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家》专访:侗乡发现“新通道”

喜欢
大字
小字
《旅行家》 微博 | 2010年09月29日16:46

  侗乡发现“新通道”

  通道,犹如其名,这个位于湖南、广西、贵州三省交界地带的侗族自治县,是南侗方言区重要组成部分,侗乡风情保存完整,有“百里侗文化长廊”之称。然而因交通闭塞、宣传不力,通道及那里的侗族风土一直以来鲜为人知,而与其相隔不远、同属南侗方言区的广西三江和贵州黎平等则早已被大量游客踏足。

  2009年夏天,来自湖南设计艺术学院的60多名师生在通道侗乡开展名为“新通道”的调研项目,目的是要针对通道这样一个具备“独特的自然生态环境与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但经济发展落后的少数民族地区,进行科学的村镇和旅游开发规划,搭建信息平台网络,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并激发当地居民的文化自觉,鼓励他们参与到家园的保护和建设中来,以实现通道“从落后的农耕文明社区,不经历资源消耗型的工业发展阶段,直接‘蛙跳’进入以文化和信息为中心的创新社区。”

  项目组成员共在通道驻扎20多天,与当地老乡同吃同住,在开展调研的同时,也感受着这片未受污染的侗乡风土。对于他们而言,除了调研,通道之行也是一次深度的旅行经历,而专业背景使得他们的旅行比普通旅行者更为敏感、透彻、全面,这从他们的影像记录和艺术设计中便可见一斑,那些被放大的侗锦花纹、鼓楼飞檐、花鸟图形看起来是那么神奇迷人。而在这一群艺术人的眼中,名不见经传的通道究竟有着怎样的魅力吸引他们专注不疑?那里的风土人情又给了他们怎样的启示?为此《旅行家》杂志特采访了“新通道”项目的几位成员代表。

  “通道坪坦到广西三江的40公里沿线地区是侗乡最后的原生态”

  “新通道”项目负责人季铁教授

  2006年,为了湘西博物馆的项目我到通道侗族县考察。第一次进侗寨时已是晚上7、8点,顶着漫天繁星,我们从茂密的原始丛林中穿出,夜幕下突然看见很多尖耸翘檐的高大建筑直指天幕,好像到了另一个世界。第二天天亮才知道,前晚所见便是侗寨的花鼓楼。在那之前,我对侗族文化毫无概念,第一次进侗乡所受的震撼至今记忆犹新。

  此后我每年都要去通道那边调研,并最终决定来通道做项目。这里的村寨、建筑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都保留得很完整。特别是从坪坦至广西三江沿河40公里的23个村子,应该是最后一片仍可称为原生态的侗族村落了。我也曾去过贵州黎平和广西三江,相比之下,通道侗乡基本还算保持原貌。不像三江那边很多房子都是用水泥洋灰2次重修的。不过这几年通道的水泥房子起的也很快,这让我们很担心,这些地方一旦被破坏便很难复原,因此我们团队的建筑设计与环境组特别为通道侗寨设计民居样板房,希望提高居住舒适度的前提下保持原外观。

  坪坦乡当地的老百姓特别纯朴可爱,这里保持了连续29年未发生一起刑事案件的记录,很不简单,是真正的和谐社区。对于外来的人,他们一律报以毫无功利的热情。我们每次进村,村里人都会自发组织起来列队唱歌;有一次村里请我们吃合拢宴,原定只有100个人,最后四里八乡的乡亲都端着自家做的饭菜赶过来,院子里足足挤下了600多人。不仅款待我们吃好的,老乡们还争相给我们表演节目,跳芦笙舞。当地人特别爱唱歌跳舞,这里13个村加起来有30多支文艺队,都是自发组织的。本来说有10多个节目,最后演了30多个,都是主动请缨,拦都拦不住。这么多的文艺队也能看出他们其实活得很快乐,有事没事大家就吹芦笙,跳跳舞,缺演员了,就现从田边地头叫。

  通道侗乡其实很适合背包客来旅游,这里的侗寨每个都特色鲜明,沿着坪坦河慢慢走,可看的东西很多,不会觉得乏味。横岭寨有清朝时建的三朝鼓楼;阳烂村有此地远近闻名的银匠铺子;坪坦村的风雨桥是全国文保单位;芋头村的自然景观非常美,曾是电影外景地。这里的人还特别喜欢过节,下半年平均每个月都能赶上两个节日,节日期间能看到各种有趣的活动。

  “当地人的沟通方式非常多样化”

  “新通道”项目交互设计组胡莹

  在通道,最深的感受是这里虽然地理位置偏僻,但当地文化是一种特别外向型的文化,他们不封闭、不排斥外来事物,愿意主动和外界交流沟通。这和国内一些少数民族,不欢迎外人介入的心理非常不同。也由于这个特点,使得我们的项目在当地开展得非常顺利。我们介绍给村民们的一些新事物,他们都特别愿意尝试。

