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从云南红河县城迤萨,沿盘山公路向下滑去,拐一道弯,就下降一定的海拔高度,空气温度随之升高。车到勐龙河谷,又往甲寅山上驶去,拐几道弯,气候又由热变凉,河谷一派生机盎然的庄稼被抛在车后,山梁上呈现的是枯黄的草木,给人以“一山分四季,隔山不同天”的感叹。
我们的车在一块刻有“云南历史文化名村作夫村”的大石头边一闪而过,停到了寨门口,一棵数百年的大树旁竖有“中国哈尼第一村”的牌子,大树还挂着牛角、狗头等物。
“作夫”一词让我一下子想起了作家――郁达夫。按照字意,我还片面地理解为耕作的农夫。当地人解释说,作夫是哈尼族语,是最先建村寨的意思。
传说远古时代哈尼人住的是山洞,山高路陡,出门劳作很不方便。后来他们迁徙到如今的哀牢山上,看到漫山遍野长着大朵大朵的蘑菇,不怕风吹雨打,还能让蚂蚁和小虫在下面做窝栖息。他们就按照这蘑菇的样子盖起了蘑菇房。蘑菇房,顾名思义,就是住房状如蘑菇。它经久耐用,冬暖夏凉,在我国民居建筑中独树一帜。
蘑菇房的墙基用石料、土基、砖块砌成,屋顶用多重茅草遮盖成四斜面,呈马鞍状,草顶斜度40―50度,并设狭长的石灰顶阳台做晒场。这是与其他地方伞状蘑菇房不一样的特点。
我们走访了几户农家,看到的民居内部结构以四合院为基本形式,前有前廊,两旁是耳房,正中为正房,中间还有院子。正房三层,耳房两层,两房的底层都不设隔离,关养牲畜,堆放谷船、犁耙等农具。主人介绍说,两房的二层住人,其中耳房二层为子女的厢房,正房的二层用木板隔为三间,正堂祭祖、会客、吃饭,右堂为厨房,左堂为主人卧室。正堂中设有火塘,火塘上方置一炕笆,用以烘烤粮食。火塘象征着哈尼人火一样的性格,待人火一样的热情,以及民族的兴旺发达。屋内设有楼梯,能上到三层。三层称为“封火楼”,主要用以防火,平时堆放粮食及其他农产品。
专用包 正房矗立在高高的台阶上,要比两边的耳房和前廊高出许多。按当地传统习俗,如果前廊与耳房的高度超过正房的话,就会兄弟不和、子孙不肖。就连大门的设置,也十分有讲究。门的位置有左有右,并不固定,但开门必要对着青山绿水,图个好风水。
我们来到农户老许家,好客的主人邀请我们围坐火塘边,吸起长长的水烟筒,不吸烟的我则饮上一杯热腾腾的糯米香茶。老许硬留我们在他家吃地道的哈尼风味的晚饭,喝起一碗碗香喷喷的“焖锅酒”。趁着酒兴,老许敞开嗓门唱起“哈巴”(酒歌),向我们讲述哈尼人像村庄旁边长的竹子一样有枝有节有根的古今故事,并祝愿大家吉祥如愿。
作夫村是森林、水系、村庄与梯田“四素共构”的哈尼族生态村,是合理利用自然资源进行农耕开发的典范。在几百年的历史发展中,作夫人对自然资源合理开发、综合利用,既保护了自然生态平衡,又促进了村庄的文明进步。
作夫村建于一座山梁上,寨后山头有茂密的森林,寨子两边的箐沟里溪水常年不断流淌。通过开挖水渠将水引至寨中,保证了人畜用水,然后往下流入开垦出的梯田里。泉水顺着层层梯田,以田为渠,由上而下,长流不息,最后汇入谷底的江河里。哈尼山乡有“山有多高,水有多高”的自然优势。水是农业的命脉,在哈尼族的梯田农耕中,水以奇特的方式贯穿于农业生态循环系统中。
作夫村保留着较为古老的哈尼生产耕作方式和居住特点,古老淳朴的磨菇房在山坡上呈层叠线状分布,村庄镶嵌在四周秀丽绝妙的梯田之间。因气候地理因素所致,山村梯田常有云雾凝聚,山村脚下,秀丽的俄垤水库映衬着梯田和山庄,也会形成一道秀美的山水屏风。
作夫村如今已成为红河县开发民族文化传承产业特色项目的村寨之一,实施“蘑菇房”抢救和恢复“土风计划”等工程,正在建设民族特色旅游村。
(西木的新浪博客)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通行证注册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Copyright © 1996-2013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