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盛锡福 帽子店“变身”博物馆(图)

喜欢
大字
小字
| 2010年07月21日15:05
博物馆内珍藏的帽藏品
博物馆内珍藏的帽藏品

  盛锡福中国帽文化博物馆———

  ■藏馆名称:盛锡福中国帽文化博物馆

  ■藏馆地址:东四北大街368号

  ■开馆时间:2010年6月8日

  ■镇馆之宝:盛锡福为周恩来总理制作的呢帽

  筹备近两年的《盛锡福中国帽文化博物馆》,在中国第五个

  “文化遗产日”前夕正式开馆接待参观者。

  坐落在北京市东城区东四北大街368号的盛锡福帽店,是京城响当当的老字号,明年将是这个老店的百年大庆。成立于1911年的盛锡福,从“制帽作坊”、“帽业专家”发展到今天名列“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这一百年间,盛锡福所经历的创业、传承与发展的历史,直接、全面地反映了我国帽文化的历史发展痕迹。可以说,盛锡福传承发展了独特精湛的中华制帽技艺,积淀形成了盛锡福的传奇帽业历史文化特色。

  中国自古便有“衣冠礼仪之邦”的美誉。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冠帽一直是中华服饰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古代,冠帽与个人修养、社会习俗、国家建制均有直接的联系。在物质文明极大丰富的今天,中国冠帽文化日益受到关注,其经济、文化和教育价值不断凸显。为此,以“传承发展冠帽技艺文化,追溯中华冠帽历史文明”为主题的盛锡福帽文化博物馆,从筹办之日起,就受到各界人士的极大关注。

  这座独特的帽文化博物馆,开设在前店后厂的盛锡福店中。在寸土寸金的银街上,占用上百平方米的店铺作博物馆,不能不说是经营者具有超人的智慧和胆识,也是他们以文促商的有益尝试。

  ■镇馆之宝:盛锡福为周恩来总理制作的呢帽

  在博物馆显要位置的玻璃展柜里,陈列着上世纪50年代盛锡福为周恩来总理制作的毛料圆顶帽。展出的这顶帽子是在周恩来总理的侄女周秉德大姐的帮助下,从江苏淮安的周总理纪念馆按实物帽样、布料复制而成的。

  盛锡福87岁的老职工李长华讲起当年的故事仍然激动不已:那是1955年,有一天我去“红都”办事,遇上了服装店的经理。他拉着我说:正要找你呢。我们为周总理作一套米色中山装,剩下一小块布料,你看能不能做顶帽子。李师傅又惊又喜接受了这个任务,他参考服装款式,根据所剩布料,为周总理精心设计制作了这顶圆顶帽。后来总理秘书打来电话说:总理戴上帽子感觉非常舒适,表扬盛锡福啦!再后来,人们看到周总理穿戴这套衣帽出席过许多会议和活动,这套衣帽现存在江苏淮安的周总理纪念馆。本馆中展出的当年周总理参加十三陵水库劳动的照片中,周总理戴的就是这顶帽子。后来,总理在视察王府井大街看到盛锡福老店时,特别指出:要保持和发扬老字号的产品特点,更好地为首都人民服务。此后,周总理在出访苏联时,相继在盛锡福又定制了水獭皮帽和蓝色便装圆顶帽。

  盛锡福的帽子以其用料考究、手工制作、做工精细、品质优良而受到各界人士的广泛欢迎,同时也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喜爱。上世纪50年代,盛锡福为毛泽东主席制作过将校呢圆顶帽;为陈毅外长出访印尼制作过金丝草帽;上世纪60年代,为刘少奇主席出访苏联制作过美式圆沿皮帽。上世纪90年代,盛锡福又为江泽民主席制作过羊皮前进帽;为乌兰夫、万里、赛福鼎等老一辈党和国家领导人也定做过帽子。而朝鲜首相金日成、印尼总统苏加诺、柬埔寨亲王西哈努克及夫人莫尼克公主也都曾在盛锡福定做过帽子。国内外各界人士慕名到盛锡福买帽子,定做帽子的不计其数。

