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历史风云,转瞬回到100年前的1911。辛亥年武昌起义,最终成为清朝统治轰然倒台的一根引线,改变了中国的命运。但是,“辛亥革命”并非是靠1911年10月10日那一役而毕其功的,辛亥之前的革命党人前仆后继的斗争,早已摇撼了清朝的根基。而在这斗争中,上海这座城市提供了舞台,孕育了希望,传承了精神。
这里有孙中山、宋庆龄为国奔走的传奇故事,这里有陈其美、黄兴、邹容等辛亥革命先驱的斗争足迹,这里有旧上海士绅、帮会等筹募资金、捐助军饷的身影,这里更有革命义士光复上海、响应武昌的浴血奋战。
回首百年,辛亥革命留下的每一处史迹,都铭刻着一段非凡的革命历史,沉淀着一种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岁月如斯,精神不朽。
事件 辛亥革命上海光复之役
踪迹 董家渡路中华路口的警钟楼
人物 李平书,初名安曾,改名钟钰,字瑟斋,号且顽老人。清咸丰三年(1854)生于上海高桥。晚清上海的著名士绅。14岁父亡,缀学当学徒。17岁开始参与科举,33岁得优贡,34岁赴广东当了知县。因支持农民抗击法军侵占广州湾,被“遵旨革职” 回到了上海,上海却因为这个在清廷眼里不称职的下台干部有了一场地方自治运动,有了现代城市的雏形。他是上海救火联合会的创始人,辛亥革命上海光复之役筹划指挥。
现今仍巍然耸立在上海小南门董家渡路中华路口的警钟楼,建于1910年,是上海华界建立最早的火警瞭望楼,也是当时城厢内外的最高建筑物。
当时情景 1911年11月3日下午2时,南市钟楼按预定计划敲响起义钟声,上海救火联合会体育部、各商团、敢死队等革命团体行动起来。上海士绅李平书坐镇救火联合会会所指挥。救火联合会会员在起义警员的指引下,冲进上海县知事衙门、道台衙门,上海县知事、道台逃入租界避难。入夜后,救火联合会会员与商团一起守卫衙署、监狱等城厢内外各重要场所,并协助起义警察、商团维持地方治安。11月4日凌晨,救火联合会会员配合清军起义士兵和商团武装攻破清政府在上海的最后堡垒江南制造局,震动全国的辛亥革命上海光复之役获得成功。
上海人民把最高崇敬给了他,他的铜像曾巍巍屹立在豫园湖心亭前,九曲桥旁,供人瞻仰。后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不知去向。
上海救火联合会旧址
黄浦区中华路581号
公交920、929、64路 ;11外圈路 11内圈路;地铁9、4、8、10号线
旧址占地1500平方米,建筑面积1000平方米,砖木结构二层,五开间,外廊式建筑,红砖柱及扁圆券,假石券心石,青砖外墙,另有“火警钟楼”一座。1910年,救火联合会警钟楼建于小南门。1927年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时,以警钟楼钟声为号实现总罢工。2000年,小南门钟楼被登记为黄浦区不可移动文物,2005年钟楼又列入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现该区域为治安单位。目前,有关部门已经启动了修缮计划,力图让钟楼焕发新的光芒。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通行证注册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Copyright © 1996-2013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