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地震周年最好纪念是让灾区人民过幸福生活

喜欢
大字
小字
位于 四川省 | 四川日报 微博 | 2009年05月07日14:46

  ——我们怎样纪念“5·12”汶川特大地震一周年

  -本报评论员

  “5·12” 汶川特大地震一周年将至。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刘奇葆日前在成都、德阳、绵阳灾区调研时强调:加快灾后恢复重建,尽快让灾区人民过上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是对“5·12”汶川特大地震一周年最好的纪念。朴实的话语,浓浓的民生情怀,充分体现了党和政府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我们一定要加快民生恢复重建,采取切实有效的举措,努力把群众安顿好,把民生保障好,把灾区建设好。

  一年抗震救灾,一年浴血奋战。这一年,英雄的四川人民战天斗地,崛起危难,打赢了一个又一个硬仗,取得了抗震救灾斗争的重大胜利,正用勤劳的双手加快建设灾后美好新家园。在“5·12”汶川特大地震一周年到来之际,我们倍加怀念在地震中遇难的亲人和在抗震救灾斗争中英勇献身的烈士。逝者安息,生者奋进。生者对逝者最好的纪念,就是面向未来,化哀思为动力,更加自立自强,更加坚强坚韧,更加坚定乐观地应对和战胜一切困难,努力开创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

  让灾区人民过上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安居是关键。我们要把农村和城镇永久性住房建设作为灾后重建工作的重中之重,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加快建设进度,突出地域和民族特色,让灾区群众早日搬进新家安居乐业。“5·12”灾难突降之后,我省在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援下,仅用不到3个月的时间,就解决了上千万受灾群众过渡安置问题,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赞誉。然而,过渡安置是应急性措施,只有让失去家园的群众尽早搬入永久性住房、过上安居乐业的正常生活,才算是真正安顿好群众;只有让灾区群众在安居之后真正做到安定、安稳、安心,才能为加快灾后恢复重建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我们对“5·12”汶川特大地震一周年最好的纪念,就是要把群众安顿好,让灾区群众早日搬进舒适温暖的永久性住房安居乐业。

  让灾区人民过上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加快民生恢复重建是根本保障。救灾就是救民,重建就是为民;灾后重建,民生优先。要加快学校重建,始终把安全摆在首位,确保把学校建成最安全、最牢固的场所,让学生、家长和社会放心;要加快医疗卫生设施重建,满足灾区群众“病有所医”的需要;要加快灾区道路、饮水、电力、通信等基础设施重建,方便群众生产生活;要加强社会保障工作,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确保灾区群众特别是经济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三孤”人员和伤残人员是受灾群众中最困难的群体,是民生恢复重建中最需要关爱的群体。我们要认真做好“三孤”人员和伤残人员等困难群众的安置帮扶工作,给予其特别关爱,采取亲属监护、集中供养、提供最低生活保障等方式,保证“三孤”人员和伤残人员有饭吃、有衣穿、有房住、有医疗,生活有人照顾。地震对灾区干部群众造成严重心理创伤,要高度重视心理抚慰工作,组织专业人员和志愿者队伍,积极开展心理辅导,医治心理创伤,帮助他们走出阴影,健康生活。我们对“5·12”汶川特大地震一周年最好的纪念,就是要尽快完成群众最急需、看得到、感受深的民生项目,把民生保障好。

  让灾区人民过上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归根到底是要把灾区建设好。加快灾后重建,不但关乎灾区群众生活,更关系灾区长远发展。我们要坚持用科学发展观指导灾后重建,既抓重建又抓发展,既抓恢复又抓提升,有力有序有效地推进灾后美好新家园的建设。我们要进一步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既要按照灾后重建规划整体推进,又要抓住主要矛盾和关键环节,积极主动,增添措施,凝聚力量,超常努力,尽快形成“加快”合力。要对重建项目进行梳理,倒排工期,落实责任,在政策对接上下功夫,在资金筹措上下功夫,在项目推进上下功夫,在援建衔接上下功夫,在要素保障上下功夫,在质量安全上下功夫,确保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灾后恢复重建任务。我们对“5·12”汶川特大地震一周年最好的纪念,就是要加快推进灾后恢复重建,力争三年目标任务两年基本完成,努力把灾区建设得比地震前更加美好。

  纪念过去,是为了更好地走向未来。我们对“5·12”汶川特大地震一周年最好的纪念,就是要尽快让广大灾区群众过上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灾后恢复重建,民生改善是最大成效,群众认可是最终标准。灾区各级党员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要坚持以对人民负责为根本,始终关注民生,带着深厚感情进百家门,听百家言,解百家难,暖百家心,把一件件关乎民生的实事落到实处。各级党委、政府要把地震一周年作为新的起点,坚持求真务实、以人为本,继续攻坚克难、扎实奋斗,团结带领灾区群众加快建设灾后美好新家园,创造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

分享到: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我有话说

四川省

生活在这片美丽富饶的土地上,四川人创造出了悠久灿烂的巴蜀文化,它与中国其他地域文化一样,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1986年四川广汉发掘出三星堆遗址,证明了早在4000多年前,巴蜀文化就已逐步形成且具有相当的..

关注|粉丝
+ 关注
关注|粉丝
+ 关注
关注|粉丝
+ 关注
关注|粉丝
+ 关注
关注|粉丝
+ 关注

您还可以看看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通行证注册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Copyright © 1996-2013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热门国家和城市

热门国家和城市

热门国家和城市

热门国家和城市

热门国家和城市

热门国家和城市

热门国家和城市

大家发现

为我发现

发现攻略
    发现微博
    新浪微博、博客、邮箱请直接登录
    忘记密码
    登录

    还没有新浪账号?

    立即注册
    X
    @明日香 提问中
    1/140
    此问题会同步到你的新浪微博
    提交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