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昂仁一直到狮泉河,一路上大部分都是沙漠草原,即万里藏北。它与东部昌都的西北部,青海的玉树、果洛,四川甘孜州的石渠、色达、阿坝州的红原连成一片,形成青藏高原上最大的游牧文化圈。
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早在一千多年前就将野牦牛驯养为家牛。他们在恶劣的自然条件下,积累了丰富的生产生活经验,有的技术如今只有他们才会,如将牛奶加热制成酥油、酸奶;用野牛角制成奶桶;杀了牛羊之后,拆骨剔肉,干净利索;将羊毛、牦牛毛加工成毛垫、毛毯,还自制雨衣及漂亮的彩带。
因为牦牛与牧民的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所以牦牛受到藏族人民的格外尊敬。他们亲切地称牦牛为“诺尔布”即宝贝之意。因为他们吃的是牦牛肉和牦牛产的奶制品,垫的是牦牛皮,住的是牦牛毛制成的帐篷,用的是牦牛绳、牦牛皮口袋,甚至烧的也是牦牛粪,所以牦牛成了青藏高原上人人喜爱的动物。尤其在大大小小的喜庆日子里,牦牛舞是传统的保留节目;各种绘画石刻,牦牛也是必不可少的艺术形象。无论寺院画师,还是普通画家,都不约而同地喜欢画牦牛。
在藏北,甚至古老的苯教文献也说牦牛是从天空降到冈底斯山顶的。在藏传佛教的护法神群中,有一个威力无边的护法神叫大威德,他就是牦牛头金刚。这种以牦牛为中心的文化完全可以称之为牦牛文化。
从措勤到改则,再从改则到革吉,六百五十公里的路途中,人烟稀少。最早革吉一带有五大部落,即羌堆(意为上羌)、羌门(意为下羌)、夏马(意为东部)、洛玛(意为南部)、巴措(意为中间的湖)。每个部落有七八十户到一百户左右。
还有些小部落,如察萨德古,其祖先来自康区、安多地区,所以又叫康革吉。1959年平叛后,改为察卡区(意为盐湖边的区)。原班措部落所在地划归雄巴区,洛马则一分为二,一部分属于雄巴区,一部分属于亚让区,人称“雄巴洛马”、“亚让洛马”。其余三个部落组成一个区,三个乡。合作化后,羌门乡分成四个生产队。
这里最大的寺院叫曲林寺,属于噶举派,主寺活佛革吉扎西很有名气。当他八十多岁圆寂以后,在昌都地区的丁青县找到了他的转世灵童,当地人集资十二多万元为这位灵童添置所需物品,还捐了一部汽车给寺院。
最为奇特的是,在革吉的色果乡还存在过兄妹结婚的历史,但大多数地区严禁近亲结婚,而且规定男五代、女四代亲属不能通婚。富裕人家通婚讲究骨系。这一带较有名的骨系有“察莎”(意为盐土)——由于这里有全藏区最大的盐湖,许多名称都与盐有关、“玛诈”(意为辣椒)、“莫若”(意为打猎)、“穷波”(意为大鹏鸟)。
同一骨系的人禁止通婚。过去婚姻大都由父母包办。结婚后很少立即独立,一般在一两年后才单独立帐篷,从父母处分牲畜,但仍与父母相隔不远,共同组成一个“协”圈。家中最小的孩子不论男女,婚后永不离家。
旅游攻略:
西藏自治区位于中国的西南边疆,青藏高原的西南部。西藏是一个美丽、独特而又神秘的地区,这里有举世闻名的珠穆朗玛峰,世界第一大峡谷雅鲁藏布大峡谷,令人神往的神山圣湖,涛声阵阵的原始森林,雄伟壮观的布达拉宫..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通行证注册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Copyright © 1996-2013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