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漠河的旅游热不同,黑龙江对岸的俄罗斯村庄总是一副冷冷清清的样子。对于同样幅员广阔的俄罗斯来说,黑龙江并非国土的最南端,更多是一段沙文主义盛行时期的历史见证。遥想150多年前,黑龙江将军奕山若是再勇敢些,就不会出现恩格斯在《俄国在远东的成功》一文中所说的那种情形:俄国不费一枪一弹,“从中国夺取了一块大小等于法德两国面积的领土和一条同多瑙河一样长的河流”,那么,今日“最北村庄”会在哪里恐怕还有待商榷。
但我们无法期待奕山,这位曾在1841年的鸦片战争中试图用民间马桶“以邪制邪”对抗英军大炮的皇室成员,在再次面临列强的武力威胁时,除了投降注定不会有更加高明的手段。对此早有心理准备的咸丰皇帝,在两年后批准了《中俄北京条约》,确认了奕山私自签署的《瑷珲条约》的合法性,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以南的60万平方公里领土连带乌苏里江以东的40万平方公里(包含库页岛)不再属于中国。大喜过望的沙俄把瑷珲对岸的海兰泡更名为“布拉戈维申斯克”,意为“报喜城”,征战有功的穆拉维约夫受到沙皇亚历山大二世的特别嘉奖,并被任命为阿穆尔(即黑龙江)斯基伯爵。
对“最北村庄”的争夺,在这段历史面前显得有些琐碎而渺小。
历史不能假设,更不可能推倒重来。在冻住的江面上,我们看到一些促狭鬼搞的把戏:他们把树立在江心的国界线警示牌拔出来,扛到更加靠近俄罗斯的位置,以此“光复”一部分领土。之后就像接力赛一样,还会有人再把它往对面挪挪,但始终没有把它扛到对岸去。还有一些兴致盎然的游客会把国界碑上的国徽抠下来,作为漠河“特产”带走。我们在黑龙江上游看到的137国界碑便是如此,据夏天去过乌苏里浅滩的朋友说,那儿的143国界碑也有过类似的遭遇。
相对于这段历史,漠河人更喜欢讲述的是1987年那场轰动全国的火灾,我们至今仍能在28站林场附近看到火灾遗留的伤痕。数次“预言”东北有灾的歌手费翔被漠河人在口头上封杀了,都说是他那年在春晚上唱了《冬天里的一把火》,大兴安岭才会罕见地在冬天起火,后来他又“预言”了东北会发大水、兴安岭会再着一次小火。跟这个笑谈一同流传下来的,还有县城的松苑公园和“四不烧”的说法——几处没有遭遇火灾的地方,经过当地文人的加工,成了一个颇具神秘色彩的传说,最终以碑刻的方式在公园门口留存了下来。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通行证注册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Copyright © 1996-2013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