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冬夜,沉醉在阿姆斯特丹(6)http://tour.sina.com.cn 2008年08月25日11:01 新浪旅游
去酒吧走了走,音乐嘈杂,烟雾缭绕,人与人擦肩接踵,有人已经在大麻的作用下渐入佳境。对西方的酒吧文化我一直没法产生共鸣。不明白为什么他们喜欢在这样的环境中一坐到天明。对我,这样的娱乐无异于一场折磨。喝完一杯啤酒,回房间,Crest已经睡了。看着他胡子拉喳的瘦削脸庞,突然心生一丝怜意。他是谁?到这儿来干什么?以后有什么打算?我不知道,也许他自己也不知道。虽然自由的制度让这些人有权选择自己的生活,但这样不见天日的生活真的值得去过吗?我相信不管流着哪个国家的血液,人都会去追求一些共同的美好的东西。在高压下生活的人们经常渴望自由,但在他们渴望的环境下,我却看到象Crest这样的人自由得如此无力。从社会的角度看,这个人群是自由的代价;从个人的角度,他们又何尝不是自由的牺牲品。在LastWaterHole的这一夜,我想了很多。 一夜无事,在寒冷的晨风中继续我的步行之旅。早上的城市还在沉睡之中,天空很蓝,阳光大方地洒在房屋和水面上,正是拍照的大好时机。遗憾的是Amsterdam的地势太平了,以至于很难找到一个高地拍一些视野开阔的俯瞰景色。说起照相,又想到德国人和荷兰人的性格差异。德国人对陌生人的彬彬有礼和保持距离闻名天下。有一次在新天鹅堡照相,我光顾对相机左调右调,照完后发现我的左边停了一大群人。这些让人感动的德国人,怕破坏我的画面而一直默默的等我照完才走我前面的人行道。这算是德国人给我的一个印象深刻的CultureShock。俏皮的荷兰人则给了我另一种Shock。在Amsterdam照相时,一个骑自行车的家伙经过我时突然把脸凑近,对着镜头做了一个大大的鬼脸,然后快乐地扬长而去。近在咫尺的国家之间竟有如此巨大的差异,欧洲果然包罗万象。 第二天的行程是参观Amsterdam历史博物馆和去著名的Kalverstraße购物。历史博物馆的前身是一所孤儿院,本世纪70年代改造成博物馆。馆内按年代排序详细介绍了Amsterdam数百年的发展历史,用绘画,模型,手稿等形式再现市民从古到今的生活的完整面貌,并重点介绍了他们最引以自豪的防洪工程。原来整个Amsterdam的城市都是建筑在两个人工的巨大沙层和无数的木桩之上。700年来,勤劳的荷兰人先后筑堤2400多公里,从沧海中争得了7100多平方公里的桑田。从1920年开工到1932年竣工的著名的须德海筑堤工程,工程量之大史无前例。在北海与须德海之间的长30公里的里尔拦海大坝,据说是在月球上都能观察到的人造景观。人类改造自然的伟大力量,在荷兰找到了完美的例证。突然想到正在如火如荼进行的三峡工程,是不是有朝一日,宇航员也能看到地球的另一边高峡出平湖的东方奇迹呢。 Kalverstraße,你的名字就是血拼!东西虽不便宜,但应有尽有。从传统的荷兰木鞋,到精致的郁金香雕塑,奶牛模型;从小资的白领灰套装,到新新人类的各种行头。逛街时感觉荷兰人的英文确实不错。以前就看过报道说95%的荷兰人都会英文,在欧洲是除大不列颠外英文最流行的国家。在Kalverstraße一路走过,从路边行人到小店的主人,几乎人人都会,不仅流利,而且没有口音。在德国,年轻人和受过良好教育的人英文也没有问题,但不要奢望TaxiDriver或面包店的老大妈会对你张口说英文。高素质的德国人对英语不太感冒,是不是也与法国一样,出於对母语的保护意识和民族优越感?但不管怎样,我相信随着国与国之间的交往日趋频繁,尤其随着Internet的日益普及,英文在全世界的统治地位只能越来越强。要是地球上人人都能用英文沟通,但又都拥有自己的本国语言,就象大多数中国人都能同时讲普通话和家乡方言一样,岂不很好? 下午五点踏上了回德国的列车。这篇冗长的游记从回去的火车上写起,拖了一个星期才写完。洋洋洒洒快万字,离题的话太多了。但确实好久没有这样思如泉涌了。夜已深了,电视里CNN又在播放塞拉立昂内战的录像,残垣断壁,满目疮痍;从窗户望出去,清静的大街上偶尔有汽车呼啸着驶过,Münster大教堂静静地耸立着,寒冷的多瑙河上波澜不惊。遥远的祖国,此时却已经快日出东方了。不知什么时候已经爱上了这样的生活:人在旅途,身为过客,感受这世界之大,人生之殊。明天又要踏上去巴黎的征途,还是早早睡吧。不知道这个被称为全世界最浪漫的城市,又会给我怎样的震撼呢?
【发表评论 】
精彩旅游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