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鹤楼公园的古井
三国时期
吴黄武元年(公元222年)赤壁之战后,孙权夺取荆州,将统治中心自建业(今南京市)迁鄂(今鄂州市),并称吴王,将武昌郡改江夏郡,辖沙羡等6县。这时的黄鹄山已成为东吴的重要军事要地。
吴黄武二年(公元223年)
孙权修筑夏口城,城“西南角因矶为楼,名黄鹤楼”。
南北朝时期
宋大明六年(公元462年)鲍照作《登黄鹄矶》诗。此为迄今所见最早咏诵黄鹄矶的诗。宋泰始五年(公元469年)祖冲之撰成志怪小说《述异记》。书中讲述了江陵人荀环在黄鹤楼遇见仙人驾鹤并与之交谈的故事。这是黄鹤楼称谓最早出现的文字记载。
梁普通七年(公元526年)萧子显撰《南齐书》中,告诉世人。黄鹤楼神话中驾鹤仙人为王子安:“夏口城据黄鹄矶,世传仙人子安乘黄鹤过此地。”从而使神话传说中的仙人第一次有了名字。
唐代
贞观十年(公元636年)
黄鹤楼的称谓第一次载入正史。据当年撰成的《梁书》载:梁武帝的异母弟安成康王萧秀任郢州刺史,因夏口常为战场.到处是战死者的骸骨。萧秀便命人将这些骸骨“于黄鹤楼下祭而埋之”。唐高宗显庆四年(公元659年)撰成的《南史》中也有类似记载。
开元十一年(公元723年)
崔颢作。《黄鹤楼》七律诗。该诗是咏黄鹤楼诗词中最负盛名的一首,为脍炙人口的“千古绝唱”。由于崔诗杰出的艺术成就。黄鹤楼因此又有“崔氏楼”之称。
开元十六年(公元728年)
孟浩然岁暮由扬州返程回襄阳途经武昌,写下《溯江至武昌》诗。在此前后,孟浩然还借黄鹤楼抒发感情,作了《鹦鹉洲送王九之江左》等诗。
天宝十三年(公元754年)
李白写成《送储邕之武昌》诗。此时距他初游武昌已30余年。其间,李白写了大量与黄鹤楼有关的诗作,仅存世的即有《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等16首,在历代咏诵黄鹤楼的诗人中可能是诗作最多的一个。
永泰元年(公元765年)
阎伯理撰成《黄鹤楼记》。该《记》涉及黄鹤楼的传说、地势形制、当时人物活动及感想诸方面,文简意明,流畅可诵。颇具文献价值。阎伯理在《记》中,记述黄鹤楼神话传说中的仙人为费讳:“费讳登仙尝驾黄鹤返憩于此。”从而形成与《南齐书》中称仙人为子安不同的说法,使这一传说有了新的发展。
元和十年(公元815年)
白居易被贬江州途经武昌,登临黄鹤楼参加地方官员迎宴时,写下《卢待御与崔评事为予于黄鹤楼置宴.宴罢同望》诗。
宝历二年(公元826年)
鄂州刺史、武昌军节度使、鄂岳沔蕲黄观察史牛僧孺对鄂州(今武昌)城垣进行大规模改造。据传在这次城垣改造中,黄鹤楼首次与城垣分离,成为立的景观建筑。
宋代
熙宁二年(公元1069年)
鄂州杂诗碑立于黄鹤楼后的斗姥阁。此碑刻有宋之问、崔颢、李白、孟浩然等19位诗人的39首诗。碑文直到清代仍可辨认。
元祜年间(公元1086~1094年)
“南楼在郡治正南,黄鹄山顶,中间曾改为白云阁。元祜间,知州方泽重建”(南宋•王象之《舆地纪胜》)。时有“鄂州南楼天下无”之赞。
绍兴年间(公元1131~1162年)
游仪作《登黄鹤楼》诗。该诗脍炙人口,被誉为“宋诗绝唱”。游默斋曾书之于南楼,后又为之刻石立碑。
绍兴八年(公元1138年)
抗金名将岳飞再次“还军鄂州”时, 填写《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词,抒发请缨杀敌,收复山河的壮志豪情。
乾道五年(公元1169年)
陆游在其《人蜀记》中记“黄鹤楼,旧传费玮飞升于此,后忽乘黄鹤来归,故以名楼,号为天下绝景”。《人蜀记》还记载了途经武昌登黄鹄山的所见所闻:“今楼已废,故址亦不复存。”提供了南宋初期黄鹤楼已实体不存的史料。
淳熙四年(公元1177年)
范成大在其所撰《吴船录》中,记录了由四川回江浙途经武昌登黄鹄山时见到南楼等风景名胜,而只字未提黄鹤楼。此可印证8年前陆游在《人蜀记》中所载黄鹤楼已不存在的史实。
淳熙十三年(公元1186年)
姜夔作《翠楼吟•武昌安远楼成》词,记述了登临安远楼(南楼)时的伤感情怀。该词谱曲后,立即在武昌传唱开来,而且历久不衰,堪称宋词中吟诵南楼的佳作。
元代
至元年间(公元1271~1294年)
元世祖南征至鄂,曾驻黄鹄山(旧为头陀峰)观览形胜。至正年间因建大殿以纪止跸之旧(明•陈循《寰宇通志》)。
至正三年(公元1343年)
威顺王宽彻普化太子修建胜像宝塔,该塔是用于供奉舍利和安藏佛教法物的喇嘛塔。
至正十八年(公元1358年)
山西芮城永乐宫建成。宫内壁画中有《武昌货墨》图,该画描绘了吕洞宾
在黄鹤楼仙游显化的故事,说明黄鹤楼的影响所及。
