当了“枪”使,最终被剿灭。纵观整个清王朝起义军的历史,只有林清领导的天理教起义军攻进了紫禁城,差一点皇帝的宝座就让林清坐了。
林清是大兴县人,按现在的行政区划他还算是北京人。他年青时当过药铺学徒、官衙佣役和运粮船夫。因不满清王朝的统治,他创建天理教,学着李闯王的样子,打出“顺天保民”的大旗,准备推翻清朝,建立一个大明天顺王朝。
目标定下来了,林清就开始行动了。他带着人马混进了北京。到了北京,林清直奔灵境胡同的灵济宫。他们买通了太监,探听宫里虚实。太监告诉他们。嘉庆皇帝要到热河去避暑,宫里空虚。林清见时机已到,就决定发动起义,杀进宫去。
林清派教徒在陈爽、陈文魁率领下,由信教的太监张太、刘得财等里应外合分别从东、西华门攻入皇宫,在隆宗门外与宫内护军激战。部分起义军冲至养心门,还在紫禁城头插起了“大明天顺”、“顺天保民”的大旗。……史料读到这里,我想起来前两年有一个特火的电视剧《金枝玉孽》里面就有一个故事情节,陈爽带领天理教攻打紫禁城,尔淳等几个贵人趁乱逃离紫禁城,开始新的生活。当时看电视剧时,以为是编剧杜撰的,这次探访4号线,才知道灵境胡同与林清的这段渊源,不由佩服编剧的历史知识深厚。
林清起义的结局,史书上写得明明白白。嘉庆皇帝对他恨之入骨,最后凌迟处死。林清虽然死了,灵济宫可出了名。老百姓就把灵济宫所在的胡同叫了林清胡同,灵济宫也叫成了林清宫。前些年,在灵境胡同北的石板房头条、二条胡同一带基建施工时,曾发现地下有古建筑基础工程,传说这就是当年灵济宫的地基。
北京市内曾经仅存的儒福里观音院过街楼
我在查阅4号线陶然亭站有关资料时,看到陶然亭站站名征求意见时,曾经提出了儒福里的名字。因为4号线这一站的位置,大致相当于原来儒福里的位置,虽然最终此站定名为陶然亭站,但是离陶然亭公园还有一段距离。当资料中“儒福里”的字眼不断跃入我的眼帘时,我对儒福里的回忆就像过电影一样在脑海中展现。
我小的时候曾经住过一段自新路,自新路离儒福里不算远,我常去那里找同学玩,儒福里一直伴随着我的少年时光。儒福里原来在北起官菜园上街,南至陶然亭路的位置。如果从现在的地图看大致就在现在菜市口南大街路中央及马路东侧这一片儿。换句话说,儒福里已经是走入历史的地名了,而在我们这些当事人的记忆里,它却代表着一段回忆。
据说儒福里在清代曾经叫过大猪营,叫了儒福里的名号是因为民国初期,通县电话局长王席儒在此地建“如福里”,王席儒曾掩护过董必武,董必武赠书“儒福里”。后来便将“儒福里”三字刻于巷西端门洞之上,内侧刻有“碧云西拱”字样。1965年整顿胡同名称时定名儒福里。
