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到首都去-加拿大渥太华游记http://tour.sina.com.cn 2008年08月22日17:49 新浪旅游
到首都去! 多伦多到渥太华约有五个小时车程,其间并不全是走的高速公路,这一点比较奇怪——按理说连接最大的城市和首都之间的路程,就好比咱中国的北京上海之间的路程一样,不但重要,而且得修得漂亮便捷,偏偏前往渥太华的路不是如此。多伦多到蒙特利尔之间由401号公路连接,蒙特利尔和渥太华之间是417号公路,而从多伦多出发,没到金斯敦(Kingston)就走了另一条并不太大的路,我猜想这多半也影响了路上的时间。 所以我上午10点不到出发,下午2点半多到达渥太华市区的车站,一路上昏沉沉地也没怎么吃好,所幸也不是毫无收获,安大略省内的风光很不错,与西部的一片草原相比也别是一番景象,路旁多是灌木和阔叶林,见不着许多山,却时常能瞥见长空掠过健美的雄鹰。 渥太华虽贵为加拿大首都,但却算不上什么国际化大都市,这一点还没到的时候我就有了足够的心理准备。从车站出发,沿着肯特路(Rue Kent)向北,很快就进入了现代与传统并存的渥太华市中心地带。 一河双语的渥太华 渥太华这个名字,英语的拼法是Ottawa,重音在第一个音节,取自流贯全城的圣劳伦斯河支流——渥太华河。这个名字很像日语,至少提醒人想起大阪的Osaka,事实上却与日语没什么关系,而来自当地的Algonquin印第安语的词汇adawe,本意就是“大河”(印第安人源自东北亚,很可能与日本人的祖先同源,两者语音特点上的相似性是否与此有关,倒是值得专家人士去分析了)。 渥太华大市区(包括渥太华北岸属于魁北克省的部分)今天约有130万人口,在加拿大排名第四位,不过此城历史并不长,十九世纪三十年代前后才建成,甚至比埃德蒙顿的最初建成时间还要短,1812年战争地图上也无法找到此城的确切位置。可是这座城市的诞生却与那场战争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原来美国人进攻加拿大时,一直将主攻方向放在圣劳伦斯河上游的五大湖地区,而根本没有封锁下游的圣劳伦斯河道,阻断英国人的运输路线。英国人侥幸取胜,可不指望美国人将来再犯如此低级的错误,于是他们雇佣工人,耗资巨大,从金斯敦挖掘运河,一直通往渥太华河,以作为圣劳伦斯河的备用航线,这就是今天仍在使用的里多运河(Rideau Canal),1832年运河贯通后,其流入渥太华河的位置,就成为渥太华市最初的移民定居点。 然而谁也没有想到,这座平静的小城却在二十多年后的1857年成为整个加拿大的首都。选择渥太华的英王,就是女王维多利亚。 维多利亚的选择出于多方考虑:首先,渥太华地处渥太华河畔,而这条河正是安大略和魁北克(当年的上下加拿大)的界河,河的南岸居住着英裔的上加拿大人,北岸则是法裔的下加拿大人,两大族裔之间并不能说没有矛盾和隔阂,选择这样一个地跨两省的城市,可谓最无偏颇的一种方案;其次,渥太华的周围的确已有许多相对较大的城市,比如今天的蒙特利尔、魁北克城、多伦多、金斯敦,但这些城市几乎无一例外地处于美加边境上,如若两国再发生战争,几乎没有任何可以防御的缓冲地带,而渥太华虽小,却分别通过渥太华河和里多运河连接了这些城市,一方面交通方便,另一方面也深处内地,一旦战争,更容易进行防御。除了这两个主要原因外,渥太华也的确是安大略和魁北克之间的中点地带,与魁北克城和多伦多都是约500公里的距离,是个十分合适的国家中心。 渥太华成为首都后,继续吸收着两大族裔的移民的涌入,成为一河贯穿东西,南北分说两语的别致城市。漫步城中,你有时会在上城的英语区见到许多人说着法语,他们多半是来自下城,有时又会在下城的法语区见到许多从上城前来游玩的说英语的游客。而这一现象最明显的地方,就是在里多运河到渥太华河之间的这一条行道上。 国会山 肯特路的尽头就是东西走向的惠灵顿路(Rue Wellington),这条路的地位,在我看来就有点像北京的长安街,虽然规模差得太远,地位却很相似——加拿大的许多国家政府和机构都位于这条街的两侧,而作为国家权力中心的国会大厦(Parliament Buildings),就在这条街的东侧的国会山上。 加拿大国会大厦是加拿大国家的象征,分为中央大楼(Centre Block),东楼(East Block)和西楼(West Block),坐北朝南,北面俯瞰渥太华河,始建于1859年至1865年,是十分典型的欧洲哥特式建筑。中央楼的正中为和平塔(Peace Tower)和国会图书馆,上方高高飘扬加拿大国旗,这座楼也是加拿大国会上下两议院(也即参众两院)的会场。东楼是联邦议员的办公室,西楼则是总理的办公室。 整个国会大厦的颜色基调为灰色,房顶为绿色,气氛庄重和谐。