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自古羌人的造桥技艺
史书记载,上里在汉以前曾是青衣羌的领地。青衣羌是古羌族的一个支系,在川西山高谷深、大江纵横的地理环境里,他们练就了一身治水修桥筑堡的本领。《史记》载,羌人“冬则入蜀为佣”,为当地人打井修堰,建桥筑堡。而举世闻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至始至终都有羌人的参与,可以说,他们修筑桥梁的技艺早就闻名遐迩。
战国晚期,南迁的青衣羌来到上里陇西河一带,他们发现相对于岷江上游群山雄峙、河谷深切的险恶环境,这片河谷平原地势舒缓,物产丰富。于是他们在这里定居下来,养蚕桑、事农耕,安居乐业,渐成聚落。为了方便交通往来,羌人将自己擅长的架桥技艺搬到了这里。
千年时光过去,在今天的上里,青衣羌人的生活遗迹早已丝毫不存,但即便如此,笔者仍固执地认为,羌人高超的架桥本领是上里得以繁荣的重要原因。这里最初出现的桥,或许只是横跨河面的原木、几座竹子搭成的浮排,甚至仅是一根溜索,但它们无疑都打通了上里与外界的交通。直到后来,随着汉代南方丝路的开通,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涌向上里,他们带来了各种各样先进的中原文化,其中就包括了精湛的石桥建造技术。
查阅我国桥梁史,石桥一直担当着主角。石桥大约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出现的,那时的石桥是石墩木梁式的,西汉进一步发展为石柱石梁式,到东汉时,开始出现单跨石拱桥。上里古桥也遵循着这一发展轨迹——留存至今的古桥全是石制,但由于选材的原因(上里附近只出产较易风化的红砂岩),我们已无法领略到上里古桥的汉风宋韵,今天上里古镇尚存的古桥,年代最早的是清乾隆年间修建的一座石拱桥。虽然年代不算久远,但上里古桥的形制却多出人意料——石拱桥、石板桥、石墩子桥,单孔、多孔,不一而足,它们在陇西河上逐一排列开来,让人目不暇接。
上里桥样式的多样,或许与几次大的移民活动有关:西汉时,朝廷曾迁“楚民”来此;明末清初的“湖广填四川”,大量的移民涌进上里,他们不仅充实了上里的人口,更带来了丰富的桥文化——此后修建的上里桥,风格要么秉承当地传统,要么源自移民故里。今天,陇西河上的座座古桥,或如朴实敦厚的汉子,或如藏于深闺的娇娘,比之江南水乡的桥梁,视觉上的冲击更加鲜明。
它是四川省历史文化名城和新兴的旅游城,有“雨城”之称。北为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西与南为甘孜藏族自治州和凉山彝族自治州,东面有成都、眉山、乐山3市,市域呈南北较长,东西较狭的不规则图形。概括起..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通行证注册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Copyright © 1996-2013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