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德夯的春天http://tour.sina.com.cn 2008年09月01日13:55 新浪旅游
德夯的春天最美丽,春回大地,万象更新,山青水绿,百花齐放,桃花李花争奇斗艳,遍地的油菜花开得金灿灿,在这阴雨连绵的春天,烟雾云绕,瀑布飞泻,真是仙境一般。德夯苗寨将在这美丽的春天举办苗家隆重的传统节日,“清明歌会”和“苗家四月八” 一、 清明歌会 清明歌会又称“赶清明”,一般在农历三月三举行(阳历3月31日),是居住在武陵山区湘西苗族的大型歌会。传说从前苗族住在偏僻的崇山峻岭之中,日常用品都必须用土产到遥远的汉区赶场交换,而且常常受骗上当,于是大家便邀约以清明这天作为自己的赶场日期,既可通有无,也可进行娱乐,年代久了,便成了歌会节日。各地的清明歌会,都有传统的中心会场,而以今吉首市丹清寨的“清明场”最为有名。届时,各寨的苗族群众都纷纷赶来参加,善歌者引吭高歌,一唱一和。一般是老年找老年,青年找青年,参加者常达数万人,白天唱了晚上又唱,一直通宵达旦。 热闹不仅在场内,高潮在场外,苗家“赶边边场”的习俗更是浪漫而温馨,另人如痴如醉。苗家偏居崇山峻岭之间,过着一种悠闲、自在的山野生活,不受中国二千多年封建礼教——孔孟之道的束缚,堪称“化外之人”不属“在册之民”。 苗族的爱情婚姻是很自由的,黛帕(姑娘)、黛摧(后生)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便可三五成群到寨头的草坪上“跳花踏月”,盘歌寻隅。湘西一带苗区盛行的“赶边边场”,便是这种原始、纯朴的恋爱方式的遗风。每逢赶场集市或节日,黛帕们穿上花花衣,戴上“叮当”作响的银饰,打扮得如同三月的桃花,一路嘻戏去集市上亮彩。而英俊的黛摧们则象恋花的蜜蜂追寻着漂亮的姑娘而去。苗族人恋爱不用媒,山歌就是沟通心灵的桥梁,他们本是山歌唱出的果实,如今又用山歌来播散爱情。因为情歌对答,谈情说爱的场所多在溪畔、竹林、桥头,所以叫作“赶边边场”。 “赶边边场”其实是纯洁的,并非人们谬传的那般暖昧和浪漫。起先,一群黛帕和一群黛摧是隔溪对歌,投石问路,伴随你问我答,如有情投意合者,两人便悄悄溜到一边去继盘歌。那奔放缠绵的苗歌,倾吐着彼此的爱慕之情,美得如同浓郁的苞谷烧酒,令人如痴如醉。 苗乡有苗乡的规矩。青年男女喜欢丢草标;先行到达幽会地点的黛摧或黛帕必折野草结一个草标,丢在必经的路口,提醒对方她已按时赴约,然后悄藏在附近的竹林或灌木丛等候,草标所指的地方恰是情人的藏身之地。迟到的黛摧或黛帕显得极不好意思,也折草扎个草标,交叉搁置在先放的草标上,提醒行人不要打搅他们的幽会。在苗乡,青年男女幽会是很神圣的,谁要是见草标不回避,惊飞鸳鸯将会受到全寨的遗责。 情投意合的青年男女经过一段相恋,打算共建幸福的家庭了。这时,男方便是要“送放口酒”礼物,照例是十余斤猪肉,几坛苞谷酒,糕点数封,面条数包,女方收了礼,即燃炮款待男方,言告乡邻其女现已与某寨其人订婚。自此,男女双方都要各自遵守不成文的规矩,不再与其他异性男女谈情说爱,而静候择定的吉日来临。在苗家,你苗家,你跟他未出嫁的女儿谈爱嘻戏,长者是不介意,但你若调戏他的媳妇,就会惹出大麻烦。 苗族结婚不坐花轿;新娘身着苗族盛装,佩戴银帽首饰,撑粉红色的露水伞遮身自个上路。同胞哥弟肩扛蚊帐,手持燃烧的火把替新娘驱邪引路。出寨时,火把要分开,留下一半折回娘家。俗称“分光明”。光明是人人喜爱的,远嫁的女儿岂能独享?送他的同寨姐妹个个扮得花枝招展紧随新娘之后,一路欢歌笑语一路银饰脆响。 