  ■老照片:百年老店的创始人刘锡三

  出生于山东掖县、世代为农的刘锡三,因家境贫寒少小离家到青岛、天津做杂役谋生。后来在为一家洋行作业务员时,聪慧的刘锡三学会了一些日常外语。到乡下收购草帽辫时,勤奋的他又懂得了草帽的制作工艺和环节,从而萌生出“中国人的钱,干吗让外国人赚去”的念头。于是,在1911年刘锡三和朋友合伙在天津估衣街开办了一个叫“盛聚福”的小帽店。没想到小店生意兴隆、年年盈利。1917年刘锡三在法租界独立开设新店,取名“盛锡福”:盛为生意兴隆茂盛;锡为家族排名;福为刘锡三的乳名“来福”之一字。

  1919年他花巨资买下西方一部全套电力制造草帽的机器,还先后建成草帽、皮帽、便帽、缎帽、毡帽、通帽、化学漂白、印刷等工厂。盛锡福的鼎盛时期,先后在南京、上海、北京、沈阳、青岛、郑州和武汉等城市设立20多个分销处。产品同时出口海外:美国、澳大利亚、英国、法国、意大利、西班牙等20多个国家、地区,在当时工业先进的欧美各国争得一席之地。

  ■盛锡福字号:吴佩孚亲题匾额

  由于盛锡福初创于清末民初,人们刚刚剪去长辫,西风轻拂时尚嫩柳。刘锡三看准主流社会的消费需求,制作了轻巧美观的仿巴拿马式凉帽,和仿英、法、美式呢帽,成为当时的抢手货。从1924年至1934年的十年间,盛锡福共获得国民政府各类奖状16个,同时还获得了农商部物产审查会的奖牌。由于盛锡福帽子质量好,款式新,一些社会名流纷纷成为盛锡福的座上客,还有许多政界要人题字馈赠。其中吴佩孚题写的“盛锡福”匾额,成为这个百年老店的符号,虽店铺历经数次迁移,但此匾却悬挂至今。另外还有宋哲元将军题写的“祖国之光”、“国货先声”、“名驰中外”;秦德纯题写的“冠冕群伦”;北平商会会长邹泉荪题写的“冠冕吾华”等等。透过这些题词匾额,我们分明感受到盛锡福当年的影响之大。

  而今天,盛锡福又添了一块新匾额,是原全国人大副委员长王光英在盛锡福购买一顶礼帽后,为这个老字号精湛的技艺所感,而亲笔题写的“盛锡福”三个字。

  ■民国老物件:北平商会证书和孔祥熙部长亲签的营业执照

  随着盛锡福各类帽厂的开张,帽店所营帽品不断增加,1929年盛锡福直接向国民政府申领了营业执照。那张泛黄的执照上清楚地写着:“兹具商人刘锡三呈请设立盛锡福商号核舆规定尚属符应准按照左列各款注册给照此证……以及部长孔祥熙,商业司司长张映欧的亲笔签名和印章。”这份商业注册第九十五号于中华民国十八年六月七日签发的执照,和北平商会于中华民国三十五年八月由理事主席常文熙及刘仲林等六位理事共同签署的会员登记证,让我们通过盛锡福帽店的经营发展,看到了刘锡三为民族商业付出的努力和做出的贡献。

  ■25周年纪念册:“努力本国工业”的记录

  在展厅里陈列有盛锡福帽庄25周年纪念册,纪念册内《盛锡福帽庄二十五年小史》中,详细记录了盛锡福的发展过程,并在最后坦言:“於中华实业前途远大,尚望爱用国货人士时加指导”。册中同时引用陶朱公理财十八要诀,由总号敬赠与各分号。这本薄薄的小册子,虽仅有十几页,却将盛锡福的宗旨、信念、商品,甚至函邮项目都写得一清二楚。并在册中的每一页、每一幅插图边上都醒目地标上了“三帽商标”。

  1936年鼎盛时的盛锡福走进了京城,先后在西单北大街、王府井大街、前门大街和沙滩开设了四家分店。适逢盛锡福成立25周年,由于四家分店统一经营管理,统一商品进货,又地处繁华市区,一时间盛锡福帽子风靡京城。在盛锡福帽庄25周年纪念册的封面,醒目地印制着盛锡福著名的“三帽”商标,同时也刻上了盛锡福“发展中华国货,努力本国工业”的口号。

