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如巨鳌 福州于山风景区简介

喜欢
大字
小字
位于 于山 | 新浪旅游 微博 | 2009年07月13日09:32

    于山位于福州城区中心,最高处海拔58.6米,面积11.9公顷,整座山形状如巨鳌,于是有六鳌胜迹:揽鳌亭、倚鳌轩、应鳌石、接鳌门、步鳌坡、耸鳌峰。

于山远眺

    于山,又叫“九仙山”、“九日山”。相传战国时有一支“于越族”迁居于此,因而将这座山取名为“于山”。传说汉代有何氏九兄弟在山上修道炼丹,又名“九仙山”,现在山上还有相关的古迹,如九仙洞、九仙观、炼丹井等。于山又称“九日山”,据说是汉武帝时闽越王无诸曾于九月九日在这里宴会而得名。历代于山为游览胜地。山上名胜古迹众多,有24景,如九日台、狮子岩、集仙岩、小华峰等。还有纪念明代抗倭名将戚继光的戚公祠、平远台、醉石、蓬莱阁,有严复读书处法雨堂。此外,还有不少小巧玲珑的亭榭,如万象亭、吸翠亭、补山精舍等。这些亭榭依岗峦起伏,隐约在松竹花卉之间,风景清幽,引人入胜。
    白塔寺和白塔,白塔寺,即定光塔寺,初建于唐天二年(905年),是由闽王王审知创建,后改名为“万岁寺”。五代时是福州名寺之一,明代嘉靖年间主要殿宇大多毁于倭患。现存建筑是在清道光至光绪年间重建,分三大殿:天王殿、大雄宝殿和法雨堂。大殿左右为华封堂、方丈室、客厅、僧舍。法雨堂是人们为纪念后梁时寺僧义收“积薪自焚”,舍身求雨而建的。说的是,五代后梁贞明元年(915年),福州久旱无雨,禾苗不长,这时来了个游方僧义收,到白塔寺祈雨,他在寺前用木柴堆塔,自己坐在塔上,闭目合十,为民祈雨,3天后,约定时辰点燃柴塔,义收仍坚持不动,随着火焰升起,大雨骤降,义收安然无恙从火中走下。后来人们就建法雨堂纪念义收。法雨堂还曾是严复读书处,清朝福建船政学堂的校舍。

白塔

    原名报恩定光多宝塔,是闽王王审知为其父母荐福,于唐元年(904年)建造的。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重建时,改为七层八角砖塔,高41米。因为外面涂上白灰层,故称白塔。由塔内旋梯攀援登顶,可鸟瞰榕城景色。从定光塔寺大殿东边石径,可以登上于山第一峰补山。山腰有一方形的万象亭,亭畔岩石盘立,重迭成趣。椅栏西望,乌山耸翠,古塔峭拔。南宋词人辛弃疾在任福州知州兼福建安抚使时,重阳登九仙山,有《西江月》一词:“贪数明朝重九,不知过了中秋,人生能得几多愁,只有黄花依旧。万象亭中把酒,九仙阁上扶头,城鸦啼罢醉方休,细雨斜风时候。”

戚公祠

    戚公祠是民国7年(1918年),为纪念戚继光在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率兵支援福建抗倭而建。祠建在石岗之上,占地4100平方米。附近有平远台、蓬莱阁、醉石亭、三山阁、吸翠亭、补山精舍等。五老岗、榕寿岩、宋塔以及古今摩崖石刻等胜迹,隐存在千年榕树、古荔、龙眼等花木之中,为于山风景区组成部分。
    戚公祠厅正中有戚继光塑像,壁上挂着四幅历史画卷:海疆倭患,率兵援闽,激战三捷,平远庆功。这些画卷生动地描绘了戚继光抗击倭寇侵略的功绩。厅里还陈列着戚继光的钢盔铠甲,他的军事著作以及行军干粮光饼、征东饼等等。于山上留有戚继光很多足迹。 平远台在戚公祠南数十步,始建于宋朝。平远台原建筑物已毁于清初,现在的平远台是民国22年(1933年)十九路军将领蔡廷锴等人兴建的。台北怪石叠垒,中有一长型巨石,上镌“醉石”两字。相传戚继光抗倭胜利之后,在平远台庆功,酒后散步行至此,卧寝石上,故号醉石。石旁建有醉石亭,并以“六军一醉海天月,山中草木皆轩昂”的名句来歌颂戚继光。戚继光是山东蓬莱人,于是人们在醉石亭后又建蓬莱阁作为纪念。戚公祠旁的岩石上有现代文学家郁达夫的《满江红》题刻。这段题刻在文化大革命中遭破坏,后又于1978年重刻。