新娘进男女的门要踩“竹筛子”,这寓含着善意的祝福:“筛去灾难、去瘟疫,留下幸福吉祥。” 苗族结婚不拜堂,不入洞房。但要由长者主婚,让新郎、新娘吃“合好肉”,喝“合好酒”。 贺喜的青年男女们不放过此难得的机会,通宵达旦盘歌,或瞅准中意者,往她(他)脸上抹锅底灰。苗族叫做“摸谜”,这是青年男女表达爱情的一种奇特方式。 由于长期的战争和迁徙,苗族对生育能力非常看重、渴望人丁兴旺。至今在一些偏僻的苗寨仍保留着一种奇异而古怪的婚俗。新娘出嫁时,空手悄然去婆家,而把嫁妆留在娘家。等到新娘怀孕后,回娘屋生下孙儿或孙女。待满月时,再抱着新生的儿女,邀哥兄亲戚抬起全套嫁妆,吹吹打打去婆家。与孩子爹补喝“合欢酒”,补吃“合欢肉”。此俗在腊尔山、德夯等地区较盛,民间称“双喜临门”或“抱子结婚”。倘若新娘“试婚”无生育能力,男方可客气地把她退回娘屋,但依苗俗不可索退聘礼,女方也可自由地新寻觅情郎。 二、苗家四月八 四月八(四月八为农历,阳历在5月5号),是苗族人民一年一度祭祖宗、怀念英雄的传统节日。每到农历四月八这天,苗家人民身着节日的盛装,从四面八方集在一起,吹芦笙、奏唢呐、打花鼓、唱苗歌、舞狮子、耍拳棍、上刀梯、锥牛宴亲、尽情狂欢;鼓乐声声,笑语甜甜;拳棍竞技,喝采不断。这种既有浓厚的民族风味、又有鲜明的社交色彩的联欢活动,是苗家人民人数众多,内容丰富,规模巨大的盛会。 在四有八节日众多节目中,最有趣、最隆重的是苗家吃牛活动: 苗族吃牛相传是为了祭奠苗族始养水牛的祖先—柳庆和柳斗。远古渔猎时代,勇敢的柳庆、柳斗用竹签、石块椎死了凶悍的野公水牛。把初生的小水牛崽抱回部落伺养。苗族从此便有了耕田的得力的助手——水牛。为了纪念祖先的壮举,苗人模拟柳庆、柳斗当年椎杀野公牛的场景,发明了“椎牛活动”。也有人说,族吃牛是为了祭祀祖先盘瓠和辛女。“狗父神母”的故事是一则美丽的传说,辛女是高辛帝的女儿,盘瓠是一匹长五彩斑毛的龙狗,是个举世无双的大英雄。相传,盘瓠白天是狗,夜晚脱下狗皮则变成了一位英俊的后生,他与辛女共生下六男六女,孩子们长大成人后,只知其母,不知其父。这传说深烙有原始走婚制的明显印痕。辛女的孩子们盘根问底,要查清父亲是谁?他们问母亲,问喜鸦,问山中的野兽都没有结果,后来从愚笨的水牛嘴里得知,每晚出入母亲茅屋的那条狗竟是他们的父亲,兄妹们倍感耻辱,翌日,躲在离母亲茅屋不远的山坳上,用竹签将盘瓠活活椎死。辛女抱着盘瓠的尸体说诉盘瓠的英雄业绩,责骂无知的子女们。兄弟们后悔莫及,就把满腔怒火发泻在水牛身上,活活把水牛椎死、祭祀父亲,并告诫子孙要代代传承此血缘复仇。这就是苗族椎牛习俗的由来。 吃牛属大型的祭祖仪典;要祭鬼神,耗费大量的钱来。吃牛祭祖的程序很古朴: 首先要请苗巫(巴得匈)摆酒肉,呈牛笼告知冥冥中的祖先,许下吃牛大愿,这还愿的期限嘛,有一年、两年、三年不等。对祖先是不能撒谎的,否则会受到可怕的罚惩。 二、 交牛。除特殊情况,苗族吃牛多在秋收后举办。祭祀用的水牛要先行买回。牛的颜色有个讲究,住老屋场院的人家用白牛,住新屋场的用黑牛,个别有钱大富人家抖排场也有买双牛的。牛要挑强壮、俊美的,四膀要长毛旋、五官不能有缺陷。赶牛进屋要择吉日,鸣锣击鼓、燃香焚纸,举行简单的接牛仪式(苗话叫果业)主人家要放信把家族成员邀齐聚于堂屋,燃灯点烛。先,由燃灯点烛。先由苗巫(巴得匈)舞柳巾,师刀狂跳,敬告祖先,祭献的牛买回来了,请他们过目,看是否满意?众人观水牛进屋的头来断吉凶。牛进屋时头若左看为吉,右看为凶,直朝中堂家先仰看则大吉大利;牛若摆头不前谓大灾大难。牛进屋屙尿谓进财,洒尿谓破财。 