  说到盛锡福的三帽商标,我们不能不佩服刘锡三的商业头脑和品牌意识。他用草帽辫做圆边,内绘盛锡福当家的皮帽、礼帽、凉帽三种帽样,草圈上写着盛锡福自制,同时用中文写着“国货”。这本纪念册让我们深切地感受到刘锡三“发展中华国货,努力本国工业”的爱国心、责任感和强烈的商标品牌意识。

  ■非洲女帽:实现盛锡福走向世界梦想的开始

  这是一顶选用上好真丝缎面料,用一根针、一条线完全手工缝制的时装帽,记录着盛锡福开创时尚帽和海外市场的历史。

  被业内人士称为“帽儿爷”的盛锡福现任董事长兼总经理李家琪告诉我:改革开放初期,人们又开始讲究穿衣戴帽了,盛锡福人不再满足制作单一的羊剪绒、工人帽,开始研究如何让广大消费者能戴上不同样式的合体、漂亮的帽子。他想起了在70年代初的一件事:一位非洲驻华使馆官员的夫人,拿着本国的画报,找到盛锡福,希望能按照画报上的样式,定制一顶帽子。盛锡福的师傅真让这位夫人开了眼,居然按照画报上的一张小照片,让她戴上了心仪已久的漂亮帽子。于是,盛锡福的师傅根据记忆,仿照原帽进行再设计,制作出几十种时尚帽,当时大受市场欢迎。而那顶非洲使馆官员夫人相中的帽子,因为帽顶上独有的花瓣、云朵,和纯手工制作的技艺,不仅受到中青年女士的喜爱,同时也被年轻女大学生们青睐。现在已成为盛锡福独创的保留帽品。

  这件事让盛锡福看到了消费者的需求,和他们在市场的位置。近年来,他们制作的七大类,四千多个花色的各式帽子,除了满足国内消费者,也远销日本、澳大利亚、新西兰、英国和美国。特别是他们的欧式鸭舌帽、日式礼帽和中式博士帽,在海外市场一直非常热销。他们期望着不久的将来盛锡福的非洲时尚女帽,一定会出现在非洲的市场上。

  ■传承符:万古独家永存的“合氏篦”

  合氏璧这个词和虎符的故事,许多人都知道,可盛锡福的“合氏篦”你见过吗?图上这对用来梳篦皮毛的工具,记载了新一代盛锡福人的智慧和良苦用心。

  百年来,盛锡福经历了民国时期的鼎盛发展;经历了新中国公私合营的洗礼;经历了“文革”那些年的挫折;也经历了国有企业改革的阵痛……特别是上世纪90年代初,在北京王府井大街改造的几年中,盛锡福老店六次搬迁。俗话说:破家值万贯,而“搬一次家穷一次”使这个老店元气大伤。职工人心浮动,调走的、分流的、改行的,使得前店后厂的盛锡福,只剩下十八个人。时任盛锡福业务厂长的李家琪戏称:就剩下一块老牌子和十八棵青松。这十八个人怎么也舍不得自己干了这么多年的老厂、老店,不忍心这个老字号就这么完了。于是,他们咬牙坚持着,自己找零散加工活儿、找市场商场专柜推销帽子;他们派代表找领导,介绍老字号的盛名,推销自己的技术。终于他们找回了老店铺面房,也在以后两年多的商战中找回了自信心,找回了盛锡福的繁荣。随着盛锡福名声远播,“头戴盛锡福,脚踏内联升”的谚语,又在民间广泛盛传。盛锡福有了王府井和东四两个门店,不仅在东四店保留了前店后厂的格局,并且在郊区建立了制帽工厂。

  盛锡福的技艺不能丢、盛锡福的名号也不能丢。在盛锡福干了一辈子的董事长兼总经理李家琪和盛锡福第三代传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盛锡福皮帽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李金善师傅,不约而同地想到了用梳篦制作合氏篦即“传承符”的主意。本来,梳篦是制作皮帽时梳理皮毛必需的工具,由梳针和手把组成。他们俩一边商量一边画,代表老店“十八棵青松”几经波折重振盛锡福雄风的18根梳篦针,和雕刻在两块红木上的“万古独家永存、帽技传琪辉煌”的誓言,与盛锡福帽形logo浑然一体,在传承符背面则雕刻着传承人李金善师徒俩的名字,而以后的传承人也将在这块符上,留下自己的名字。两人决定由传承人和管理者各执一块,代代相传,作为盛锡福人团结一心闯世界的信物。

