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鼓浪屿被称钢琴岛,如今福州于山成了音乐之山。福州三山,于山独美。于山之美在于身居闹市,却独静其身。不知从什么时候起,于山成了一座“音乐之山”,当音乐在曲折迂回的胜景中缭绕时,于山又添一景。半个多月来,记者多次登临于山,感受到了音乐之山的魅力。
同乐一曲顿成知音
于山有寺无钟声。遍布于各个位置的管弦乐器,便是唤醒于山的晨钟。
于山何时成为“音乐之山”没有确切的时间。有人统计过,在平常,清晨与傍晚,这里云集着60多位音乐爱好者,他们或弹、或拨、或歌、或舞。逢周末,人数则更多。这里有中国和西洋乐器,仅弦乐就有二胡、三弦、中阮、京胡、中胡、琵琶、柳琴、月琴、马头琴、大提琴和小提琴等;管乐有笛子、洞箫、唢呐、长笛、小号等。
登临于山,婉妙的乐音总能征服从里到外都被都市喧嚣压抑着的浮躁的心。游客和登山者们跟记者一样,倾听着、猜想着、寻视着———在一块古老的山石旁,在每一座有历史背景的凉亭中,在浓阴下,在有声无形处。游客、行人若有兴致,演奏者总是乐哈哈地递过乐器,同乐一曲,并视为知音。心中有歌怎不共鸣?
乐者身份各异,有在职的领导,有专业演奏员,有乐器制作者,有离退休干部,还有原来不识五音的初学者。他们或是登山锻炼的,或是到此一游,只因钟情于那一曲荡气回肠的旋律,从此停下脚步,与音乐结了缘,人生中多了一位老师。乐者有自娱的,有献艺的,当陌生的他们怀抱琵琶、三弦局促地同坐一亭时,随着一个礼节性的微笑,便成了朋友。
音乐是共同的语言,心中有歌的人怎能不共鸣?此时,于山是一座祥和的山。
清风作嫁音乐为证
他叫马孝岙,省音乐家协会会员、芳华越剧团专业演奏员。马老师精通多种中西乐器,无论风雨晴晦,他那把为清风作嫁的曲笛,每天总缥缈回响在于山、白马河公园,一曲清绝的《姑苏行》吹毕,身边常聚满了人。求学的、喝彩的,每逢这时,丝毫没有卖弄之意的马老师,自然也会心生自豪。
一名欧洲来榕旅游的小伙,连听了几曲后,连比带划把马老师拉到乐器店,一口气买了6把笛子回去“慢慢学”。不管是老人、小孩,谁只要求到马老师,他总是高兴得眼睛笑成一条线,他说:“音乐拉近了我们心灵的距离。”距离近了,人头熟了,大家根据喜好,分别结成了闽剧社、越剧社、乐队。
音乐山传播平安曲
这是福州第一个民间越剧社———榕城越剧社。社员大多是江浙一带在榕工作人员,或退休人员,他们所用的乐器可谓是中西合璧。剧社虽然成立不久,却拥有不少追随左右的“票友”。理事管女士告诉记者,越剧在年轻的一代里面临失传,他们除了兴趣,就是整理曲目。
这里有一支由12名退休老人组成的老奶奶“二胡队”,她们中年龄最大的75岁,最小的也有60岁。每周四上午,她们总是人手一把二胡,面前摆着谱架,有的手法娴熟,也有还吱呀呀忙着找音准的。老奶奶的认真劲,绝不亚于绣花。
“小队员”陈爱芳今年60岁了,是市木材厂退休工人,住在鳄鱼公园附近,听说拉二胡既能练脑,又能练指头,就喜滋滋地来于山报名求师。她高兴地对记者说:“经常有游客跟着我们曲子唱,有的还把我们乐队当背景照相呢。”一位老奶奶说,退休后原来她迷上搓麻,现在不但自己不搓了,还把麻友带上山。
黄昏是“音乐山”的又一个演奏高潮。鼓楼中心小学的两名小学生,举起唢呐,抬头向天,两双小眼一瞪,鼓起腮帮,吹起《学习雷锋好榜样》。他们刚吹了个前奏,揽鳌亭上的清逸的笛声便飘然而至,浓妆的夜色顿时沉浸于清雅的境界里,悄悄地洗净满脸铅华。顿时,于山成了一座传播平安、和谐的山。本报记者雷岩平毛小春实习生何南何津梅
一曲《梁祝》让于山多了几分情致。
寻找知音,同乐于山。
于山位于福州城区中心,最高处海拔58.6米,面积11.9公顷,整座山形状如巨鳌,于是有六鳌胜迹:揽鳌亭、倚鳌轩、应鳌石、接鳌门、步鳌坡、耸鳌峰。于山又叫"九仙山"、"九日山"。相传战国时有一支..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通行证注册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Copyright © 1996-2013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