至正二十四年(公元1364年)
朱元璋称王占领武昌后,前往安葬在黄鹤楼故址旁的陈友谅墓祭奠,并题“人修天定”四字于墓前。
明代
洪武四年至洪武十四年(公元1371~1381年)江夏侯周德兴主持湖广会城武昌的大规模拓展和建设。黄鹤楼在此次扩建中得以重建(修)。
永乐年间(公元1403~1424年)
明成祖朱棣御制《大明玄天上帝瑞应图录》,其中“神留巨木”图画中绘有黄鹤楼。
成化年间(公元1465~1487年)
因黄鹤楼“年久倾圯”,“楚府宗室……捐赀倡郡人创建。都御史吴琛修葺”。
嘉靖四十五年(公元1566年)
黄鹤楼“忽毁于火”。
隆庆五年(公元1571年)
刘悫以都御史巡抚湖广,主持重建黄鹤楼。万历二十四年(公元1596年)
武昌新任知府孙承荣辑、任家相补辑的明刻《黄鹤楼集》,由武昌府署刊刻,
分三卷,集历代黄鹤楼诗文210家,近400篇,是研究黄鹤楼的重要史料来源 之一。明初及正德年间曾各有过黄鹤楼诗集,但均已散失。
崇祯十六年(公元1643年)
张献忠所部败退武昌、左良玉率兵人城、黄鹤楼被毁。
清代
顺治十三年(公元1656年)
御史上官铉筹资对黄鹤楼进行“粗葺”。此为清代所建的第一座黄鹤楼。
康熙三年(公元1664年)
黄鹤楼被焚毁。总督张长庚、巡抚刘兆骐重建。
康熙十三年(公元1674年)
总督蔡毓荣主持“补葺”黄鹤楼。康熙二十年(公元1681年)黄鹤楼遭雷击起火,因及时扑救,损失较小。
康熙四十一年(公元1702年)
因楼遭雷震倾圮,总督喻成龙、巡抚刘殿衡主持“新构”。
康熙六十一年(公元1722年)
总督满丕,巡抚张连登主持对黄鹤楼“略修”。
乾隆元年(公元1736年)
湖广总督史贻直主持重修黄鹤楼。
乾隆四年(公元1739年)
本年成书的《明史》提到:张献忠攻人武昌“题诗黄鹤楼”。至此有关黄鹤
楼的史料被5次载人二十四史典籍(其它为《南齐书》、《梁书》、《南史》、《宋史》),这种情况在历代名楼中是不多见的。
乾隆四十四年(公元1779年)
乾隆皇帝爱新觉罗•弘历为黄鹤楼书写“江汉仙踪”四字横匾,后又御制“百岁寿民吴国瑞四世一堂”的诗碑置于黄鹤楼中。
嘉庆元年(公元1796年)
总督马慧裕主持“彻修”黄鹤楼。因缺少大木料,而增加石础四十余件。中
间贯以铁索,号称“万牛不能撼”,从此改变了黄鹤楼自始建以来的纯木结构。
咸丰年间(公元1851~1861年)
第一张黄鹤楼照片由一外国人拍摄,照片真实地反映了黄鹤楼为三层建筑。接近前朝旧制。咸丰三年一月十七日(公元1853年)太平军攻下武昌城后,在黄鹤楼上张灯结彩,庆祝夺取第一座省城的胜利。
咸丰六年十二月 (公元1856年)
太平军为保卫武昌城与清军展开激战,黄鹤楼毁于战火。
同治七年(公元1868年)
总督官文、李瀚章,巡抚郭伯荫主持重建黄鹤楼。此次重建共动员一千余名工匠, 耗银3万余两,用时10个月。
同治十三年(公元1874年)
胡凤丹纂成《黄鹄山志》。该《志》比较集中地记述了有关黄鹤楼的史料,是后世系统研究黄鹤楼历史的重要文献。
光绪九年(公元1883年)
日本诗人森春涛之子森槐南从崔颢、李白等人的咏诵黄鹤楼诗词中得到启发,填写《百字令》词,留下“巷赛乌衣、楼疑黄鹄、梅落江城笛”的佳句。
光绪十年(公元1884年)
清代最后一座黄鹤楼被大火焚为灰烬。其攒尖铜顶成为历代黄鹤楼中唯一保存下来的遗物。同年.吴嘉猷(字友如)作《古迹云亡》图,真实、形象地记录了同治黄鹤楼被烧毁的情景。
光绪十六年(公元1890年)
湖广总督张之洞在汉阳办铁厂时曾说,将来炼铁有效,黄鹤楼要用铁造,以避免火灾,第一个提出用铁质材料重建黄鹤楼的主张。
光绪三十年(公元1904年)
湖北巡抚端方在黄鹤楼故址附近修建两层西式红色楼,俗称“警钟楼”。
光绪三十三年(公元1907年)
张之洞擢升体仁阁大学士、军机大臣之后,湖北军界和学界为颂扬张之洞治鄂功德,筹资在蛇山头建立风度楼和抱冰堂,张听说此事后,建议风度楼更名,并亲笔题写“奥略楼”三字作为楼匾。
黄鹤楼始建于三国时期吴黄武二年(公元223年),现在的黄鹤楼于1985年建成。外形雄伟壮观、古朴典雅。古往今来,无数名人先后登临黄鹤楼,留下了一篇篇脍炙人口的传世之作,使黄鹤楼蜚声中外。崔颢的那首《黄鹤楼》诗..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通行证注册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Copyright © 1996-2013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