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浮宫的兴衰卢浮宫原来并不是王宫,是一座用于自卫的堡垒。14世纪,“卢浮”成为皇家宫殿,才称为“卢浮宫”,此后历经沧桑。法国大革命后,卢浮宫改建为展示艺术品的博物馆。拿破仑一世把他在战争中抢来的艺术品充实博物馆。随着法国殖民主义扩张,卢浮宫博物馆的艺术品不断充实。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大部分领土被德国占领,但是法国人早就悄悄地把卢浮宫的展品运出巴黎,分散隐藏,据说有的藏在私人的地窖里。
战后,法国经济持续发展,国家有力量对文化事业投入更多的资金。80年代中期开始大胆扩建,使卢浮宫拥有6万平方米的展室,展出34万件展品,成为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博物馆。2008年参观人数达850万,为世界上博物馆之首。我相信,中国游客对此做出了重要贡献。贝聿铭的“金字塔”我第一次参观卢浮宫是在1971年11月。正值巴黎深秋的天气,天空总是灰蒙蒙的,雨水打在广场鹅卵石地面上,溅起细小的水珠子,像朵朵小白花。
灰暗、阴冷,这是我对卢浮宫的第一印象。到法国工作后,我又多次参观卢浮宫。这时广场上多了一座玻璃“金字塔”,这是一个多姿多彩的建筑,在阳光照射下,它像一块熠熠发光的钻石;夜间,它像披上了金色外衣的贵妇人;阴雨天,站在“金字塔”里朝外看,像是在水帘洞。但是,“金字塔”的建设经过了一段曲折。
1981年,密特朗总统提出建“大卢浮宫”的计划,请各国名建筑师提出方案。贝聿铭提出了一个大胆的设计方案:“挖地三尺”,在广场下建一个大厅,由一座玻璃“金字塔”覆盖,充分利用地下空间,把卢浮宫互不相联的四个楼连结在一起,方便参观。这对博物馆长很有吸引力,密特朗总统也表示赞成。贝聿铭要建“金字塔”的消息一经传开,反对之声不绝于耳:“贝创造了一个埃及死亡的象征。”“不伦不类,破坏整体景观⋯⋯”
2000年,贝聿铭去法国时,我们应邀参加了他的晚宴,作为大使夫人,我被安排在贝聿铭的右侧,这使我有机会向他提出许多问题。贝先生告诉我,1984-1985年,对他的批评达到高潮,他走在巴黎街头,都能感到人们以不满的眼光看他。他说:“它(金字塔)像一颗钻石。”有人就讽刺说:“那是廉价的假钻石!”
贝聿铭遇到了空前的压力。现在,对贝聿铭的玻璃“金字塔”,赞扬远超过批评。它究竟好在哪里?贝聿铭说:“一、‘金字塔’由平面组合,它同卢浮宫多平面屋顶相协调;二、它看上去很稳当,而且由玻璃组成,有透明度,不会把卢浮宫建筑挡住;三、用钢玻璃结构,摆脱了传统建筑风格。”贝聿铭用一句中国成语概括说:“相得益彰。”大师的这番话也许能帮你更好地欣赏这座玻璃“金字塔”。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通行证注册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Copyright © 1996-2013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