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的康方言和坚定脸庞
去过康区玉树的人知道,即使自己懂一些藏语,听玉树的藏话方言仍会不知所云。在卫藏、康和安多三大方言中,玉树话虽属于康方言,但特别的地理位置赋予玉树话许多特别之处。不过即使言语不通也问题不大,康巴人直爽的性情、立体感强的面庞依然能引人走近他们。
●语言
“卫藏”、“康”和“安多”三大方言区 4月20日晚,在央视“情系玉树,大爱无疆”赈灾募捐晚会现场,一位来自玉树的村支书用藏语表达对全国人民援助灾区的感激之情。但他浓重的方音让藏语翻译当时未能完整翻译出他的意思。节目重播时导演找到了中国藏学研究中心的玉树人桑丁才让,翻译的困难才算解决。
鉴于不同地域的方言差异,整个藏区通常自西南向东北依次划分为“卫藏”、“康”和“安多”三大方言区。其中卫藏方言分布在雅鲁藏布江的中上游地区,包含了西藏自治区的大部分地方;康方言区介于卫藏和安多之间,包括青海玉树、西藏昌都、四川甘孜、云南迪庆地区以及甘肃甘南的部分地方;安多方言分布在甘肃和青海(除玉树外)的各藏族自治州,以及四川阿坝的部分地方。“卫藏方言”如果看成是藏语的源头,那么“康方言”和“安多方言”则是在吐蕃民族扩张过程中,渐次蕃化了的周边诸羌语言。
根据每个方言区的内部差异,还可细分为若干种土语。其中卫藏和安多方言各自内部的土语差别并不大,一般来说彼此通话问题不大。而康方言涉及的地广、人多,再加上两旁卫藏和安多方言的“干扰”,内部土语间的差异很大。 玉树位于康方言和安多方言的过渡地带 玉树不仅位于康方言区,又正好处于两大方言的过渡地带,与之紧邻的果洛地区就属于安多方言的地盘了。当地人对前往玉树的人有条忠告———“即使你懂卫藏和安多话,听玉树话依然可能是一头雾水”。 康方言区的人常说,他们藏话的特别之处在于“有声调”。而其他两大方言区的人也认为自己的藏话听起来有声调。不过,语言学家眼中的“有声调”并不停留在听觉层面,关键在于是否具有一定表意作用。卫藏方言大多有四个调,有代表性的如拉萨地区的藏话,具有与汉语“妈麻马骂”类似的声调,日喀则的声调甚至达到6个。如果听玉树和果洛人说藏话,仔细辨别就会发现,属于安多方言的果洛话没有声调,而玉树话有高低声调,与它所属的康方言又是一致的。
比如玉树话中sa读31调时意思是“吃”,读53调时意思则是“土地”的“地”。对康方言来说,随着有些语音中清浊辅音的丢失,一些词衍化出能区别意义的两个调;而在安多话中,凭借着声韵母自身的复杂程度就足以传达不同的含义。
敬语使用体现方言差别 各大方言区藏话的差异还表现在敬语的使用上。人大教授瞿霭堂先生曾以“干部”身份前往藏区作藏语调查。在拉萨的时候,藏民劝他们吃、喝,一般不用“sa”、“tong”这种普通说法,而用敬语“que”。因为在当地人眼中,“干部”等同于贵族身份。敬语也分好几个等级,比“que”更有敬意的词是“xi”,藏语中“阿爸”、“阿妈”的敬语就有四个不同等级。
康方言与卫藏相比,敬语就要少很多。 来到安多地区,瞿霭堂发现自己的“干部”身份换不来一个敬语,觉得十分诧异,后来才知道,当地人除活佛外,对谁也一概不再用敬语了。
●康巴汉子
高大身材与游牧状态和饮食习惯有关 很多人来到青海,都想亲眼目睹“康巴汉子”的骁勇与英武之气。在桑丁才让眼中,他们康巴人的典型特征是身材高大、身板结实。“只要走到街道上,康巴人与卫藏和安多人的差别一眼就能看出来。”他说,康巴人的高大与遗传有关,而身板结实则与“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状态以及餐桌多牛羊肉的饮食习惯有关。桑丁才让的儿子虽然只有14岁,身高已达1.85m,看着儿子已开始朝典型的“康巴汉子”发展,他颇感自豪。 康区的女人大多善于持家,家里的财物管理、子女教育、老人赡养都由她们负责,而外面的事务就交给了康巴汉子,因为和南方的贸易交往密切,康巴汉子往往又善于经商。桑丁才让觉得安多人和卫藏人身上也有很多康巴人不具有的优点。比如安多人性情文静,善于做学问,卫藏人则文质彬彬的,也出过不少有名的佛学家。 康巴人的性情更为豪放。桑丁才让说他小时候听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要做一个信守誓言的康巴人”。只要和别人说好了的事情就不容反悔,如果和别人发誓结成兄弟,就要做到生死与共。但另一方面,康巴人也往往是“性情中人”,有时几个人正在一起喝酒,因为言语不和而动刀子的事情也不少。
立体感强的面孔传达坚定力量 曾有人把卫藏与康巴地区的藏族分为藏A型和藏B型。卫藏地区的藏A型的特点是短头型、面孔宽、身材较矮,又被称为僧侣型。藏B型的康巴人特点为长头型、面孔窄,身材高大,又称为武士型。康巴人立体感强的面孔,常常让一些外来者十分痴迷。前不久孙东作为志愿者前往玉树援助,“虽然当地的房子倒了很多,不少人还失去了亲人,但当地听不到什么哭声,康巴人那种高鼻梁、线条清晰的面部轮廓,总给人传达着一种无比坚定的力量。”
孙东一行在玉树捐赠了一些物资,当地有人虽然不会说汉语,却自发举起写着“谢谢”的牌子向帮助他们的人致谢。康巴人打交道喜欢直来直去,好就是好,不好可能就被当作“敌人”。他觉得这大概与他们的生活环境有关,“那么高的海拔弄点氧气不容易,他们也懒得费心思绕那么多弯子了”。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通行证注册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Copyright © 1996-2013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