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食 五千年的人情味

喜欢
大字
小字
中青雄狮 微博 | 2011年06月21日14:19

  除了中文,似乎不会再有哪种语言之中,会将“人”、“情”、“味”这三个字放在一起组成一个词汇,来形容人性之中最温情的一面,表达爱与关怀的奇妙感觉。“人”和“情”固然容易理解,人与人的互动之中,本来就离不开一个“情”字,而一个“味”字放在最末,却颇令人玩味。味,用其造词最多的应该就是“味道”一词;味道,使用最为广泛的应是用来形容或修饰食物。人情和食物有着共通点,不论是从遣词造句上说,还是纵观中华美食的历史,似乎都不能算得上牵强。中国的美食和语言,都是一种让人无法一眼勘透的精妙艺术。

  “食”这个字在甲骨文中很像是在一个屋檐下升起的一堆火这幅画面的写意。由此可见,“茹毛饮血,污樽杯饮”并不算是真正意义上的饮食。直到燧人氏教会人钻木取火之后,真正的中华美食之旅才算从此踏上了征程。从简单的烧烤和煮食这些最为原始的食物加工办法,发展到后来的蒸、煮、烤、煎、炒、烹、炸、烩、爆、熘、汆、扒、炖、酥、焖等等各种繁复精湛的烹饪技术,中华美食一路走来,吃到众人嘴里的是越来越精致多样的美味,可留在人们心里的,却是一个民族的悲欢兴衰、悠悠传奇。

  东汉以后,作为坐具的胡床从西域传入中原。坐在胡床上时两脚自然地垂在地上,汉族传统跪坐的方式由此开始发生改变,椅子桌子等等家具在这个时期次第出现。人们伏高桌,坐低凳,围坐一桌共同进餐的合食制建立起来,并且一流传就是几千年。一直到今天,西方人推崇了几百年的分餐制在中国也没有立住脚跟,尽管有声音赞那分餐制文明卫生,可对中国人来说终究太过生分冷硬,实在跟中国的人情味不相吻合。一家人或是三五好友,融融洽洽地围坐在一起,聚则合,聚则喜,中国人喜聚不喜散的文化性格在大家共同分享美食的过程中得到了最好的体现。这样的乐趣和性味,又怎能是那些进餐工具仍然停留在刀叉阶段的彼邦人所能意会的。

  在中国,能够流传下来的传统美食,仅仅具备着色香味的完美是远远不够的,这些食物本身必须承载着这个礼仪之邦深远的文化内涵和意义。除夕夜的饺子意味着年年饺子年年顺,端午节的粽子为的是纪念伟大而浪漫的诗人屈原,中秋节的月饼寄托的是一家人永不分离、欢喜团圆的美好心愿。每一年里,这些美食伴随着我们从年头来到年尾,有了它们的安慰,岁月的流逝似乎也减少了几分伤感,增添了几分喜庆。每个人的一生,同样少不了那些食物的见证。刚刚诞生婴儿,外婆要为众人派发红色蛋皮的喜蛋,让每个人都共享新生的喜悦;新人结婚,带进洞房的食物少不了饺子面条,因为“子孙饺子长寿面”。虽是处处可见的平凡吃食,可内里包含的浓浓情意和美好期待,怕是任何珍馐美味都不能相比的。“民以食为天”这句话从秦朝流传至今,食物在人们的生活中扮演的绝不仅仅是解决温饱的角色,而必然是被赋予了更多戏份,因为这食物的身上,被寄托了太多食物之外的心愿和情义。

  除了礼仪和祝颂的情结,食物背后的故事和传说则更加优美感人,其中最令人动容的莫过于那个古老的“豆腐饭”的故事。豆腐是战国时的乐毅发明的食物,其初衷是为了使上了年岁的父母吃上比较容易咀嚼的饭食,豆腐不仅使乐毅的孝敬之心如愿以偿,更是惠及乡里。因为豆腐中丰富的营养,乐毅的父母活至耄耋,在父母过世送葬归来的时候,乐毅便把家中的黄豆全部磨成了豆腐,办了豆腐酒席来招待家乡的父老乡亲,以此祝愿大家都健康长寿。从那之后,人们都学习乐毅在老人过世后,用豆腐酒席招待送葬的亲友。吃“豆腐饭”的风俗遂代代相传,沿袭至今。

  这样的故事一定会时不时地激起国人的自豪感,因为只有我们这样讲究人情味的民族,才会让这朴实无华的食物因为这样动人的传奇故事变得有情有义。北宋的苏东坡为了与乡里同乐,春节的时候叫家人把肉切成方块,用他研究出的烹调方法烧制,连酒一起,分送到每家每户。他的家人在烧制时,把“连酒一起送”领会成“连酒一起烧”,结果烧制出来的红烧肉,更加香酥味美,食者无不盛赞苏东坡送来的肉烧法别致,可口好吃。名声传开之后,当时向苏东坡求师就教的人中,除了来学书法的、学写文章的外,也有人专门来学烧“东坡肉”的。清朝时,滇南蒙自县城外有一湖心小岛,一个秀才到岛上读书,他贤慧勤劳的娘子常常煮了他爱吃的米线送去,但等出门到了岛上时,米线早已凉透。后来一次偶然的机会,秀才娘子发现鸡汤上覆盖着厚厚的一层鸡油,有如锅盖一样,可以保持汤的温度。于是她先把肥鸡、筒子骨等熬好清汤,上覆厚厚鸡油;米线在家烫好,又将配料切得薄薄的,带到岛上后用滚油烫熟,之后加入米线,不仅热气腾腾,口味更鲜香滑爽。此法一经传开,人们纷纷仿效,因为到岛上要过一座桥,也为纪念这位贤妻,后世就把它叫做“过桥米线”。

  一道道流传了千年百年的美食,与这样情深意浓的故事紧密相连。而讲究人情味的中国人始终信奉,在美食中包容越多的人情味,那美食才能将越多的情义反馈回人的身体和心底,才能融汇发展出令人世代难忘的饮食文明和文化。

分享到: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我有话说

您还可以看看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通行证注册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Copyright © 1996-2013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热门国家和城市

热门国家和城市

热门国家和城市

热门国家和城市

热门国家和城市

热门国家和城市

热门国家和城市

大家发现

为我发现

发现攻略
    发现微博
    新浪微博、博客、邮箱请直接登录
    忘记密码
    登录

    还没有新浪账号?

    立即注册
    X
    @明日香 提问中
    1/140
    此问题会同步到你的新浪微博
    提交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