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商报:不必把“地震经济”视为道德禁区

喜欢
大字
小字
华商辽一网 | 2009年05月07日14:51

  华商报5.1日A12版刊发了《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地震周年祭》一文,文章对蜂拥至灾区旅游的现象进行了批评。对此,笔者有一些不同看法。

  无疑,“5·12”是个惨痛的记忆,尽管已经过去了将近一年的时间,但地震所造成的伤痛却还远远没有愈合。逝者仍需祭奠和告慰,生者也同样需要心理的疏导与救赎。从这个角度来看,在地震灾区百废待兴、灾区居民依旧急需身心治疗的背景下,把地震灾区作为旅游热点,让灾区和灾民带着累累伤痕去迎来送往一批批欢声笑语的游客,显然有些不合时宜。

  不过,假如认为“地震旅游”是在灾民尚未愈合的伤口上撒盐,并就此对灾区日渐成形的“地震经济”说不,其实未必就更有道德和更具正义感。事实上,真要关注灾区、关爱灾区民众的话,就首先应该关注他们的基本生存。尽管国家有相应的救助计划,但是,如何生存和发展依旧是灾区民众必须直面的现实问题。此时此刻,“ 地震经济”倒不失为灾区居民走出经济困境的一条途径,假如无视这一客观存在的需求,甚至视“地震经济”为禁区的话,倒是多少有点“站着说话不腰疼”的味道。

  此外,震区的很多景点,其实都或多或少与地震有关,成都前往九寨沟途中的叠溪海子,其实就是1933年叠溪大地震所造成的堰塞湖,假如“地震旅游”是禁区的话,岂不是这些著名景点都应该关门谢客?至于认为“地震经济”的游客必然欢声笑语,也不免是误读与偏见。对于游客而言,他们此行或许有观光的目的,但是,笔者更愿意相信大部分的游客是怀有一颗敬畏和仁爱之心的,他们应该能体恤灾区民众的心情,并会努力避免对灾区民众带来不必要的伤害。

  一言以蔽之,想当然地给“灾难经济”披上道德外衣时,本身就是一种错误的观念和意识。“地震旅游”本不必是禁区,假如“地震经济”的繁荣能够改善灾区民众的生活,让灾区尽快走出困境的话,这样的“地震经济”倒是不妨再多些。

分享到: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我有话说

您还可以看看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通行证注册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Copyright © 1996-2013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热门国家和城市

热门国家和城市

热门国家和城市

热门国家和城市

热门国家和城市

热门国家和城市

热门国家和城市

大家发现

为我发现

发现攻略
    发现微博
    新浪微博、博客、邮箱请直接登录
    忘记密码
    登录

    还没有新浪账号?

    立即注册
    X
    @明日香 提问中
    1/140
    此问题会同步到你的新浪微博
    提交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