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弦与宴席曲
回荡在高原上的原生态音乐
“会走路就会骑马、会说话就会唱歌”,对于门源人来说,美景不可或缺,但如果生活中少了音乐,就仿佛丢失了灵魂一般。
在浩门河两岸的回族村庄中,流传着一种小巧玲珑的原生态乐器——口弦。口弦即口中竖琴,国际上又称“颚之竖琴”。门源回族口弦,无论是从称谓、形制还是在演奏技法上,都仍保留着古老的特点。口弦高手不仅能随意吹出动听的民歌,还能模仿蜂鸣、鸟语、水流声。山花烂漫的季节,少女们喜欢凑在一起“斗嘴”、“说悄悄话”;老太们则在苍劲的乐曲中为孙辈讲述古老的故事……
相传在很久以前,门源经历了一场大旱,美丽的回族姑娘海蒂车为了寻找甘泉而被毒蛇咬伤,虽然后来被救活,却成了哑女。她并没有悲伤,反而微笑着拿出梳头的竹篦做了一只口弦,从此,口弦声代替了她的言语和歌唱,吐诉着对生活的热忱向往——虽然这只是美好的传说,但回族女子用梳头竹篦做口弦却是由来已久。
门源回族另一种传统的音乐形式,则出现在婚礼的“吃宴席”上,这种专门在婚礼宴席上演唱的曲子叫做“宴席曲”,是由元代最著名的“散曲”演绎而来,曲调悠扬,辞令优美。
宴席曲的演唱风格和内容可分为五类:表礼、叙事曲、五更曲、打莲花、散曲,涵盖了回民们数百年来的生产、生活、爱情、婚姻中的诸多情景。以丝绸之路为发展摇篮的回民先祖,虔诚地诵读《古兰经》、《赞圣词》,哼唱诞生于大漠戈壁的古歌,又在蒙古长调和西北民间乐曲的长期影响下,最终造就了表现回族历史的音乐史诗——宴席曲。
其实,宴席曲之所以得到这么高的评价,并且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并不只是因为它表现出婚礼中的欢乐、风趣、喜庆,更是因为它倾诉了灵魂深处解不开的许多浓愁。
宴席曲的演唱者常说:“在家里不要唱《莫奈何》,出门了你不要唱《祁太福》。”因为这些都是“苦歌”,唱起这些苦歌,就会情不自禁地流露出一种忧郁,一种来自历史深处的忧郁。它道出了生活的沉重,唱出了男人不轻弹的泪水,女人诉不尽的思念,那种遥远、百转千回的呼唤,像孤寂流淌的浩门河一样蜿蜒悱恻。一首宴席曲,双泪落君前——只有当你融入这片土地的时候,才能明白这样的感动……
文 /莫沫 图 /周腾
相关阅读:
海北藏族自治州位于青海省东北部,东经98°5-102°41,北纬36°44-39°5。东南与西宁市的大通县、海东地区的互助、湟中、湟源县接壤;西与海西蒙古族藏族自大治州的天峻县毗连;南与海南藏族自治州的共..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通行证注册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Copyright © 1996-2013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