每年的加拿大国庆日(七月一日),大厦南侧的广场都会举行国庆阅兵式。广场左右两块草坪之间的正中央,是1967年庆贺加拿大建国100年时所燃起的百年篝火,篝火的四周镶嵌着加拿大十省的省徽,并刻有各省加入联邦的时间,以象征加拿大生命之火的生生不息。 我在渥太华的时间正好是长周末的周日,广场上的游客非常多。大楼里也没有什么办公人员,基本都是接待游客参观的导游。我为了节省时间赶往下一个博物馆,并没有进入中央大楼,只在广场四周浏览了一番雕塑,便前向渥太华河上的跨省大桥。 加拿大文明博物馆(Canadian Museum of Civilization) 渥太华市区有很多博物馆,既然是首都,这些博物馆也就是国家级的了,比如著名的加拿大钱币博物馆,就坐落于发行加元的加拿大银行旁边,展出各种时期的加拿大货币。博物馆门前有个镂空的25加分硬币模型,供给游人拍照,大概是大家觉得和钱币拍照能招来好运吧。不过我虽收集25分硬币,对钱币的兴趣却并不是很大,所以没有这个小博物馆,而是穿过渥太华河,去参观河北面属于法语区加蒂诺(Gatineau)的加拿大文明博物馆(Canadian Museum of Civilization)。 离开国会大厦,穿过风雅的里多运河,东面是渥太华市区最大的一个公园,梅杰山公园(Major's Hill Park)。公园里是一片绿色,一面邻渥太华河,可以仰望河上的国会山,还有一侧则可以与美国驻加拿大大使馆隔街相望,多数游客们在公园草坪间的小道上悠闲地散步。这些小道也允许自行车通过,所以时不时见到穿梭来往于河北与河南之间的Bikers的身影。 沿着小道向北,就是横跨渥太华河的皇家亚里桑德罗跨省大桥(Royal Alexandra Interprovincial Bridge)。这座钢结构的大桥连接安大略和魁北克两省,建成于1900年,一百多年后依然是河上重要的交通通道。桥分三大车道,除了两条用于来往的车辆外,另有一条专门用于自行车道。这一带的自行车流量也的确不小,就冲着两岸美景,我在想什么时候也可以考虑租辆车再玩一趟。 过了大桥,就是说法语的魁北克省地界了。在上城的渥太华地区,公共场所的服务员们先说英语再说法语,而在下城的这里,服务员们开口就是Bonjour,然后才说Hello,标牌也是法语在前,英语在后,路标则是根本没有英语——因为法语是魁北克省唯一的省官方语言。 加拿大文明博物馆就坐落在大桥旁的西侧,以前这个地区叫作City of Hull(赫尔市,法语则叫郁尔市,现在的埃德蒙顿还有条街叫做Rue Hull,赫尔街)。2002年,魁北克省决定将Hull与附近的四个其他的城市合并,成为一个拥有25万人口的较大城市,这就是加蒂诺,加蒂诺也就成为和魁北克边境上最大的一座城市。 不过文明博物馆是国家级博物馆,因此两种语言的标牌都能看到。博物馆的外观是三圆顶的流线型结构,给人一种活泼的感觉,毫不死板。这个博物馆非常大,虽说未必比得上前天参观的皇家安大略博物馆(ROM)(没有仔细比较过大小),却也足够人细细观看上大半天了。 博物馆的侧厅还连接一个3D iMax剧场,当天放映的是《秦始皇》的历史纪录片,想来一定非常有趣,但我只能在这里呆两个多小时,为了多看点馆内的藏品,只好放弃看iMax影片的机会了。 文明博物馆共分为四层。一层位于二楼正厅的下面,介绍加拿大土著,即加拿大政府所称的“第一民族”(美国人称为印第安人)的文明历史,这里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古代加拿大居民的遗物,比如他们住的帐篷,他们穿的服饰,他们用的器具,还有形形色色的象征精神崇拜的图腾柱。在这个国家住了这几年,我感觉加拿大人对早期土著的态度要比美国人好太多了——他们不仅曾经并肩作战(1812年战争),而且在后来的发展过程中还帮助他们整理自己的语言、文化,保护他们的遗产,并且立法保护“第一民族”的利益(包括前几年成立的基本由土著自治的努纳武特地区),加拿大很多省的土著人口比例都相当之高。这些民族政策倒有点类同于中国。 二楼展厅包括两个小博物馆,一个是加拿大邮政博物馆,展出加拿大邮政历史的发展和各时期的邮票;另一个是加拿大儿童博物馆,这个小博物馆很像是个游乐园,里面展出世界上的各种地理文化,还有各种娱乐设施,是个寓教于乐的好场所。 三楼主要展出加拿大移民的历史,从早期拓荒的欧洲移民的遗物到二十一世纪的各种高科技设施,展示了加拿大移民几百年的奋斗史,也好象是用各种实物讲述着加拿大这个国家是如何一步步走来,跨越历史长河的。 我走马观花地绕了近两个小时,才勉强参观完这一段段的文明。感觉自己现在对博物馆一类的知识性场所的兴趣急剧升温,以至于后来去蒙特利尔的时候,又继续参观博物馆型的景点了。
【发表评论 】
相关链接
精彩旅游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