儒福里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那座观音院过街楼。那时候我不知道什么叫过街楼,只是觉得好玩。前几天查阅了资料才知道,过街楼是我国古代建筑的一种形式,由城门、城关的建筑形式演变而成,一般建在行人必经的村口、隘口。有的设置大门,夜间关闭,以保障安全;有的还供有神像,当人们从神像下通过,就起到了参拜神灵的作用;也有的仅仅是为了装点景致。北京城里原有几座过街楼,不过到了最后仅剩下儒福里的这座过街楼了。
儒福里的这座过街楼本叫观音院过街楼,因为这座过街楼属于楼下的观音院。观音院分为东西两院,两院分别位于官菜园上街的东、西两侧。为了连接两个院落,利用当地之地势,取其最高点,在两个院落之间建起这座过街楼。过街楼上层为悬山式建筑,下层砖拱门洞,我记得门洞上方正中置有石额,刻着“金绳”、“觉岸”的字样,均为“道光十年(1830年)”手迹。
据说观音院的西院规模巨大,是寺院的主体建筑,为祭拜祈福之所;而东院较小,仅一组院落,为僧舍及停灵之用,传说过街楼就是“阴阳界”,当时这在我们小孩子心目中感觉特别神秘。我记得那时放学后,我们几个同学没事就蹿到过街楼底下,跑来跑去,玩“争地盘”、“攻城堡”、“过阴阳界”,玩到天黑才回家。1998年修建菜市口大街时,由于观音院过街楼恰在规划路中间,最终还是将过街楼拆除了。
4号线在金秋九月就要开通了,这条穿越了旧城区的交通大动脉,周边遍及古迹,它可以带着您游历一个数代王朝修建的历经了数百年的老北京。
(来源:北京青年报 王鼎)
北京有着三千余年的建城史和八百五十余年的建都史,最初见于记载的名字为“蓟”。民国时期,称北平。新中国成立后,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简称“京”,现为中国四个中央直辖市之一,全国第二..
闂傚倸鍊搁崐鎼佸磹閹间礁纾归柟闂寸绾惧綊鏌熼梻瀵割槮缁惧墽鎳撻—鍐偓锝庝簼閹癸綁鏌i鐐搭棞闁靛棙甯掗~婵嬫晲閸涱剙顥氬┑掳鍊楁慨鐑藉磻閻愮儤鍋嬮柣妯荤湽閳ь兛绶氬鎾閳╁啯鐝栭梻渚€鈧偛鑻晶鎵磼椤旂⒈鐓奸柟顔规櫇缁辨帒螣閻撳骸绠ラ梻鍌欒兌缁垶銆冮崨瀛樺亱濠电姴瀚浠嬫煠绾板崬澧版俊顐灦閺岀喖顢涢崱妤€顏╁ù鐘虫尦濮婃椽宕崟顒佹嫳濠电偠灏欓崰搴ㄦ偩閻戣姤鍋傞幖瀛樕戦弬鈧梻浣规偠閸庢挳宕洪弽顓熸櫖濞撴埃鍋撴慨濠勭帛閹峰懘宕ㄦ繝鍌涙畼闂備浇宕甸崰鍡涘磿閹惰棄绠查柕蹇曞濞笺劑鏌嶈閸撴瑩顢氶敐鍡欑瘈婵﹩鍎甸埡鍛厓闁告繂瀚埀顒€鎲$粋宥夋倷閻戞ǚ鎷虹紓浣割儐鐎笛冿耿閹殿喚纾奸悗锝庡亜閻忓瓨銇勯姀鈩冾棃闁轰焦鎹囬弫鎾绘晸閿燂拷闂傚倸鍊搁崐鎼佸磹閹间