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年前的发现
发现贺兰山岩画的李祥石,就是这样的景象制造者。
发现敦煌石窟的是王道士,在历史上留下了骂名;发现秦始皇兵马俑的农民,在历史教科书上,留下的也许只是这些话“发现者:农民”;而发现贺兰山岩画的李祥石,却截然不同。他不仅“发现”了,并且成为被发现对象的研究者,成为发现者中的“佼佼者”。而事实上,在我看来,即使李祥石发现了岩画,但如果他不去研究,贺兰山岩画这一历史文化遗存真正走入人们的视野至少要推后40年。
1969年初春,正值文革,20多岁的李祥石在宁夏贺兰县参加农村公社的“两教”(即社会主义教育和集体教育)试点工作,并到了写总结的时候。李祥石的总结被县委重视,并派他到基层的几个公社去检查工作。这个总结,就这样开始改变了李祥石一生的命运。这个总结,竟然成了贺兰山岩画被发现的一个引子。或许,在冥冥之中,是贺兰山岩画选中了他作为发现者。
就是在贺兰口检查工作的这天,信步游逛的李祥石在贺兰山口发现了一块突出的巨石,上面刻画了许多动物,牛、马、羊、骆驼、虎,还有一些长颈粗尾的叫不上名字的怪兽,它们动静不一,姿势各异。这块巨石当地人叫“龙口”。
再往前走,就更让李祥石奇怪了。所到之处,不管是山崖,还是石头上,都刻着画,不仅有动物的形象,还有各种各样古怪的人面像。站在这些人面像面前,虽然当时天气还很冷,李祥石还是出了一身汗。他的呼吸急促了起来,恐惧、紧张、惊讶……山风呼呼地刮着,脚下的泉水哗哗地流着,巨大的神秘感向李祥石奔袭而来,这一刻,李祥石有点眩晕了。他不知道,他眼前的这些石刻画,就是不知多少学者和专家梦寐以求的东西:岩画。当晚,李祥石向村子里的老人询问石刻画的来历,都说是爷爷的时候就有了,至于来历,他们都不知道。但是他们给李祥石提供了一个信息:贺兰口还有一个李昊王(李元昊,西夏国的创立者)像。
第二天,李祥石再上贺兰口,又发现了了许多石刻画。这一次,他不仅看到了7人跳舞组舞石刻画,狩猎的石刻画,还看到了西夏李昊王出行的石刻画,画面长1米,高约60厘米,画面是两个人物,一个骑马戴官帽,威严神气,另一个拉马护驾,整幅画制作细腻,形象逼真,人物战马比例适中,可以说是雕刻精品。
面对着石刻画,李祥石脑中的疑团越来越大,是什么人什么时候创作了这些石刻画?他们为什要这样做?这些石刻画代表着什么?与宗教是否有着密切联系?带着这些疑问,李祥石下山了。
李祥石第二次上贺兰口,是10年之后了。这10年之中,李祥石的脑海里一直萦绕着那些石刻画,并在一本杂志上看到一篇介绍阴山岩画的文章,与自己所发现的石刻画对比印证后,李祥石确定它们就是岩画。但是这个过程太漫长了。这次上山,李祥石痛惜地看到,由于“农业学大寨”引水修渠,“龙口”和李昊王出行的岩画都被破坏和炸掉了。站在 “龙口”旁边,李祥石感到自己应该加快速度对岩画进行保护和研究。就这样,李祥石从一个发现者到成为研究岩画的学者之路开始了。而那时,他还只是县爱卫会的一个普通职工。
1984年,经过李祥石的努力,宁夏日报、宁夏电视台、中央电视台相继对贺兰山岩画进行了报道。自此,贺兰山岩画上开始走向全国,走向世界。因为在研究岩画取得的成就,李祥石也成为国际岩画委员会委员、西北第二民族学院 (现为北方民族大学)岩画研究中心研究员。
随后的几十年间,李祥石克服种种困难,在贺兰山东麓发现了数以万计的古代岩画。这些岩画它记录了远古人类在3000年前至10000年前放牧、狩猎、祭祀、争战、娱舞、交媾等生活场景,以及羊、牛、马、驼、虎、豹等多种动物图案和抽象符号,揭示了原始氏族部落自然崇拜、生殖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的文化内涵,是研究中国人类文化史、宗教史、原始艺术史的文化宝库。
而李祥石发现的那幅人面像岩画,则是贺兰山岩画最有代表性的“太阳神”。这幅太阳神岩画是贺兰山岩画中的精品,它磨刻在距地面40余米处的石壁上,头部有放射形线条,面部呈圆形,重环双眼,长有睫毛,炯炯有神,看上去很威武。这就是古代游牧民族心目中的“太阳神”。岩画研究学者说,在远古时代,人们把畜牧的丰收、水草的丰茂,都归功于苍天的恩赐;而年景不好,缺吃少穿,则认为是上天对人类的惩罚。太阳高居天体之上,主宰万物,所以人们特别信仰太阳,便把太阳人格化,刻画成现在这个样子,表示对太阳的崇拜。也有人说这是古代部落首领的头像,一些有功于氏族部落的首领也往往会被刻在石壁上,成为人们崇拜、祭祀的对象。
但是就在岩画研究学者们对此争论不休时,有人提出了更为大胆的假设。
贺兰山=不周山?
