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劳动人民“缝革为囊”,充入空气,泅渡用。唐代以前,这种工具被称为“革囊”,到了宋代,皮囊是宰杀牛、羊后掏空内脏的完整皮张,不再是缝合而成,故改名为“浑脱”。
浑做“全”解,脱即剥皮。人们最初是用单个的革囊或浑脱泅渡,后来为了安全和增大载重量,而将若干个浑脱相拼,上架木排,再绑以小绳,成为一个整体,即现在的“皮筏”。
现在,黄河边供游客乘坐的羊皮筏子一般都是用13、14只皮胎采取前后4只中间5只或者前后5只中间4只的排列方式绑扎成的小筏子,重20多斤,能坐5个人。
据说,从前最大的羊皮筏子有600只皮胎,并排捆扎在细木架上制成,载重量成倍增加,最多能达十余吨。大筏子在黄河中抗急流能力强,而且既快又稳。这种由十几只或几十只筏子组成的“大船”,就是享誉黄河两岸的“羊皮筏子军舰”。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通行证注册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Copyright © 1996-2013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