  此外,我们还发现当地人与人、村与村之间的沟通也非常频繁顺畅。比如两个村之间会经常以会歌、摆宴、走亲访友等多元方式交流感情。再比如他们的建筑,除了结构美与工艺美外,很大一部分功能是作为当地人交流沟通的场所。像他们修的凉亭使用率很高,人们都爱去那儿坐坐,话话家常。它让你觉得,这些建筑是活着的,你和它是可以有交流的。不像丽江等地的那些房子,虽然漂亮,但还是有距离感。而侗族的这些建筑就让人感觉非常真诚,它并不是做给谁看的。

  从游客的角度上看,通道景色很美,文化很有特点,当地人也很热情,但目前旅游的各个环节上都没有形成系统。比如吃饭,虽然当地的农家饭也很好吃,但如果每天都一样会让外人很难接受。交通方面,这里的路修得断断续续,当地也没有专车迎送游客。

  “侗族是最有建筑感的少数民族”

  “新通道”项目建筑设计组 陈晓明

  从建筑的角度看通道,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当地的建筑类型特别多,特别是公共建筑,多达5、6种,这在其他少数民族的聚居地很罕见,侗族是中国最有建筑感的少数民族。

  他们建造公共建筑,如风雨桥、鼓楼等一般都就地取材,并注意适应当地的气候特色,减少了污染,是真正的低碳式生活。纵观如今中国城市里的公共建筑,无论是北京还是长沙,千篇一律,毫无地域特色,这是我们应该向侗族人学习的。另外当地的木结构建筑全部为本质结构,不用一钉一铆,不仅牢固,而且由于零件都可以拆装,所以他们盖一座鼓楼或一座桥的速度特别快,节省了大量时间成本,在如今这个讲求高速的社会,尤其可贵。

  “通道侗寨的文化传统保留非常完整”

  “新通道”项目影像组尹超

  通道就是脑海中非常典型的那种原生态村落。当地人的生活非常质朴,房子是自己采伐树木建造,食物也是自己种自己吃,村里小卖部卖的生活用品非常简单。我们在那一星期也就只花几块钱,你会突然觉得城里毫无节制的消费是多么荒唐。

  当地人也使用现代化工具,比如手机,但他们仍然严守着自己的传统文化。有两个事情令我印象至深,一次是当地人的祭祖活动,我看到他们按古礼论资排辈、上香、杀牲、去祖先墓地祭祖。一个生活如此贫穷的地方却仍然时刻不忘祖先的恩德,而我们这些城里人则经常在追逐标新立异的路上走得过于偏激,这一切都因传统的丢失。另一个事情是我们对当地手工银匠锻银和芦笙艺人制笙的过程做了详细的影像记录。这些老手工艺经过上百年的口传心授,依然生机勃勃。无论是做芦笙还是锻造银饰,都是需要极端严谨的活计,但这些手工艺人们几乎从不打草稿,也不借助现代工具,全凭天生灵性和几十年积累的经验,令人赞叹。

  我印象最深刻的一次拍摄是在某天早晨,太阳刚升起,碧绿的稻田上弥散着白色的薄雾,天上有白鹭在飞,那一幕真有如来到世外桃源的感觉。

  “侗锦图案和像素画异曲同工!”

  “新通道”项目工业设计组欧阳希

  通道侗寨有两个东西对我的工业设计启发最大,一个是风雨桥,一个就是侗锦。特别是侗锦,那些织锦图案很抽象、很现代,就像用电脑像素创作出来的。我们提取这些图案作为工业设计元素,出来的作品让我们自己都非常惊讶,它一点也不像是从某个古老村寨中走出的,倒更像是从未来时代里来的。

  我在通道呆了1个多月,通道侗寨除了给我很多设计灵感,令我触动最大的是那里的生活状态。你会觉得整个村都是一个共同体,每个人不是单打独斗,你每天都要和很多人不停交流,即便一个外面来的人,也会迅速被融入到那个小社会里。它对所有人都不设防,让每个人都有参与感和很强的集体意识。这一点跟我们城里的生活特别不一样。

分享到: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我有话说

您还可以看看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通行证注册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Copyright © 1996-2013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热门国家和城市

热门国家和城市

热门国家和城市

热门国家和城市

热门国家和城市

热门国家和城市

热门国家和城市

大家发现

为我发现

发现攻略
    发现微博
    新浪微博、博客、邮箱请直接登录
    忘记密码
    登录

    还没有新浪账号?

    立即注册
    X
    @明日香 提问中
    1/140
    此问题会同步到你的新浪微博
    提交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