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0年文脉薪火传承 古村旧俗成深圳特色
深圳这座“一夜”崛起的现代化城市有厚重的文化?福田过去不就是一片农田和滩涂吗?从下沙牌坊走进去,你会发现,历史和文化一直都在这儿静静地沉淀。
从下沙牌坊进门,甬道两侧的青石飞檐考究别致,色彩分明。往里走,便是下沙文化广场,左边清式宗祠建筑风格的下沙祖庙和黄思铭公世祠清雅肃静,右边侯王庙器宇轩昂,雍容大气。晴好的日子,三三两两的人们在广场慢慢走着、聊着,阳光也会变得慵懒。在这里,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重复着正月十五闹元宵、唱家乡戏、吃大盆菜、舞龙舞狮、春秋祭祖等系列传统活动。
“天下共享大盆菜”。 大盆菜是以萝卜、芽菇、荸荠、支竹、冬菇、油豆腐、鱿鱼、芹菜、木耳、干猪肉皮、门蟮干、五花肉、蚝、鲜鳝鱼、鸭肉等15种主料,再辅以蒜头、姜、葱、南乳等佐料,采用煮、煎、炸、炒、烧等方法,用大铁锅将15种主料分别加工好,做成15道不同风格、不同味道的主菜。最后以萝卜作为第一道菜铺底,把加工好的15道菜,按上述主菜的顺序,一层层依次盛入大木盆里,族人共同享用。大盆菜前,村民齐动手,有人负责煮萝卜,有人负责切烤猪,边做边聊,好不热闹。
2002年2月23日,下沙村民在举办了具有浓郁南粤风情民俗的“黄氏宗亲会”元宵节,摆下3800桌“大盆菜”,邀请6万人共尝,获得了吉尼斯世界之最的纪录。吃大盆菜的位置就在下沙祖庙和黄思铭公世祠前。
最隆重的宗亲会—春秋祭祖,演绎为下沙实业股份有限公司的下沙村找到唯一健在并熟知祭祖仪式的老人,根据其复述,专门拍了录像资料,在此基础上恢复了原汁原味的祭祖风貌。2007年,“下沙黄氏祭典”已经登上省级非物质文化保护遗产名录。村里人庆幸,“当年及时整理出了这套珍贵资料,否则传统文化失传的罪过就更大了”。
下沙重阳祭祖习俗始于南宋时期。南宋淳佑八年,下沙村黄氏开基祖黄默堂去世葬于村北的莲花山,其子孙开始每年重阳节到墓地祭祖。黄思铭去世后,后人于明朝末年在下沙村内建“黄思铭公世祠”纪念他,墓祭、祠祭的祭祀仪式也有了完整、严密的固定程序,并代代延续至今。
在下沙文化广场,东南亚造型的四面佛、拎着钱袋的招财善人、威严端坐的释迦牟尼、传统的道教寿星、善财童子、卧倒在池畔的如来、手持净水瓶的观音大士、渡海而来的八仙、东边假山上的大笑弥勒等依次排列。偶尔,不知哪里走来的信徒默默敬拜,然后过客一样静静离开。
几位下沙老人,做在黄思铭公世祠前的台阶上,晒着太阳,说着最纯正的粤语。
2006年,美国加州大学城市规划终身荣誉教授约翰·福瑞德曼来到下沙,他说,下沙最能代表深圳历史与现代文化,这里的社会风貌和社会氛围才是深圳的特色。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通行证注册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Copyright © 1996-2013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