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上海成“租借姊妹”
于是,很快掀起了崇洋媚外的新生活运动,中国的高官贵族,竟然在天津掀起盖洋房的热潮。结果,天津的九国租界地,五大道,就如同欧、美、俄、日等国的飞来地一样。住在这里面,那感觉几乎和到了外国一样:不但房子的样式完全是西洋的,做事的规矩和讲究也是西方诸国的。比如在这里的洋人犯了法,天津县的中国太爷却拿他们无奈,只有租界里洋人的法院才有权判处呢!
这种“国中之国”的款式,除了天津,在上海、武汉、广州、青岛、大连、哈尔滨等地都曾有过。但天津的规模应该比较大,当下保留的建筑群比较完整。有意思的是,凡是曾经被划入租界的中国城市,后来都比较发达;反之就落后了很多。
一晃眼,百年就过去了。如今在中国,天津的地位依然显赫,它曾和上海一南一北,成为除北京之外,中国仅有的两个直辖市。直到2000年之后,深藏于中国大西南山地的重庆才与天津、上海平列。
上海和天津,曾是中国近代南北呼应的“暴发户”,都是因为外国,或者干脆说是英美等列强的侵入,才突兀而起的。而在之前,它们分别是上海县和天津县。天津级别稍高等,曾设过天津卫、府。
开埠后,两地都曾形成中国人居住的老县城和移民新地,洋人割据的租界地。比如在上海的卢湾、徐汇、黄浦、静安为洋界,杨浦、闸北、普陀为华界。而在天津的和平、河西为洋界,河东、河北、红桥、南开为华界。而在两个城市的洋界,也就是租界地内,建筑风貌也很接近,尤其英法租界内的建筑制式更接近。不过上海的洋楼因为是欧美大财团建造,因而更显得高大雄伟。天津的洋楼呢,可能因为主人并非大富大贵,所以可以由主人的心思设计,显得丰富多彩又玲珑精致。再说那可是九国相连的租界,不同国家、民族文化传统各异,要不丰富也难。
可以说,在中国甚至亚洲,天津才配得上“万国建筑博览会”的雅号。再就是,上海和天津市区,都有大河穿过。一条是黄浦江,一条是海河。而天津的海河更富于人性,因为天津人原先的日子,和海河更密切。
一位老天津对我感叹说,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天津的发展曾经慢了几步,其实慢有慢的好处。你看上海早发展十年吧,结果呢,把那好的租界洋楼拆得七零八落,不可惜?天津虽然这几年才开始起步,但中国人胡乱拆的观念和十年前就大不同了。天津洋楼也被拆了很多,他小时候住的黄家花园就整个不见了。但很多租界区却被保留得还算完整,欧陆风依然浓郁。
海河充满欧陆时髦风尚
那还是30多年前的1977年,我曾经路过天津,虽然只是匆匆地从海河边走过,但印象却很深。当时的海河上各种船儿来回走,有人划的木船,有突突冒黑烟的柴油机铁船,还有载了乘客的公交船。我记得最清楚的,就是运送市民往返海河两岸的摆渡船。艄公戴草帽子,手里拿长长的竹竿,站在木船头。等到人上得差不多了,岸上的伙计就会放开绕在岸边木桩上的缆绳。艄公用长竿猛地戳河岸,船儿就离岸,悠悠地向对岸漂过去。
那时候的海河还是泥土的岸,只有在码头上才铺陈长长的石条。喜欢水的杂树和野草,最多见的是芦苇和荻,长势汹汹地占据了河边的泥土堤坝,让人觉得很天然。那座有名的大桥,就是万国桥下的河边,也是杂草丛生。当时,那铁梁桥虽然陈旧,锈斑斑的,但机关很灵活,每当有超高的大船驶过,它都会缓缓地断开,把双臂徐徐举起,让人们暂时从它的腋下通行。
我久在内陆生活,哪里见过这样自如张合的洋桥?顿时看呆了,一直看过几次大船通过,悬臂几次起落,才不舍地离开。记得我读中学时,曾在一本有关桥梁的杂志上看到中国现代桥梁学者茅以升的一句话:“几乎全国的开合桥都集中在天津。”真是这样的!后来听老天津说,1937年以前,洋鬼子和天津政府在海河上搭建的铁桥多啦,除了老旧的大红桥是座“死桥”之外,其余都是模样各异的开合桥。
那天我沿海河走,还真的又看见几座可以自由开合的铁桥,但它们的款式和规模都不及万国桥。看来,出自名家之手的器物就是好,耐看耐用!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通行证注册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Copyright © 1996-2013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