芙蓉少有深宅大院,也没有太多的雕梁画栋,多的是朴素自然、洒脱不拘的农家院舍。芙蓉的民居建筑型制多样,形式变化自由,房子大多是外向的、开敞的、四面开门开窗,房前屋后竹树浓绿,每栋房子保持了它独立的形体,独立的品格,整个村子也因此比较疏朗。参差错落的屋顶,朴实素雅的形态,优美亲切的比例尺度,白壁青瓦的明快色调,使整个村落呈现出一种和谐的美,透着一份山野村居的娴静与安详。
芙蓉的房屋用材都是就地所取,随方就圆,或蛮石,或素木,悉由己愿,自由飘逸,凸显的是天然的本性、本色和本形,随弯就曲,不施斧凿,浑然天成,因而使民居的整个建筑风格显得朴素真实,自然明朗,野趣天然。石头在芙蓉得到了广泛应用,人们用天然的鹅卵石、块石、条石垒筑城墙、券门、围墙、照壁、房屋外墙,用鹅卵石做成不同图案花纹铺墁,朴素、亲切、自然和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展现出一个粗犷的石头艺术世界,拙朴而凝重。真的是如庄子所说的:“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淡然无极而众美从之”。楠溪江曾经孕育谢灵运的诗。钟嵘《诗品》载,汤惠休曾谓“谢诗如芙蓉出水,颜诗如错采镂金。”楠溪江建筑的美,就是谢诗“芙蓉出水”的美,比之于有些地区,如皖南的“错采镂金”的建筑,或许是一种境界更高的美。不论是个体建筑,还是村落的整体面貌,两者建筑风格的差别,或许酒源于乡民性格与商贾性格的差别。
芙蓉的建筑形式是灵活而自由的,并不受官方“三间五架”的约束,格式化程度低,它们随着环境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组合,芙蓉的大多数建筑物是独立的,保持着自己独特的形像和个性。除了宗祠之类的建筑物外,房屋大多外向开敞,不设防,不拒人,住宅四面均设置门窗,隔墙只用薄板,几乎没有防卫性能,因此造成了整个村落的宽畅爽快,亲切安逸,也表达了楠溪江乡民们坦诚、率真、深厚的胸怀和乡土文人们崇尚自然的价值取向。这与国内各地常见的内向院落式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以徽州的古村落为例,内向院落式房屋构成的村落里布满了曲折小巷,那些小巷夹在高高的封护墙缝隙之间,阴暗而狭窄,个体房屋被连续的高墙吞没,失去了独立性,失去了自己的品格,生活场景大多被封闭在院落里,压抑也就在所难免。
芙蓉不论是村落选址、规划、布局还是单体建筑的设计、构筑,都表现出楠溪江先民极强的环境意识,表现出他们对山川自然的亲切感和审美能力,蛮石和原木天然形成的自由运用,就是是这种亲切感和审美能力的明证。楠溪江四时风景如画,古往今来,引得多少文人流连忘返,是中国山水诗及山水文化的摇篮和发源地,同时也培育了楠溪江人的山水情怀,千百年来默化着楠溪江天然清新的乡土文化。这种在优美的山水间养成又经过千百年陶冶的文化气质、对美敏锐的鉴赏力,对自然的亲和感以及最平实的人际关系,都深深地熔铸在乐村落的规划和建筑中。正如陈志华教授所说的:“楠溪江的乡土建筑个性特点非常鲜明,从村落整体有规划的建设布局到房屋个体的型制风格都明显不同于江南其他各地,渗透在村落和房屋里的是浓郁的耕读文化的书卷气和乡民淳厚朴实的性格,以及青山绿水长年陶冶出来的对自然的亲和感。”
以芙蓉为代表的楠溪江古村落至今仍保留着古老中国乡土建筑和乡土文化的古老痕迹。中国是一个有着7000年农业文明的古老国度,但在二十五史里,我们只看到帝王将相在指点江山和钟鸣鼎食,而作为整个社会基础的千万农民到底是怎样生产和生活的却了无痕迹。这样的历史、这样的民族记忆显然是不完整的。楠溪江古村落给我们呈现了一种活生生的农业社会形态,我们保护了这些古村落,就为我们的后人多保留了一份我们民族曾经的记忆。陈志华教授对楠溪江古村落被不断破坏与农业文明日益流失的现状充满焦虑,他希望更多的人早日领悟农村传统文化的珍贵性和不可再生性,尽快行动起来给予保护和延续。他说自己喜爱楠溪江古村落,如同爱着自己的闺女那样深沉。
刚到芙蓉村,你或许会有点失望,简单而破落的老房子是粗糙的,没有黄山脚下徽州古村落的恢宏与精致,在村子里走上一圈,时时会发现,大片古色古香的老房子中间,常混杂着一些粗糙的灰扑扑的水泥建筑和黄灿灿的砖瓦建筑,像美玉上的点点瑕疵,看上去分外扎眼。但不知道为什么它给我这个陌生人的感觉却是那样地亲切又真实。粗糙原本就是乡村的本色,这里居住的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民。芙蓉村少有为旅游而修饰的痕迹,村子没有到处叫卖的小贩,只有村口门楼下的老太卖着自制的凉粉,清凉的薄荷味,沁人心脾。午后芙蓉亭的美人靠上很随意地坐满了老人,老人们穿着背心或者就干脆光着膀子、赤着脚,旁若无人地展露着他们的古铜色,他们似乎都沉浸在他们自己的世界里,目中就根本没有我们这些来来往往的游人,用着我们听不懂的土话话着家常,间或爽朗地笑上两声。村里除了我们这个团队,就只有零星的散客了,跟楠溪江上的热闹,村子里显得安静得很,养得肥肥的狗和土鸡在村里悠然地闲逛。这一切都似乎在提醒着我们放慢脚步,别忙着赶路,时间在芙蓉村里是那样的从容不迫,变成了一曲舒缓的歌谣。
温州文化灿烂,史称“东南邹鲁”。温州是中国数学家的摇篮、中国山水诗的发祥地、中国南戏的故乡、中国民营经济发展的先发地区与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通行证注册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Copyright © 1996-2013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