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铁路可以改变一座城市的命运,也可以催生出一座城市。1903年,历时5年的中东铁路完工通车。中东铁路西起满洲里,东至绥芬河,南到大连、旅顺口,是一条贯穿中国东北的“T”形动脉,而“T”形铁路的交汇点就选定在松花江及其支流阿什河入江口以西的三角地带,也就是今天的哈尔滨。
“哈尔滨”名称的来历有众多截然不同的版本,其中一说为满语“晒渔网的地方”。中东铁路修通后,松花江边壮观的渔网阵逐渐远离历史;哈尔滨变得忙碌起来,越来越多金发碧眼的欧洲侨民来到这片远东的土地繁衍生息,哈尔滨也逐渐成为欧洲通往远东的门户之城。
侨民越来越多,纷至沓来的是各国驻哈尔滨的领事馆。“前几年城市改造如火如荼,一些破旧建筑被清掉以后,每天经过的地方突然冒出来一些很沧桑、很华丽的老洋楼,后来一查,才知道是哈尔滨开埠之后的领事馆老楼。”杨晓松在哈尔滨经营一家户外店,他喜欢踩着自行车,在道里和南岗寻找这些领事馆的旧址。百年前的移民运动中,欧美30多个国家先后有20多万侨民侨居哈尔滨,开辟领事馆的国家多达20多个,“哈尔滨本地年轻人已经很少知道这些老洋楼的来历了,虽然他们可能每天都和它们擦肩而过。”
一个世纪前,队伍庞大的欧美侨民在参与营建的哈尔滨城建运动中,将巴洛克、新古典主义、文艺复兴等不同风格的建筑风格带到哈尔滨,风格多变的老领馆建筑就是最好的都会缩影。
杨晓松最感兴趣的是折衷主义,“这种建筑思潮流行的时候,刚好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也就是哈尔滨建城之初,所以很多建筑都采用了这种流行的建筑风格。”简单地说,折衷主义就是只要获得建筑美感,就可以不受风格的束缚,自由组合、拼凑出变化多样的建筑形式和装饰纹样。2008年,哈尔滨提出了“领事馆保护建筑游览线”的主题旅游规划,杨晓松则绘制了一幅《哈尔滨领事馆接力地图》,号召身边朋友完成这道需要实地考察之后才能完成的旅行问卷,几乎所有答案都能在保护建筑的铭牌上找到。想要深度游览哈尔滨?那就和杨晓松一样,踩着单车,在都市细碎角落里寻找哈尔滨老领馆的百年芳华吧。
哈尔滨领事馆接力地图
第一站 捷克斯洛伐克领事馆旧址
吉林街52号 古典主义建筑风格
始建于1905年,此楼最大的看点是窗檐上方的动物雕像。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通行证注册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Copyright © 1996-2013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