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川:3000年古羌文化 阵痛中绝地重生

http://tour.sina.com.cn 2008年07月28日09:02  天府早报

  新修羌族民俗博物馆、红军文物和红军战斗遗址、历史博物馆,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所……近日,一份关于羌族文化重建的规划方案正式形成,在方案中新修羌族民俗博物馆、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所等成为北川羌族文化重建的重点,为此,北川羌族文化工作者表示:“两到五年时间,因地震造成的羌族文化的损毁将得到全面恢复,3000年古羌文化将会绝地重生!”

  扼腕叹息

  痛失民俗博物馆镇馆之宝

  “什么都没有了,只抢救出来这些少量的文字资料。”在绵阳安县临时办公室中,北川羌族民俗博物馆馆长高泽友正在整理部分馆藏文物资料,这些都是地震后冒险抢救出来的。高泽友称在5·12汶川特大地震中,羌族民俗博物馆的805件羌族民俗文物实物、508件历史文物和208件红军文物全部都被埋在废墟里,境内永平堡、伏羌堡、曲山关、禹王庙、东岳宫、“禹穴”石刻等100余处省、市、县级地面文物、名胜古迹,也在地震中完全损毁。

  通过几年前在当地大规模征集民俗文物,羌族民俗博物馆收藏到大量羌族刺绣及各个时代的生产生活用具,其中2支“铜制鹰头弩”、8个历史悠久的铜制油灯、一个羌族涂纹汉代双耳陶罐,以及中国民间最大的竹制弓弩等珍贵文物,在“5·12”地震中都被长埋废墟下。

  每次一想到损失的文物,高泽友便感到十分痛心:“大地震将文物工作者的心血吞噬得一干二净,相当于断了再现羌族文化历史发展进程的脉络,其中很多文物都是北川独有的孤品,一直被当做镇馆之宝!”

  从零开始

  征集文物三年重开博物馆

  “一无所有,这是北川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的真实境况。”北川文化馆工作人员徐正斌说,“5·12”地震中很多禹羌研究学者不幸遇难,还有很多相关文字与音像资料全部被埋,目前北川羌族非物质文化研究与传承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危机。“根据重建规划将新修羌族民俗博物馆、红军文物和红军战斗遗址、历史博物馆,其中羌族民俗博物馆占地3000平方米,实物库房200平方米,预计将陈列展品2000件左右!”高泽友表示,6月24日,他与工作人员在擂鼓镇征集地震文物时,在茶房村二社陈兴琼家里偶然征集到了绞车、背架子、盐窝、风车等民俗实物,截至目前博物馆虽然仅征集到各种羌族民俗实物10多件,“2000件是很艰难的目标,一切都只有从零开始,但我们有信心!”高泽友说。“通过努力一定能在3年后,实现羌族民俗博物馆正式对外开放的规划目标!”北川文化旅游局工作人员罗胜利介绍,等交通恢复后,北川文化旅游局和北川羌族民俗博物馆将组织工作人员分期分批进行征集,方式以有偿征集为主,并提倡社会捐赠。

  绝地重生

  3000年古羌文化永不消失

  “有着3000年历史的古羌文化,不会消失,羌民族的精神家园不会就这样被毁。”在谈到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重建时,徐正斌表示,目前初步形成的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重建规划中,已经确定将在境内以兴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所的方式,挖掘、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根据规划,北川将在境内兴建9个非物资文化遗产传习所,总投资预计4200万元。具体的项目包括曲山镇玉皇山的羌族山歌、沙朗、璇坪腰梆,县城的羌年,墩上乡岭岗村的许家湾十二花灯,禹里乡石纽村的禹迹、大禹传说,擂鼓镇盖头山的古羌羌茶,青片乡西窝寨的口弦,尚武村的羌绣,正河村的吊脚楼,县城的羌族水磨漆等,预计两年时间中这些羌族文化将得到有效恢复。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精彩旅游资讯

四川官网

四川依然美丽

地震过后,成都到九寨沟的空中航线一直保持畅通。目前,成都-九寨沟每天两航班,航空公司表示,会根据客流量大小及时调整航班。

圆明园九州景区开放

7月29日,北京圆明园遗址公园核心区域九州景区,在关闭300年后首次迎接游人。大批免费游客来到14组园林景区观光

购物在海口

海口做为海南的大型城市和商业中心,汇聚了全岛各地的特色。主要特产分为海鲜类、热带水果类、饮品以及纪念品

广州闹市有座古火山

羊城近日酷热连连,市民感觉犹如身处火山之中。不过,或许很多老广都不知道,广州闹市中真的藏着一座古火山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