补山精舍

    从祠厅右折进入花墙,就是补山精舍。精舍建在榕寿岩旁,岩壁上镌有大"寿"字,岩隙间的一株古榕垂须屈干,悬立倒挂。民国22年秋,十九路军将领蔡廷锴、蒋光鼐等人曾在精舍召开秘密会议,筹备成立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
出戚公祠大门,迎面是峙立于悬岩的吸翠亭。亭东有廓然台,宋朱熹曾在此观天,并写五律《寄题九日廓然亭》,中有“仰看天宇近,俯叹尘境窄”、“宁知廓然处,初不从外得”等诗句。过吸翠亭,到炼丹井。相传何氏九兄弟便是用这口井的水炼丹的,炼丹井旁的九仙洞是他们的住处。 循炼丹井旁石阶可上大士殿。此殿又名观音阁,位居全山中心。殿建于清康熙年间,原称万寿亭,至乾隆年间才改为大士殿。清宣统三年(1911年)辛亥革命光复福州战役前敌总指挥部就设在这里。当时于山作为总攻阵地,曾在周围发生过激烈的恶战。大士殿东邻鳌顶峰,鳌顶峰旁就是状元峰,状元峰附近就是六鳌古迹。

炼丹井

    于山顶有一空地,叫九日台,台的南端是一片绝壁,很像一条高挂天空的瀑布。明代为防御倭寇骚扰,在岩顶建了石屋炮台。明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四月,倭寇进袭榕城,石屋炮台和设在城墙上的100多座炮台同时开火,打得倭寇抱头鼠窜,还击毁敌人的营盘和停泊在河港中的船只。这是福州历史上第一次用炮火保卫城池,可惜此石屋炮台在民国25年被拆除。
    沿登山公路转东,过望州岩,就到了山上最大的庙宇九仙观。这座道观建于北宋崇宁三年(1104年),庄严雄伟,金碧辉煌。殿的两旁建成碑廊,廊里陈列着历代与福州地方历史、经济、文化有关的碑碣16面,皆属珍贵文物。
    九仙观西南的舒啸台,是明代著名学者、莆田人黄仲昭开辟和命名的。明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他曾在九仙观主编《八闽通志》,花6年时间,成书87卷。这是福建省第一部全省性的志书,书中保存了大量地方史料。舒啸台的岩壁上还保存他的诗刻和叙述编志的时间、地点等题刻。 于山还有为数众多的摩崖石刻。现存宋、元、明、清及近代的摩崖石刻113段,其中宋刻35段,明、清占大半。这些石刻大部分分布在鳌顶峰、金粟台、戚公祠、蓬莱峰等处。鳌顶峰上北宋淳化元年(990年)吕文仲的题名石刻,是福州宋代最早的摩崖石刻。山南的《南校场演武厅铭》219字,字径20厘米,全段高3.3米,宽4.55米,是福州面积最大的摩崖石刻。宋太守元绛手书的“金粟台”3个篆字,苍劲沉着;明万历年间闽县张炜所书的“平远台”行书,雄浑厚重;由宋代音乐家陈命名、高僧鸿份手书的“廓然台”3字,挺秀洒脱。这三台榜书,风格各异,都是福州著名的石刻。于山摩崖石刻,不但保存许多优秀的书法艺术,其中大部分还具有史料价值。明代督舶太监尚春的诗刻,就是一份福州对外贸易的史料。

分享到: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我有话说

于山

于山位于福州城区中心,最高处海拔58.6米,面积11.9公顷,整座山形状如巨鳌,于是有六鳌胜迹:揽鳌亭、倚鳌轩、应鳌石、接鳌门、步鳌坡、耸鳌峰。于山又叫"九仙山"、"九日山"。相传战国时有一支..

您还可以看看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通行证注册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Copyright © 1996-2013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热门国家和城市

热门国家和城市

热门国家和城市

热门国家和城市

热门国家和城市

热门国家和城市

热门国家和城市

大家发现

为我发现

发现攻略
    发现微博
    新浪微博、博客、邮箱请直接登录
    忘记密码
    登录

    还没有新浪账号?

    立即注册
    X
    @明日香 提问中
    1/140
    此问题会同步到你的新浪微博
    提交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