交完牛,择定椎牛的日子,主人家便要给舅爷和亲友报信,邀他们前来抬牛腿……一切准备就绪;就等椎牛的日子到来了。祭典时,全家族的人都要上主人家帮忙,头天先祭各路外神,祭祖从第二天正式开始:一大早,贺喜的亲戚(俗称抬腿客)吹吹打打,抬着洒缸和礼物,从四面八方涌来,主人家率本寨人着盛装,佩银饰在寨头燃鞭炮恭迎,夹马号哨呐齐奏,苗歌缠绵互答,闹得出欢水笑…… 负责接客的三个主管:一个叫“江岩”(司肉)、一个叫“江酒”(司酒)一个叫“江(司高梁甜酒),他们即是巫师的帮衬,陪伴祖先冥冥幽灵的主角,同时,又是主人以隆重的仪典待客的得力助手。 主客们给祖先敬酒敬肉后,紧接着就开着十张方桌猛吃狂欢;多情的苗歌、粗犷的笑语在席间飘荡。酒醉饭饱,表年男女们在楼前的青石坪上燃起熊熊篝火,嘻戏跳鼓,而最有趣的莫过传统的“逗乐”活动了;苗族不分男女老幼,手牵手,嘻戏于庭,通宵达旦。或互相盘歌,倾吐爱慕;或瞧上相悦者,次不防给他(她)脸上抹把锅底灰……但见人影恍惚,篝火摇,十分热闹和爽意。与此相反,将祭献的水牛身披上白纱,静拴后庭。主人和寨中长者、至亲内眷盘脚恭敬地静坐祭祀堂前,与念巫词的巴得匈(巫师)一道陪伴祖先飘忽的幽灵。 当曙光点亮第三天的晨曦,苗人们一大早就在宽敞的土坪上竖起椎牛用的五花神柱。这神柱是苗族信奉的图腾,用长长的园木雕成,顶呈椭圆状,四周垂满五颜六色的彩条。它本是远古男性生殖器崇拜的象征,垂放的彩条代表阴毛。 地铳、鞭炮齐响,鼓锣喧天。巴得匈(巫师)祭毕祖先,用粗葛藤把祭献的水牛牢牢拴在五花神柱上。抬腿的后辈和梭标手列队紧狂跳行的巫师,穿过潮水般的人流入场,神情严峻,长矛亮晃晃,显得威风凛凛,巫师边念咒语,边给水牛灌食苞谷烧酒。众人绕五花神柱三圈,面朝东方恭敬三鞠躬,吼声如雷,惊得醉牛睁在血红的铜铃眼绕柱狂奔。巫师和抬腿大舅接长矛对准牛膀子,象征性椎了几下,使水牛更惊颤的狂奔。这时,赤裸着上身的四位椎牛手登场了,各站一角,持矛朝主人家方向躬身三拜,然后倒转长矛椎击牛的前膀。水牛在绕柱发疯的奔逃,众人齐声呐喊。巫师从容地焚烧香纸和招,召唤祖先的幽灵前来尝用后辈们的祭献。 椎牛手大吼一声,倒转长矛,以矛锋椎刺,矛尖不离牛前膀标出心脏位置的白圈,牛皮豁裂,牛血进溅,牛昏狂旋,愈跑愈快。椎牛手们不手软,愈椎愈快,长矛愈扎愈深,血喷红五花神柱和土坪。最后,长矛椎中牛心,大水牛喘息着慢慢倒下,水牛倒下的方向很重要,可断吉凶。牛头朝东方,说明主人吉祥;而牛头朝西方,主人则会灾。 椎牛手扔下淌血的长矛离去,候于四周的庖手们蜂涌而上,将牛头牛腿连匹带毛一一割下,接着,瓜分牛身,分成数块,依次赠配给主人家的亲戚家眷。边赠肉、边盘歌互答,格外热闹。 牛头及心肝肚肺用来祭祖,四条牛腿分给舅舅或至亲。苗族人讲究“娘亲舅大”,舅舅的地位一向很高,权力蛮大。吃完排家饭,主人家要安排唢呐和歌手,吹吹打打把抬腿客送出寨。整个椎牛盛典这才算结束。由于椎牛场面大,耗费高,普通苗家支付不起,除个别大富人家外,椎牛多由村寨、部落统一来组织。 小户人家椎不起牛怎么办?但祖先是不能得罪的,聪明的苗人于是乎就想出替代的办法—吃猪。(此习俗多风行于湘西石姓苗家)石姓苗人认为牛和猪同是人类喂养的牲畜。牛可祭祖,猪也同样可以祭祖。吃猪与吃牛的仪典大同小异,要经历“许愿”、“买猪”、“报客抬腿”、“调鼓”、“逗乐”等过程。所不同的是,吃牛是用矛椎刀砍,吃猪是用棒打;吃牛时巫师使铜铃和竹笙,而吃猪哩巫师祭祖时,斜插两桠“图头帕”枝,替代
【发表评论 】
更多关于 湘西 德夯 的新闻
精彩旅游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