稽山桥下有一加油站,司机下车加油。听有人喊“姒老板”我一下想起来了,姒为大禹后代姓。我上前与其攀谈,果真如我所料。他为姒氏第143代子孙,1952年生人,一直生活在这里,每年祭禹他都担当村民代表参与。现在全世界姒氏族人仅有700多人,分布全国18个省、市、自治区及海外,每年都会有同族回来拜祖。千百年来,每年正月初一和大禹生日的农历六月初五,姒氏族人都要在禹庙前拜祭大禹,放鞭炮烧香,然后按先长辈后晚辈顺序跪拜。
至于大禹与会稽山的渊源说法不一。司马迁《史记·夏本记》载,“禹会诸侯江南,计功而崩,因葬焉,命日会稽”。又从史书记载来总结,禹禅会稽、禹疏了溪、禹会会稽、禹娶会稽、禹葬会稽都有据可循,显而易见,大禹一生成功立业娶妻均在会稽,最后尸还山体,灵魂寄山。难道,大禹前世为山间神灵?这就不得而知了。
大禹陵从方位上背会稽山面禹池,实为风水宝地福地,从风水八卦学讲,子孙后代定得佑护。经禹陵广场,跨过禹贡桥,举目便见大禹陵牌坊与大禹陵碑。据说碑碣为秦始皇令其宰相李斯所撰。牌坊前有一横卧的青铜柱,名龙杠。龙杠两侧各有一柱,名拴马桩。旧时凡进入陵区拜谒者,从帝王到百姓,须在此下马步行入内,以示对大禹的尊崇。甬道两侧古柏夹峙,庄严幽深。碑前两棵百年盘槐,虬枝如铁。
如今所见为1986年在原址修建的大禹陵,共两进,中有天井分隔,由前殿、后殿、曲廊组成,粉墙青瓦,内有“禹井”。正殿殿宇气势雄伟,斗拱密集,画栋朱梁。殿宇介绍板上这样写着“大禹陵是一合陵、祠、庙于一体的古建筑群,正殿高24米,宽23.96米,进深21.55米,建筑面积500平方米,于1986年重新修建。”正中央立一高6米左右大禹塑像,身着黑底朱雀双龙华衣,头戴冕旒,双手捧圭。北侧为禹庙,依山势逐渐上升,由禹的儿子启始建,是我国历史上最悠久的祭祀、供奉大禹的庙宇。
比起香炉峰来,这里游人不多,庙堂里不见蜡烛和香火。在姒氏族规中,大禹是祖先是偶像而不是神,神不来自人间,而大禹身魂一体,都在这座山上。祭拜的人双手抱拳,目视大禹像。
大禹是古代中国历史上的一代“圣王”,生时治服了泛滥洪水,恩泽一方百姓,逝后魂归会稽,保佑历代子孙,得此高贵待遇,实不为过。至于大禹究竟葬于禹庙之下还是禹陵之下,尚无定论,四千多年来,也无人持锹动土探寻究竟。我想是不忍心惊动了这位圣明先祖,怕动了青气的缘故吧。
箬篑天凿,袖珍称最
外面有点浙浙小雨,不想走太远,又不想在房间虚度了时光。寻思一会,此时去东湖定会拍到充满诗情画意的片子。传说那儿曾是东海龙王的老家,陶渊明曾到此游玩赋诗,郭沫若曾有感而留下感叹之句,应该有几分灵气。
从酒店到东湖景区口乘车约15分钟。湖区内人仍不少,多数和我一样来游玩的。本来亭榭、湖水、小桥,别致却没什么新意,江南最不缺的就是小桥流水了。可是,这里的水为绍兴所有水系中最清澈如镜的,这里的桥为江南石桥中最巧之魁,这里的山最奇,奇到就像一座山被从天而降的一巨斧活生生自上而下劈开。这个东湖,太袖珍了,倒让人牵肠挂肚。
自古以来,一个地方如果迷人必须得有故事,想留得住人心必须要天成。没有谁能抗拒得了大自然的创意和力量。可东湖就是非天成却掳获人心的一个特例,也许为世间独有。东湖原为一座青石山,又叫箬篑山,秦始皇东巡时在此驻驾饮马而得其名。汉代以后,成了绍兴的一处石料场,经过千百年的凿穿斧削,深入到地下20多米甚至四五十米处,采用特殊方法取走了半座青山,形成了高达50多米的悬崖峭壁和长过200米,宽约80米的清水塘。清未,绍兴著名乡贤陶浚宣利用采石场筑起围墙,对水面稍加拓宽,遂成湖。后来的百多年里,历代能工巧匠在此筑桥、建舍、立亭等,便成今日我们所见的楼亭轩榭、山水相映的湖光山色。因其袖珍,永远浩瀚不了;也正因其安静和袖珍才觉得珍贵。
湖中乌篷船漂荡,载着我穿过仙桃洞、陶公洞,奇异的感觉让我感到几分惊喜,只是不知“一线天”、“回音洞”似的崖洞设计,是天公之作还是巧匠所为。崖壁嶙岣如挂,垂直入水,颜色深浅不一,有种推之即倒的直逼感。走过石板铺砌的小路,就是古运河。古渡发出憨乎乎的鸣声,才恍然是在景中而非赏画。
走进岸边山头上的茶铺,点上一壶大佛龙井,几块梅花糕,赏一湖美景,岂不是美哉乐哉!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通行证注册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Copyright © 1996-2013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