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2年的五六月间,中国现代文坛上的抒情圣手朱自清来到瑞士中部城市琉森,他“出了车站,一眼就看见那汪汪的湖水和屏风般的青山”。才三十出头的朱自清眼明手快,为琉森的标志性建筑卡佩尔桥(Kapellbruecke)作了速写:“与湖连着的是劳思河,穿过卢参(即琉森)的中间。河上低低的一座古水塔,从前当作灯塔用。这座塔低得有意思:依傍着一架曲了又曲的旧木桥,倒配了对儿。这座桥带顶,象廊子;分两截,近塔的一截低而窄,那一截却突然高阔起来,仿佛彼此不相干。可是看来还只有一架桥。”在朱自清眼中,多角锥形的水塔,“多年的风吹日晒雨淋,颜色是黯淡得很了。”
朱自清的游程太匆忙,虽然他的兴趣够活泼,但到底没能探及琉森的城市密码:它与音乐的深度关联。或者说,那时候的琉森,其音乐底蕴还未充分彰显。譬如,琉森湖畔的KKL音乐厅离诞生尚早呢。
KKL(它的正式名称叫琉森文化和会议中心)的外观真是美轮美奂。杰出的法国建筑师让·努维勒给了它巨伞一样的平展坡顶,几乎不动声色地临湖自处又微妙自然地融入湖光天色。据说,建筑师原本的创意更大胆,是直接让KKL刺入湖中心,结果公民投票遭否决。现在的样子,当然与城市的文脉冲突感不那么强烈了。不过,震撼力仍足。
今年8月中,我们随同北京国家大剧院代表团出席在KKL举办的琉森音乐节。坐在大型组合式音乐厅舒适的座椅上,聆听大师克劳迪奥·阿巴多指挥琉森音乐节管弦乐团和中国年轻女钢琴家王羽佳合作演奏的普罗科菲耶夫《第三钢琴协奏曲》(被称作20世纪最优秀的钢琴协奏曲),音响效果奇佳。普氏音乐语言的标志,是激烈的、机械的、与速度和发动机的咔哒声竞赛的谐谑曲,或是以苦中寓乐的和声为支撑的优雅但并不伤感的旋律。在KKL里,这种超越了俄罗斯音乐浪漫、忧郁旧公式的现代风格,有了逼真完美的体现。阿巴多将率原班人马,于9月20日起巡演于北京国家大剧院,琉森音乐节的这次整体输华,料想会震动中国音乐界。
琉森位于瑞士中部,号称是瑞士最美丽、最理想的旅游城市。琉森是座文化名城,艺术家们在此得到了不尽的灵感。历史上,很多著名作家在此居住和写作。琉森是个湖光山色相互映衬的美丽城市,瑞士最大的夏季避暑胜地之一..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通行证注册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Copyright © 1996-2013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