礁纾圭€瑰嫭鍣磋ぐ鎺戠倞鐟滃繘寮抽敃鍌涚厱妞ゎ厽鍨垫禍婵嬫煕濞嗗繒绠版い顏勫暟閳ь剨缍嗘禍鐐哄礄瑜版帗鐓熼柟鐑樺煀闊剟鏌$仦鐐缂佺粯鐩幃娆擃敆娴e搫绲界紓鍌氬€烽懗鑸靛垔椤撱垹鍨傞柛顐f礀閽冪喖鏌曟繛鐐珕闁稿妫濋弻娑氫沪閸撗€妲堝銈呴獜閹凤拷闂傚倸鍊搁崐鎼佸磹閹间礁纾归柟闂寸绾惧湱鈧懓瀚崳纾嬨亹閹烘垹鍊為悷婊冪箻瀵娊鏁冮崒娑氬幈濡炪値鍘介崹鍨濠靛鐓曟繛鍡楃箳缁犳娊鏌嶈閸撴瑧绮诲澶婄?闂侇剙鍗曢崶顒夋晬婵犲﹤鎳愰悞濂告⒑閸涘﹤濮€闁哄倸鍊圭粋宥呪堪閸曗晙绨婚梺瑙勫礃濞夋盯寮告惔銊︾厽闊洢鍎抽幃鑲╃磼鏉堛劌绗氭繛鐓庣箻婵℃悂鏁冮埀顒勬瀹ュ棛绠鹃柨婵嗘噺閹兼劙鏌ㄩ弴銊ら偗妤犵偛鍟埢搴ㄥ箼閸愨晜娅嗛梻浣告啞濞插繘宕濈仦鍓ь洸濡わ絽鍟悡娑氣偓骞垮劚濞撮攱绂掑⿰鍕闁瑰瓨鐟ラ悘鈺冪磼閻欏懐绉柡灞诲姂瀵潙螖閳ь剚绂嶉崜褏纾藉ù锝呮惈椤庡矂鏌涢妸銉у煟鐎殿喖顭锋俊鎼佸煛閸屾矮绨介梻浣呵归張顒傜矙閹达富鏁傞柨鐕傛嫹 | 闂傚倸鍊搁崐鎼佸磹閹间礁纾归柟闂寸绾惧湱鈧懓瀚崳纾嬨亹閹烘垹鍊為悷婊冪箻瀵娊鏁冮崒娑氬幗闂侀潧绻嗛幊姘跺捶椤撶儐妫滄繝鐢靛У绾板秹鎮¢悢鍏肩厵闂侇叏绠戦弸鐔兼煛閸″繑娅婇柡宀嬬秮椤㈡﹢鎮㈤悜妯烘珰闂備礁鎼惉濂稿窗閹捐鐒垫い鎺戝€归弳鈺呭几椤忓娊褰掓偐濞嗗繑澶勯柍閿嬪浮閺屾盯寮撮妸銉ょ盎濡炪倕娴氶崣鍐蓟閳ュ磭鏆嗛悗锝庡墰閻﹀牓鎮楃憴鍕闁挎洏鍨烘穱濠囧箹娴h倽銊╂煏韫囨洖小濠㈣娲熷娲偂鎼搭喗缍楅梺绋匡攻椤ㄥ棛绮欐径濠庡悑濠㈣泛顑囬崢鎼佹⒑閸涘﹤濮傞柛鏂垮閺呰泛鈽夐姀锛勫幗闂佽宕樺▔娑㈠几濞戙垺鐓涚€光偓鐎n剛鐦堥悗瑙勬礃鐢帡鍩ユ径濠庢建闁糕剝顨嗛悿鍌炴⒒閸屾瑨鍏岄柟铏尭椤曪綁宕奸弴鐐电暫闂佺ǹ鐬奸崑娑㈡嫅閻旇 鍋撻獮鍨姎婵炲眰鍔庢竟鏇㈠礂闂傚绠氬銈嗙墬缁嬫帡濡甸悢闀愮箚妞ゆ劑鍨归弳锝嗘叏婵犲啯銇濈€规洦鍋婂畷鐔碱敇閻樿京绀冮梻鍌欑閹芥粍鎱ㄩ悽鍛婂亱闁绘ḿ绮崑妯汇亜閺囨浜鹃悗瑙勬礀瀹曨剟锝炲┑瀣濠㈣泛鍘滈弲鐘差潖缂佹ɑ濯撮柛娑橈攻閸庢挸鈹戦埥鍡椾簼缂佽鍟扮划瀣吋閸ャ劌纾繛鎾村嚬閸ㄨ京绱炴惔銏㈢瘈闁汇垽娼ф牎闂佽壈顫夐崕鎶解€旈崘鈺冾浄閻庯綆鍋嗛崢閬嶆⒑绾懎鐒介柛鏂跨Т閳诲秹宕ㄩ杞扮盎闂婎偄娲㈤崕鑼偓姘炬嫹 |
|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通行证注册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Copyright © 1996-2013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