“贺兰山岩画是解读史前文明的金钥匙。”2004年,69岁的历史学研究员高嵩向世人拿出了他的最新研究成果。
和以前岩画学者不同的是,这位曾经担任过三届中国敦煌学会理事、以唐明皇和杨贵妃为主人公创作的长篇历史小说《马嵬驿》一举摘取《中国作家》“大红鹰”文学奖的老作家一改大多岩画学者对岩画是画的表面研究,独辟蹊径,用岩画是文字的另类方法去研究岩画,根据文字学、音韵学、文献学,开始重新对岩画进行研究。
目前高嵩已经解读出100多幅岩画约200个字。高嵩据此认为,岩画并不仅仅是先人刻在岩石上的画,而是我们中华民族最早的文字,是中华民族先民在怀着对古代列帝的崇拜和祭祀的神圣激情,在长达3000年时间里完成的初期汉字的物像化造型。
经过多年的潜心研究和考证,高嵩先生提出了他的大胆设想:第一,远古华族帝谱 (古文献资料对上古时代神话传说人物的称谓)上限在一万年前,下限在7000多年前。从下限到夏朝建立还有2000年,而禹这个人物我们可以在这2000多年的历史故事中找到他;第二,岩画是一部 “石书”。远在7000多年前,伟大的汉字就已经进入普遍的实用期,而现在甲骨文是公认的中国最早的文字,距今才有3800多年的历史,如果最后得到确认,岩画这部“石书”将把中国文字的历史再向前推进将近3000多年!第三,周族(历史上的西周)的起源其实在贺兰山下,而并非在陕西岐山一带,而远古的贺兰山文化就是《山海经》里提到不周山文化!
通过对宁夏的岩画以及国内外的岩画进行研究考证,高嵩先生还认为,岩画与巨石文化有同步性。埃及、巴比伦、印度、希腊及地中海地区、欧洲、南北美洲在7000年前都有贺兰山文化传播给它们,并给它们的古文化铺了底。而埃及金字塔是尧的祭坛,狮身人面像是守坛的共工,它面向东方,是面向故乡。
高嵩先生把自己的发现定名为华不注文化(也叫做华不注文明,是高嵩先生通过岩画文字研究依据其共性命名的)。而且,这个文化的主要产生地区是在宁夏贺兰山一带,高嵩先生对记者说,曾有西方人怀疑一万多年前有个先进文化,后来消失了,他认为这个文化就在宁夏的贺兰山一带。
高嵩先生的这个假设,如果成立,通俗一点讲,就是说,我们少年时代所迷恋的那些神话,比如女娲补天、共工怒撞不周山事,就发生在贺兰山。高嵩先生对笔者讲,他甚至已经考证出了女娲补天的具体地点。就在贺兰山的最高峰,即海拔3556米的沙锅洲,而这最高峰,只有少数“驴”友攀登过。
宁夏全称宁夏回族自治区,简称宁,是我国五大自治区之一。宁夏自治区首府银川。处在中国西部的黄河上游地区。宁夏东邻陕西省,西部、北部接内蒙古自治区,南部与甘肃省相连。自古以来就是内接中原,西通西域,北连大..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通行证注册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Copyright © 1996-2013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