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大伯公庙不远处,看见了华人博物馆(Chinese HistoryMuseum),这个建筑原本是1912年的中华总商会大楼。当年的白人王公为减少行政支出,也为了有效实现少数人对多数的人统治,支持各个种族的社区自治管理,那时这里便是华人法院的所在地。
博物馆用图片、文字和实物展现了历史上来到沙捞越的华人的来源和奋斗史,总的面积不大。
我在其中细细观览,内心随着展览的展开而起伏。
当我读到博物馆展览的卷首“设立这个博物馆的主要目的,是教育当今的下一代,使他们能够体会一百五十年前协助发展沙捞越所遭遇的艰难和所作的奋斗”,我内心有异样的动容。我能够感受到这些文字背后,对于历史的传承,以及这种传承下文明身份的坚持。
而在“移民历史”这部分的时候,我看到这样的话:“人们说华人移民海外,是为了寻找财富和更好的生活,还有更迫切的原因,是人口众多,耕地缺憾,以及贫穷……能够在外国发财后荣归故里的抱负对于绝大多数早期拓荒者而言简直只能是一个梦想,十来三死,六留一人归”。看到此处,一股悲怆之感涌上心头,混合着昨天在马六甲的情感,顿时发酵。
翻读《马来西亚史》,很容易寻找到沙捞越当时大规模移民华人的原因。首先在于当时清朝太平天国之乱后南方已乱,民不聊生,那时的中国,已经不能为他的人民提供足够的生活保障。而当时的沙捞越白人王公詹姆士布鲁克,仅依靠当地土著和马来人,经济发展水平低下,财政收入连续多年无法维持正常周转。而且当地自然条件恶劣,无法从欧洲大规模移民。于是,同样具有较高文明程度和工商业传统、且吃苦耐劳的华人,作为发展当地经济、提振财政能力的途径,被鼓励大规模引入。而事实上,也正是华人的大规模移民,并在采矿和种植方面、自业主到劳工、迅速成为主导力量,彻底提升了沙捞越的经济价值。
读到这些,让人感伤。那个岁月的无奈,那个时刻的艰辛和悲怆,又岂能被人忘记,岂能被淡笑忘过?
在这个博物馆中,我看得很认真,因为内心深处的尊敬。
同时还有一份感谢。那抗日阶段义无反顾的对中国的支持,又岂是爱乡的一个简单理由就可以概括?那时候,沙捞越是日本人军事占领区,支持中国抗日那是要付出头颅的代价的。那份毫不犹豫义无反顾的背后,是文化身份的皈依,是无论身在何处的民族情感归属。
华人博物馆把我感染得很凝重,让我出来后,在沙捞越河畔走了好久,才舒缓过来。
沿着河畔行走,觉得沙捞越河风景如画。具有画的色彩元素,也具有画所传达的静谧。
这是一条自然存在的河流,找不到工业的痕迹。似乎常见的被工业纽带所束缚、所强行塑造的城市感觉,被彻底松绑,从而恢复自然,从而色泽饱满。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通行证注册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Copyright © 1996-2013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