  ■传承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基地

  自2005年以来,盛锡福连续被商业部评定为“中华老字号”、被北京市评为著名商标;2008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老职工李金善被授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盛锡福皮帽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现在,盛锡福又特别在博物馆正厅,建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室”,来参观和购帽的人,不仅可以近距离的欣赏李金善师傅和他的徒弟精湛的制帽手艺,看着皮帽的几十道工序一一展现,还可以亲自尝试让李师傅师徒为自己定制做帽子。当然,你还可以亲自参与设计,有兴趣的话不妨亲手缝上几针。

  俗话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行行有绝活。盛锡福制帽工艺也和许多手艺一样,家传、师传,口口相授,是一代代制帽工匠技术的结晶。盛锡福第一代制帽师傅李馨轩就是家传的手艺。相传,李馨轩祖上在乾隆年间曾奉旨为乾隆皇帝缝制了一件貂皮大氅。这件大氅不但材料考究,做工精致,更为独到的是,其老祖在貂皮内面用手工绣上了“万寿无疆”四个大字。为此,乾隆爷爱不释手,既爱其工艺精湛,更爱其用心良苦,特钦赐“御笔亲书牌匾一块和黄马褂一件”。

  可惜的是,这些物品都在“文革”时期被付之一炬。但这门皮毛制作的绝活却在盛锡福代代相传。

  ■百年樟木箱:皮、毛料的专用储存、保护柜

  在传承室的一角,放着一个长1.55米,宽0.65米,高0.70米的大木箱。

  盛锡福第四代传承人李金善师傅告诉我:“这可是我们厂的老宝贝,有100多年了。和这同样的还有一个,在厂子里呢。从我进厂后,就一直守着它,是专门存放皮毛料的”。“为什么放在樟木箱里?”我很疑惑地问。“防虫、防潮,保证放多少年都不会坏。”李师傅用手里那把老式铜钥匙,打开老式铜锁后,随着箱盖的开启,一股浓烈的樟木香味扑鼻而来。历经百年的老樟木还有这么浓的味道,真真是个宝啊。

  ■漆绘帽盒、铜帽架:最奢侈的包装与最完美的装潢

  照片中的牛皮漆绘帽盒、铜帽架,都是有一百多年历史的藏品。在博物馆三厅那个巨大的展柜中,31个不同款式、不同质地、不同年代的帽盒,摆满了一面墙。而帽盒中放置的蒙古瓜皮帽,是根据史料仿制的。

  我们已知人类从远古的仰韶文化时代,就有了首服(帽子在古代被称为首服),却不知存放和保护首服的帽盒源于何时。在本馆展陈的31个实物帽盒中,最早的也是清中期的。其原料有皮质、木质、纸质和竹编、藤编、漆器等,其工艺则有皮质鬃漆、皮质描金、皮质漆绘和雕花、彩编等多种技艺,而形状有圆形、椭圆形、梯形、几何形、葫芦形、圆锥形以及单层、双层和多层不同式样。在馆中我们还看到了木质和铜质的帽架,甚至是衣帽箱,像如今手提箱大小的木箱,箱体上有一个斗笠状的帽托。当看到那些高档美观的帽饰,安然地存放在这样高档美观的帽盒中时,我们不能不感叹:这恐怕是世界上最奢侈的包装与最完美的装潢了。

  ■文/孙永红 孙文华

分享到: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我有话说

您还可以看看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通行证注册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Copyright © 1996-2013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热门国家和城市

热门国家和城市

热门国家和城市

热门国家和城市

热门国家和城市

热门国家和城市

热门国家和城市

大家发现

为我发现

发现攻略
    发现微博
    新浪微博、博客、邮箱请直接登录
    忘记密码
    登录

    还没有新浪账号?

    立即注册
    X
    @明日香 提问中
    1/140
    此问题会同步到你的新浪微博
    提交问题